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PDW、P-LCC等参数联合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

2022-04-29 04:16郝英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免疫性骨髓

郝英婵,程 莉,曾 菊 陆 丹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湖北武汉 4300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公认绝大多数ITP是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1-2]。ITP主要临床特征为外周血中中度至重度血小板计数减少,且没有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其他原因,皮肤黏膜紫癜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有成熟障碍[3-4]。血小板在ITP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反映了促炎症和血栓的形成过程[5]。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是描述血小板体积变异的参数,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6-8]。以往针对ITP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更多倾向于骨髓细胞学检查,但是近年来骨髓细胞学检查已经不是必选项目,因此研究者更加重视血常规中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9-1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MPV、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大血小板数目(P-LCC)和白细胞(WBC)在不同严重程度儿童ITP中的差异,判断上述指标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以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及评估ITP患儿的病情,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PV、PDW、P-LCR、P-LCC、WBC单项及联合检测在儿童ITP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儿童ITP患儿63例作为试验组,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ITP的诊断标准[11]。排除标准:先天性或非特异性类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骨髓病;急性白血病。试验组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30 d至10岁,平均(3.42±1.05)岁;住院时间1~11 d,平均(4.74±1.04)d;试验组按照血小板(PLT)水平分为轻度组(PLT≤75×109/L)7例,中度组(PLT为25×109/L~50×109/L)15例,重度组(PLT为10×109/L~25×109/L)13例,极重度组(PLT<10×109/L)28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6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0 d至10岁。两组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小板相关抗体均为阴性。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晓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 详细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内容,记录患者入院时初次PLT、MPV、PDW、P-LCR、P-LCC和WBC等参数;两组研究对象所有分析数据均来自同一台仪器Mindray BC-6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2.2实验室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检查由本院检验科细胞室负责,骨髓涂片常规瑞氏染色,选取薄厚适中,头、体、尾分明,髓小体丰富,染色效果好的骨髓片,用低倍镜计数单位面积巨核细胞总数。油镜下分类计数25个巨核细胞中各阶段巨核细胞数,产板型巨核细胞<7个为成熟障碍。

2 结 果

2.1两组PLT、MPV、PDW、P-LCR、P-LCC、WBC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PLT、P-LCC降低,PDW减小(P<0.05),而MPV、P-LCR和WBC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PLT、MPV、PDW、P-LCR、P-LCC、WBC比较

2.2各组PLT、MPV、PDW、P-LCR、P-LCC和WBC比较 PLT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LCC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间MPV、PDW、P-LCR、WBC和产板型巨核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PLT、MPV、PDW、P-LCR、P-LCC和WBC比较

2.3MPV、PDW、P-LCR、P-LCC和WBC对儿童ITP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ROC曲线结果显示,单项检测中,P-LCC诊断儿童ITP的灵敏度最高,为95.6%;WBC诊断儿童ITP的特异度最高,为98.6%。MPV+PDW+WBC+P-LCR+P-LCC联合检测诊断儿童ITP的AUC最高,此时灵敏度为98.5%,特异度为92.9%。见表3、图1。

图1 MPV、PDW、WBC、P-LCR、P-LCC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儿童ITP的ROC曲线

表3 MPV、PDW、WBC、P-LCR、P-LCC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儿童ITP的诊断价值比较

3 讨 论

ITP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疾病之一,每年每10万儿童中有5~10例发生[12],患儿由于血小板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和不易止血的现象。然而ITP在婴儿中发病率较低,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的是男孩,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在学龄和青春期无性别差异[13]。儿童ITP最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通常可以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来控制。同种形式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可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此外一些药物也可引起与ITP难以鉴别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一线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D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儿童一般数周内可缓解[14-15]。

近年来对儿童ITP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表明IgG型自身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依旧存在其他免疫机制如T细胞介导、Treg和Breg细胞受损、细胞因子失衡和骨髓生态位等引起的血小板破坏[13]。尽管如此,对于儿童ITP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耐受丧失的具体原因仍然不清楚。不同形式的儿童ITP,从自限性、自发缓解性ITP到持久性、难治性、重度儿童ITP,均提示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调节系统的障碍[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PLT、P-LCC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MPV、P-LCR和WBC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NORIS等[18]报道一致;而本研究中试验组PDW略低于对照组,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19],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对象为儿童,此外年龄、病毒感染种类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个体差异性导致结果差异不显著。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会按照研究对象感染病毒种类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或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分组,分析不同病毒种类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有利的诊断依据。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P-LCC随着病情加重明显降低;同时应用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产生各个体联合检测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单项检测中,P-LCC诊断儿童ITP的灵敏度最高,MPV+PDW+WBC+P-LCR+P-LCC联合检测诊断儿童ITP的AUC最高;研究结果表明P-LCC对于儿童ITP诊断十分有意义,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重视该指标的变化,回归分析结果证明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儿童ITP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提高对其的诊断价值。

目前对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诊断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依赖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百分比及数量给予判断,然而儿童ITP的诊断是否一定需要做骨穿仍存在争议。本研究MPV、PDW、WBC、P-LCR和P-LCC联合检测极大提高对儿童IT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和病情预测价值。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免疫性骨髓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学生自身素质及实验教学模式对骨髓形态教学效果的影响
安胎丸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联苯双酯对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