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2022-04-29 05:08苏志强
学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互联网+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企业强烈需要相关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重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应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当前发展趋势,开拓进取,积极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2)15-000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5.001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一系列信息技术(涵盖电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在教育、生活、经济各方面的渗透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相关网络技术对一些行业进行升级更新,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行业形态。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工业革命,一种新的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互联网+”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的推进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1.使用大数据、云存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更符合学生们的认识过程。“互联网+校园”“互联网+考试”“互联网+评价”不仅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也为政府和学校的人才选拔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为实施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2.教学定制化、学生学习自主化。网络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教材、教师和学习资源等,定制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使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变得极为方便。资源随时看,内容随时学,学习进度随时掌握,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生态。

(二)“互联网+”的推进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1.目前,在教育新领域的热点问题有:Mooc、微课、翻转课堂、“创客运动”,这些热点都是“互联网+教育”的利用和拓展,但很多地方发展利用得不够全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并创建更优秀的教育数据库,是“互联网+”给教育界提出的新的难题。

2.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处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现在的重点难题。因此,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教学角色的转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这两个方面都有待提高,“互联网+”教育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创建趋势

“互联网+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创建是将网络的技术成果与职业教育整个教学流程高度结合,形成以网络为基础配置重要促进元素,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心,每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新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职业院校系统的高度配合,必将推进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使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成为一个共享开放的体系结构,形成适应网络时代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高职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引导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改革,创建教育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互联网+高职教育”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通过调研高职在校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开放的教育环境,基于翻转课堂和慕课的交互式学习体系、在线学习与职业体验相配合的全新高职教育圈。“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工程,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先进性,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应用?它具体包含哪些技术和元素?这些都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必要问题。

(二)“互联网+高职教育”体系架构创建

1.一个平台。一个平台是指“互联网+高职教育”系统应用平台,它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创建学校、企业、政府互通互联,全面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和就业发展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平台为所有高职教育参与主体提供统一的身份验证和数据资源库、各种参与人员界面和功能授权,高效整合来自各方面参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构成高职教育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按需分配,整合平台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拓宽高职教育的学习空间。通过以上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创业就业指导等服务。

2.两个数据资源库。“互联网+高职教育”通过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实现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的互通互联,促进社会专业人才需要信息、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就业信息反馈的双向互通,并由此创建“就业培养数据库”和“教育培养数据库”,它们是一个平台运行的重要基础。“就业培养数据库”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资源库,统计信息采集标准和信息采集内容,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自主远程访问、下载、上传数据资源,破除地理位置和技术环境的限制,使培训计划、就业反馈等信息互通互联,借此对院校学生的教学常态、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测试和评估,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教育培养数据库”也是基于一个平台创建高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共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前提,以专项技术能力为基础,以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系统课程,同时整合计算机实习实训、职业过程模拟等数据平台资源,形成学校专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培训资源相结合的高职教育大数据库。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其中的教学内容而言,要注重以技术指导为切入点,确保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全面融合。若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同学科“各自为政”的现象,就要加强整个课程机制的同步设计与整体规划,由此导入一些交叉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例如:创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计算工程,使其与整个专业的知识全面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完成这一项目之后,能够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就好比是通过拼图创建一个大图片一样,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其工程思维、设计理念等不断提升。通过借鉴西方国家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优秀教育经验,改变传统的课程机制,创建以“针对性、多样性”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框架,对其中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结合教学大纲的培训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不同阶段的考核标准,并取缔不同课程之间的界限,把不同的教学活动划分在一起,分割成不同的模板,并对应不同的培养教育目标。学生对其中的一个模板进行学习及掌握后,即可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利用不同模块的整合,能够将不同的目标全面联系在一起,由此真正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尴尬现状,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广泛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中,课程内容比较复杂,不仅涉及基础课程、硬件课程,还涉及软件课程等。基础课程一般是指计算机科学理论、程序设计、离散教学、数据结构等;硬件课程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等;软件课程是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知识、算法解析等。利用不同课程内容的整合,按照课程教学的方向进行各个阶段的教学大纲设计,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融入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问题求解”“数据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3.三种技术。“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的三种技术是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支撑技术。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共享方案,将本地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上的各种资源组成“资源池”,使用户突破硬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自助远程访问“资源池”。实现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中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大数据是建立在各种复杂的数据结构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前沿数据分析手段,它强调数据的复杂性和统一性,更注重数据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利用并行计算、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互联网+职业教育”内需和外需进行分析、预测和整合,从而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服务。大数据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无缝对接,打破时空与地域的界线,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建立高职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计算机、手机、IPAD多屏互通互动的学习环境。

4.三个主体。“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三个主体是指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机构。学校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学校通过一个平台,将企业需求与教育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建立优秀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进行监测与跟踪,形成就业体验,就业指导与培训相结合的高职职业发展平台。企业作为“互联网+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参与主体,通过平台发布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参与高职学校的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利用企业的技术和环境优势,进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得到适合企业要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政府机构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协调者,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整合教育培养、人才需求和就业信息,制定出高职中长期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业教育机制与制度。

5.三个服务。“互联网+职业教育”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職职业教育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发挥互通互连、合作协作与就业体验三种服务功能,形成三个主体协同育人的高职职业发展新环境。通过互通互连,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校企共建、共享,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相关信息,形成系统的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利用企业大数据中的岗位就业数据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规模、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构建主体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职业体验服务,能够实现教育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教学环境与实训环境相结合,增强基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体验和虚拟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在线职业体验服务,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四、“互联网+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实践特点

(一)运用全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中,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期间,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求证分析。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于僵硬,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要加强实验方案的创新与改革,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的实验知识,逐步提高验证性实验的难度,帮助学生提升自主能力。对于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引入探讨型、案例分析型、问题思考型等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的前沿技术全面融合,促使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在我国一些高等计算机专业院校中,一些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能力等,帮助学生在调整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运用验证型实验鼓励学生对某一计算项目进行实践应用。在此期间,需要接受一些“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案例讲解,促使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在上机操作期间,还要让学生掌握完成整个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具体流程,首先鼓励学生模仿操作,将一些有用的环节整合在一起,并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去寻找答案,这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促使其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应用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增强IT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要构设校企合作路径。利用专业合适的校企合作“产学研”教学机制,能够为社会发展、企业创新等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及实践性人才,也能借助企业人力资源、专业设备等创建一个专业的实践基地,由此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在此期间,企业利用人才的导入,也能够在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的辅助下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与改革。具体来说,校企合作IT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涉及四大内容:①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的制定;②高校和企业全面创建IT人才培养机制;③全面实施校企合作IT人才的培养战略;④加强校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例如,与著名IT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能够让校内外的教学流程全面融合,促使校企产学研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也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在我国广西当地的计算机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导入校企办学合作模式,已经有46家企业相继加入,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能够充分挖掘地方高校在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计算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并且借助于企业在软件设计、产业研发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共同促进项目的协同创新,为缩短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例如:企业在参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分析,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实习平台,在双师指导模式的推动下,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实践能力,使其朝着“双师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五、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新常态。

“互联网+高职教育”体系架构可以总结为“一个平台、两个数据资源库、三种技术、三个主体、三个服务”。“互联网+高职教育”体系及其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与改革,但是在各个主体的参与情况和平台的服务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如何发展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2]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

[3] 张平,苗杰,胡铮,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苏志强(1982.4— ),男,汉族,安徽淮北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课题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互联网+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