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跨省域河湖生态复苏之“永定河样本”

2022-04-28 08:57肖芬,陈运东,刘坤
中国水利 2022年7期
关键词:永定河河湖流域

>生态补水绘永定河山水美景 摄/覃世明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京津冀晋蒙5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759km,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已有300多万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永定河出现全年断流,水质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防洪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存,全面复苏面临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河湖系统、全局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复苏永定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的实践中,国家从顶层设计作出系列创新性安排,推动跨省域河湖生态复苏“永定河样本”落地生根。

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坚持依法治水、强化制度引领,实现从后期治理向前期保护转变、分散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实现跨行政区、跨部门的流域综合管理与协同治理。

坚持一个行动纲领

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规划“山区水源涵养、生态用水配置、河道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农业节水、湿地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7个方面78个项目,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总投资约370亿元。新一轮治理突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河湖空间用途管控,探索推进水权和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跨行政区划的流域协同管理机制创新。

开拓一体实施平台

2018年6月,京津冀晋四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战略投资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永定河治理项目总体实施和投融资运作,统筹管理中央及地方用于永定河治理的资金,受托经营管理流域内有关工程、资产及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解决过去各地分散治理效果不佳、跨区域协调难和资金持续投入不足等问题,探索“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

打造一套工作机制

强化部省协调。国家三部委、京津冀晋四省市、国家开发银行及中交集团于2017年成立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部省协调领导小组,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加强沟通协调、严格监督检查,破解跨省域、协调难等治理难题。

推动流域协同。沿线四省市分层级成立20余个流域治理协调领导机构,以流域公司为纽带和平台,按照公平合理、优势互补原则,建立新型流域治理政府间协作关系,共同推动流域协同治理落地。

>2018年12月,京津冀晋四省市水利(水务)厅(局)、海河水利委员会、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

>2021年5月28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部省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召开

深化政企合作。明确政府为“河长”和主导、流域公司为“河工”和实施主体的职责定位,以《总体方案》为纲,落实流域整体及各地实施方案,在生态调水、工程建设、产业开发、资产运营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流域治理与发展共同体。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永定河综合治理坚持“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注重尊重自然生态,变“水利工程”为“生态工程”,从以工程治理为主,转为顺应水的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全过程开展。

坚持全域治理,分区施策推进

> 2021年7月7日,“永定河张家口股权投资基金”和“北京永定延怀绿色产业基金”正式启动

永定河治理范围涉及京津冀晋四省市,包括永定河干流,上游桑干河、洋河等重要支流,以及官厅、册田、东榆林等主要水库,治理河道总长865km。根据流域现状问题及资源禀赋,治理分为“水源涵养区、平原城市段、平原郊野段、滨海段”4个区段,分别突出“水源保护、生态补水、解决防洪安全隐患、河岸生态绿化”等施策重点,统筹推进。

坚持源头治理,遵从自然规律

新一轮永定河治理抓住河湖复苏根本性、源头性问题,突出“水”和“林”两大关键要素,突出“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首要地位,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循环再生机能。

统筹流域多水源调度,解决永定河资源性缺水问题。2018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京津冀晋四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公司六方签署我国首个以流域为单元、跨省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五年来,通过当地水、再生水、引黄水和引江水“四水统筹”和流域上下游“七库联调”,向永定河生态补水21.5亿m3,在2021年实现865km河道全线通水,有效促进了河流生态功能恢复。

狠抓农业节水,缓解地下水亏空。永定河流域农业现状用水量占上游山区用水总量66%。2019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永定河流域农业节水工程实施推进方案》,规划上游1.41亿m3节水目标。近年,山西、河北两省与流域公司在上游实施灌区改造、农业节水灌溉工程13个,推动取水口监控和灌区取水许可一体化、市场化调整,实现上游农业灌溉引水量逐年下降,2021年较2019年减少约12.6%。

统一治理标准,避免刻意营造“大水面”。由国家层面出台流域生态修复布局控制及技术引导标准、规范河道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将“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全面复核各地建设项目,下游地区全面取消防渗减渗设施,核减上游地区束河筑堤160km,减少拦河闸9座。

筑牢绿色屏障,促进生态恢复。采取河道主槽整治、河岸绿化、生态护岸、水面恢复等举措,实施26个河道综合整治与修复工程,重点解决永定河河道生态退化问题。聚焦上游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能力提升,规划新建河道防护林1.54万hm2、水源涵养林9.74万hm2,新建或改建12处河道湿地公园,精准提升森林质量5.76万hm2,对官厅水库和山西朔州神头泉进行水源地保护,改善入河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坚持系统治理,提升发展质量

> 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

京津冀晋四省市以提升发展质量为着力点,持续探索实践治河新理念。北京市提出“自然、生态、低扰动”“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等理念;天津市提出打造“流动、绿色、清洁、安全”的人水和谐生态纽带,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张家口市提出“采砂、固表、整形、筑堤、覆绿、增水”;廊坊市提出“量水治河、以水带绿、林水相融,地下地表同步修复”;大同市提出围绕“水清、岸绿、景美”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朔州市提出“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目标。高质量发展已经在流域形成共识、展开了实践。

市场化平台化运作,打造“幸福河”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坚持“两手发力”,在实施系统工程、生态工程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复苏任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实现流域长效治理和永续发展。

在项目投资融资上下功夫。变单一政府投资为财政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通过银企合作和产业开发,匹配流域各地优质资源,嫁接优质社会资本,实现价值孵化和资金平衡,反哺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在流域持续运营上下功夫。推动政府签订购买生态服务协议,多渠道落实工程管养经费。推动沿线政府对存量资源资产采取改制、转让、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方式,逐步授予流域公司统一运营管理。组建专业管理团队,编制流域工程资产运行管护方案,提高管理养护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在创新业务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农业节水项目管护、运维补贴、节水激励、水权水量交易等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探索水权、林权、碳汇交易,探索建立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在优化平台治理上下功夫。坚持“投建管运”一体运作,推动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永定河产业发展联盟、流域文旅联盟作用发挥,开展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永定河论坛等活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将流域公司打造成为服务的平台、投融资的平台和开放的平台。

5年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78个规划项目开工56个,完成河道治理近700km,完成投资超104亿元。2021年,永定河实现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相比2017年,Ⅲ类水质及以上河长占比由34%上升至81.7%,干流堤防达标率由78%提高到85%,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近3m,黑鹳、丹顶鹤等多种珍稀鸟类重现身影,永定河生态环境逐步复苏、持续向好。

同时,流域协同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永定河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初步建成,河湖空间统一管理持续推进。流域公司产业开发和资产盘活经营取得新突破,取得上游东榆林水库等4座水库特许经营权,成功落地怀来东花园高铁新城等项目,完成怀来官厅水库湿地公园收购,落地项目融资及短期信贷资金83亿元,发起设立两只股权投资基金,发行综合治理地方专项债券3亿元,平台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永定河样本”内涵不断丰富。

根据2022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部省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精神,2022年永定河将实现“全线通水100天”。预计到2025年,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基本建成。永定河,这条历史之河,正以“流动、绿色、清洁、安全”的全新姿态,汇入美丽中国幸福河湖队列。

> 官厅水库翩翩起舞的天鹅 摄/孙一民

> 山西朔州山阴农业节水项目

猜你喜欢
永定河河湖流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试析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要点和措施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勃勃生机的永定河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打造河湖长制“武汉样板”
我省一大批重要河湖水质达近30年来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