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04-28 02:32谭化蕾
民族文汇 2022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课程标准核心

谭化蕾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使得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快、更好地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可以发现5个“历史核心素养”之间是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逻辑性的。并且,每个“历史核心素养”中都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和表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开始的注重“知识的讲授”到“能力的培养”再到“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问题链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锻炼学生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

一、问题链教学的实施模型

赵玉洁在《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阐释了如何围绕核心问题建造实施模型,且运用案例将问题链如何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示范。赵玉洁认为,在围绕核心问题建造实施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探究环境。在情景语境中,学习者认识到知识的实际效用,认识到运用知识来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学习就自然发生。其次,历史情境中,老师使问题设计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是问题的建构者、探究者。[1]最后,探究环境中的问题主要兼具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三重载体,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功能。

二、问题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根据问题链实施模型,以高中历史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做了具体的问题链教学设计,其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步:一是围绕单位主题,确定核心问题;二是围绕核心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三是围绕问题环节建立问题链,促进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如何将问题链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作者选取了《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来举例说明。

1、围绕单元主题,确定核心问题

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出自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史课程标准为: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要让学生了解从1840年至1919年期间中所遭受的内忧外患到中华人民的奋起反抗,都在强调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和在此期间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法国当代历史学家雷蒙·阿隆说:“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它是由能思考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历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清和理解当今社会而服务的。所以,在确定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自明清闭关锁国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可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中,各阶层人民是如何拯救国家危亡的?各阶层人民的救国方案,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表明,本单元的主题应该是讨论近代中国的历史价值及其与当今现实的相关性。然后,借助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将这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被确定为历史评价问题。《辛亥革命》作为第六单元的第19课,在距离辛亥革命爆发已经有近111年的时间,这场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从革命性质和革命目标来看,辛亥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因此,《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问题。

2、围绕核心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所以作者重组了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的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动荡中的晚清社会”、“革命风暴席卷天下”、“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三大环节。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所谓的“动”,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简单身体动作,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激发他们的思维。作者在设计问题时,会充分考虑如何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然而,大部分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只关注得到历史思维较为敏捷的学生,而不得不忽略一些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造成了压力。而且,一些问题的难度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不到位,学生无法跟上,教师往往只能自问自答。或者教学过程中,在课堂问题太多的情况下,一些重复、低效的问题,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基于此,作者在思考在今后的实验中,教师是不是可以精简讲述、精简设问、精简史料,甚至以几个史料为中心,设置问题链,贯穿一节历史课的线索,让课堂问题适量且富有探究性,以此留出更多时间来让学生思考,这也是今后实验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在设置问题链时,应充分考虑形式的开放性、结构的复杂性、内容的针对性、价值的思考性和本质的探究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后学生反馈时说道:“一节历史课的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学的东西和考试内容无关。”、“能清楚老师想表达的主题,但是不清楚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没有时序意识”等。历史的第一特性是时间性,所以帮助学生培养时序意识既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要求,也符合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对此,作者认为可以利用板书与PPT相结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让学生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注时序的自觉意识。但是,如何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的结合,使得问题的设置和板书所写的内容不脱节,这也是今后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美]戴维·H·乔纳森等主编,徐世猛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 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 赵玉洁:《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课程标准核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略谈《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