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形象解读《藤野先生》

2022-04-29 22:05唐辉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解读

唐辉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央视推出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瞬间引起全网青年的追剧热潮,剧中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物形象一改往常影视作品中刻板单一的缺点,塑造了许多具有生动鲜明的革命先辈形象。其中鲁迅也是众多观众在剧中所喜爱的人物之一,在剧中也为观众展现了鲁迅的思想变化和用文字来与反动势力斗争的故事,这也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藤野先生》所要表达的核心情感一致,因此借助《觉醒年代》来解读《藤野先生》中的鲁迅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弃医从文和“以笔为剑”的思想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觉醒年代》;《藤野先生》;解读

一、《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形象

《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之一,一反传统主旋律影视剧受众小、说教味儿重、人物形象单一脸谱化等不足,以其考究的服道化、契合年轻人喜好的表现手法,具有特色的人物故事叙事方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掀起了在许多青年学子中的“红色浪潮”,剧中的“鲁迅”更是圈粉了无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也不再是教科书上作为历史的符号,而是在剧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有理想、有信仰、有性情的为中国的革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革命先驱。鲁迅在《觉醒年代》中虽然不是故事叙述的主角,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派有力的喉舌,在整部剧群像人物下鲁迅也被塑造得有血有肉,为观众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悲郁愤慨的鲁迅形象,因此借助剧来为学生解读《藤野先生》。

二、《藤野先生》的教材定位

鲁迅的《藤野先生》选编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鲁迅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叙述,对学生理解鲁迅思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的是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点或者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爱国热情,而不是鲁迅爱国的思想形成的过程。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说:“对于《藤野先生》一文,本篇标题是《藤野先生》,中学语文课往往把藤野先生当作‘主角’,表现师生情谊,突出如何‘写人’。其实鲁迅写此文的本意除了忆念‘师生情谊’,更重要的是记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人格思想的形成过程”。

《藤野先生》写作于1926年10月,鲁迅因发文抨击段祺瑞政府杀害学生的罪行而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于是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时写下。既然是特殊时期写下的文章,那必定会有笔锋所指的方向,鲁迅在二十多年以后,以回忆性的方式再次审视了自己青年求学时期的经历,回想起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所处异国所遭受的偏见,回想起自己是为何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因此对于课文《藤野先生》来说,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

在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经历中,学生普遍对于鲁迅这“弃医从文”思想的了解是不深的,也不够全面。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借助剧中的相关片段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可以让学生更直接、更清楚的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三、以《觉醒年代》来解读鲁迅思想的觉醒

在课文中鲁迅的思想转变有两个典型事件,一个是被同学质疑,另一个是在观看教学电影。学生在看到这一段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种欢呼声鲁迅会听起来特别刺耳?”教师可能会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但是这样给学生的回答却是很模糊的,这时候用《觉醒年代》中鲁迅出场的镜头来解答就会很直观。

鲁迅在整部剧中第一次出场是坐在街边小茶摊上看碑文,突然街头的转角出来了一队巡警,唱着曲子押着一名白衫的犯人,两边的好事者随即跟着犯人前去凑热闹。队伍走到街口停下,犯人跪在地上,头低垂,两旁聚集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魯迅仍在研究手中的碑拓。一位吃着大饼的看客站在犯人面前说到:“这么年轻啊”,另一位立即附和上:“对啊,这么年轻就要杀头了”,“是啊,太小了…”,在大人的脚旁还有一位小姑娘,嬉笑着看着眼前的犯人,吃着饼的看客对犯人喊道:“爷们儿,别害怕,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旁人也喊:“对!还是好汉啊!”,犯人抬起头,扫了一眼围观的人群,身体开始颤抖,又慢慢地低下头去。

巡警在犯人身后对着人群喊道:“此贼今日在此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两旁的人群开始躁动,随着刽子手刀起而落,血溅三丈,看客们浑身激灵,吓得连连后仰,吃饼人嘴里的饼都吓得喷了出来,鲁迅依旧背对着人群研究者手中的碑拓。这时在人群之中挤出三四个大娘,手里都拿着一个装着馒头的碗,对着巡警哀求道:“蘸血要趁热,军爷!军爷!”,巡警于是摘下帽子,反过来,大娘们立马掏出银元投入帽子中,拿着馒头在尸体前的大盆蘸上了暗红的人血,嘀咕道:“这是包治百病的呀!我儿子有救了”,急急忙忙端着碗跑去街头,一边跑一边大呼着:“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

这部分剧中还原鲁迅小说中《药》的经典场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看到要杀头就凑上去的看客们,争先恐后买人血蘸馒头的老妇,心狠贪婪的巡警进行人血交易,以及意犹未尽的老头在讨论着砍头的大刀是否锋利。在鲁迅文中的人物全跃然于银幕之上,而鲁迅也成为了画中人,冷静的在听闻整个的行刑场面,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百姓的愚昧无知、社会的混乱动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力。

利用这一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对片段进行解析,提出问题: 剧中的看客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去看行刑过程的呢?鲁迅是在背对着人群他心里的想法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杀头却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呢?那些蘸着人血馒头的大娘和巡警又是什么样的想法呢?以此来使学生充分体会那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并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写文时所说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思想转变,因此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要在思想上唤醒人民、拯救中国的道路。

剧中紧接着上述“人血馒头”片段就是钱玄同来找鲁迅,希望鲁迅能够为新青年撰稿,但是鲁迅在回国后深感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于是埋头于抄古碑,校对古籍。两人见面即争锋相对,鲁迅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对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就是著名的“铁屋之辩”。这也直观的为学生展示了鲁迅在思考的救国道路,他要用笔呐喊,唤起一个个沉睡的国人。以及后面剧情中,鲁迅应邀为《新青年》发文,他趴在家中的地板上,地板上放着的一盘辣椒和一页一页的稿纸,彻夜未眠,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这些剧情都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一个真实的、鲜活的鲁迅形象,初中学段的学生接触鲁迅文章总是觉得晦涩难懂,那么在通过作品的横向延伸和影视化展示以后,有铁汉柔情、脾气个性,忧国忧民、满腔悲郁愤慨的鲁迅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学生在以后高中阶段学习鲁迅其他文章的时候,能够准确把握住鲁迅“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践行者”的特点,更好的理解鲁迅作品。

四、结语

热门历史剧《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圈粉了无数青年,许多青年学子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认识鲁迅和拥抱鲁迅。以剧中的鲁迅形象对《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思想的觉醒进行解读,为学生展现了鲁迅那灿烂而又具有锋芒的思想光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的结合时事热点、社会事件、相关的影视作品来融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不仅仅只是学习文字章法,更是要体会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所带来的认知的超越和精神上的升华,让觉醒的年代精神继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15篇经典课文为例[J].语文学习,2021,No.517(06):4-13.

[2]张斌,秦扬.思想的审美化——论《觉醒年代》的“赋比兴”修辞[J].长江文艺评论,2021(04):29-36.

[3]陈捷.《觉醒年代》:可见的形象与返魅的思想,影视剧如何呈现思想史[J].长江文艺评论,2021(04):44-48.

[4]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追剧热潮[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18):43.

[5]陈敬安.《藤野先生》一文的现实意义——兼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材解析)的视角[J].名作欣赏,2021(15):84-85.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解读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