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4-28 10:33吕程赵立军龚练李强黎斌
民族文汇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吕程 赵立军 龚练 李强 黎斌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事关教育的全局和根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注重人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教育特质,也是对传统教育内容的新拓展,能够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推动高校的发展,促进创业型大学的产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要也应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建立完备的教学模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立足国情、着眼现实、面向未来,需要政府、社会与学校的紧密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高校创新创业

20世纪9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一些高校悄然兴起,十多年来,这个与传统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实战课堂让就业重压下的莘莘学子找到了希望的出口。1997年清华大学启动了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努力推动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迎来了发展机遇

当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输送地,也正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201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比上年增加28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快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出席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时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提供支撑。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历史上少见的发展机遇。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开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而且多年来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也一直在70%左右徘徊;经济转型发展,国家正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以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201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调整教育结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大学早已不再仅仅是研究、传播、保存、教授纯粹学问,它同时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虽然高校积极主动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但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高等教育不够重视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尚未厘清,应加强对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视。调查显示,许多高校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其关注的也多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很多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己无关,是学校某一特定部门的职责与任务,或者对本学校实施了哪些创新创业教育措施并不了解;很多学生将创业的目的仅定位于赚更多的钱,或者解决就业问题,这些认知偏差的产生表面上是由于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的认识不到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目标与理念尚未形成与厘清。

(二)培養模式改革缺乏有效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缺乏有效机制。很多高校,尽管开设了诸如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等创业类课程,但大多以讲座或公共选修课程等形式出现,主要是进行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或将创新创 业类课程等同于职业指导,在行将毕业的年级中匆忙开设,系统性、针对性和承继性缺失,导致学生心理准备与兴趣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融入整体教学体系中,与专业、其他课程缺少逻辑与系统上的联结、融合和共生;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缺少行业标准 的引导,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或创业计划设计的纸上谈兵;同时,由于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实践性强,开设难度较大,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动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松散的重要原因。

(三)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不够

无论是从理论高度阐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还是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都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和师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多学科、多种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师资队伍的特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但就现状来看,高校兼具两类素质的教师十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这就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凸显,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让专业教师或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兼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易流于形式或空泛理论,又导致教师工作量增大,对此投入度不足,达不到应有效果。

(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状态的价值评判,评价的客体是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评价的主体应由学校、社会、企业等组合而成。目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缺乏多方全程、多角度的参与,致使评价结果趋于主观,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检验标准未能直指创新创业因素,评价方式仍集中于结果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大多是生搬硬套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很低,有统计显示在1%左右,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创业的基本要素——资本、经验、人脉、市场,这些因素恰恰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最缺乏的。

三、应用型本科突出自身优势的解决措施

(一)有培养创业人才的先天优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率远高于我国,原因之一在于其职业教育的发达,部分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学历教育。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应用型本科注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被市场接受,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教育以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为主,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为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与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不谋而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应用技术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紧跟当地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频繁密切。院校的专家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行技术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场所、实习基地,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学习前沿的技术、了解市场的需求,为创新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分阶段、分课程稳步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组建专职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政策保障,建立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分体系,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融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软硬环境,从而构建起适应新时代要求、充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建设与服务体系。[1]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特征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过程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2]近几年来,国家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定位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理念。需要强调,“面向全体”不是整齐划一,是既要对全体学生提供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分类培养方案;“结合专业”不仅要结合不同专业开设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要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实践中的创新性特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创新意识、创新创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在如何融入,既要确保有效融入,又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要突显以下三方面的新特征。

(1)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二者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蒂蒙斯所言,“如果把创业比成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许多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密不可分。创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创造经济利润,更要有所创新,对于以机会型创业为主的高校创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高校要打破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分离的局面,打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将二者有机融合。

(2)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导向性很强的教育,高校培养的是能直接参与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样的教育必须时刻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能仅就创业教育而谈创业教育,而是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素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目标确立、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育教学等不能只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来完成,必须放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和设计。

(3)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要解决学生的个人发展问题。创业是一种职业路径和方式,创业生涯必须与職业生涯相融合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要从小抓起,注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根据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需求,系统设计各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贯穿于国民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

(三)统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3]创业活动是真实的而不是书本上的,创业教育是历练出来的而不是说教出来的,创业者需要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要素,特别是要有捕捉市场需求机会的能力。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设计一两门课程那么简单,而是要对自己的育人模式有整体设计。首先是育人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是育人内容。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通过知识、能力、素质来表现,而能力又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力。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要有实践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理念的创新

高等教育并不天然地就能促进知识创新,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无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教育理念的创新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教育本质的理性化是要将教育思维融合成适应受教育群体发展的理念,并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进行修正和调整。高等院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并高度重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思考能力的培养。

(2)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存在极大的雷同性,培养出的学生就像一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缺乏竞争性,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为此,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正是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求突破现有教育体制的束缚,根据对象、专业背景、知识层次、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分年级、分专业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基础理论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合理配置,推进跨学科教学,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一般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从事商业活动、对各种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意志力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根据市场的需要量身定制人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目标性、现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有效打破人才与市场之间的壁垒,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从而使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优化。

结语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都离不开全民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是因为创新往往是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是创业的本质。缺乏创业精神的人也不会有创业精神。作为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发展创业教育必将促进“机会型”创业行为,从而改变我国创业活动目前以贫穷拉动型为主的低水平创业态势。发展创业教育、改善创业环境必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巧乃至成功概率,促进创业型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本土创业活动,这正是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薛勇.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度生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58-60.

[2]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75-81.

[3]王玉蕾.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02):61-65.

[4]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02):35-39.

[5] 韩建秋,周玉梅,王超华.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7):29-30.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作者简介:吕程(1988-),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农业装备研究。赵立军,男,汉族,黑龙江人,工学博士。龚练(1989-),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智能农业装备研究。李强(1989-),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物研究。黎斌(1990-),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烘干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02256,213294),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10103),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90217,21021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148002)。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