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B细胞中CD7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04-29 08:01刘亚贾超范秋玉万琦兵杨薇杨惠琴
安徽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外周血阳性率

刘亚,贾超,范秋玉,万琦兵,杨薇,杨惠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的风湿病,其主要致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以免疫性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从而引起消化道、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的损伤[1]。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的风湿病病人已超过了3.55 亿人,而SLE 的发病率则为750/10 万,所有年龄段皆可发病,女性群体为常见发病人群[2]。目前研究显遗传、化学因素、心理压力等均可诱发此病。此外,随着环境的变化及工业化的进程及可见的静态生活方式,导致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3]。足见其是影响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种类。目前SLE尚无彻底治愈的医疗方法,临床主要以控制为主,且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进展,各种规范化的治疗指南在一定程度控制了此类病人的急性发作症状,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4-6]。纵然如此,SLE依然存在反复发作,仅仅依靠的病人的症状评分而缺乏准确的客观指标,而时下的血液学检测仅仅作为辅助诊断之能[7]。既往的研究已证实B 淋巴细胞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而CD72淋巴B细胞则被证实了通过其下游的JNK 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8-9]。因此,监控上述两因素可有效且准确评估病人的病情。基于此,本研究从SLE外周血CD72淋巴B 细胞及JNK 的表达,从而为完善SLE 的诊疗提供良好的研究靶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SLE 病人48 例为观察组,根据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于武汉市第一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8 例为健康对照组。入选标准:(1)符合2017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ACR)共同推出的SLE 诊断新标准以及2010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中病情轻重程度评估标准者[10];(2)年龄范围为18~70 岁;(3)SLE 第一次发现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合并肿瘤;(3)其它重大器官功能损伤者;(4)存在家族史者。两组均对此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W202008-3)。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外周血的抽取获取两组研究对象空腹时晨外周静脉血6~8 mL,置抗凝管中,然后放入离心机,以3 000 r/min 的速度离心,离心10 min,分离上清液,然后将上清液置入EP 管中放入-80 ℃条件下保存备用。

1.2.2 外周血B 淋巴细胞CD72 测定首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部分外周细胞团,调整上机浓度为每毫升105 个。采用CD19 抗体标记淋巴B 细胞(IR354,Abcam 公司,美国),CD72 抗体(IR473,Abcam公司,美国)获取目标淋巴数量。

1.2.3 外周血JNK 含量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酶联免疫分析仪:Infinite F50,帝肯公司,瑞士;试剂盒,Santa公司美国)检测P-JNK的血清含量,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的方法操作。

1.2.4 SLE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2000) 主要从神经系统(癫痫、精神症状、器质性改变、视觉

受损、颅神经异常、狼疮性头痛、脑血管意外,各8分)、脉管炎(8 分)、关节炎、泌尿系统(管型尿、血尿、蛋白尿、脓尿,各4 分)、皮肤表现(新出现皮疹、脱发、黏膜溃疡,各2 分)、胸膜炎以及感染指标(发热、血小板降低以及白细胞减少,各1 分),统计总分,≤4 分为无活动;5~9 分之间为轻度活动;10~14分之间为重度活动,≥15分为重度活动。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 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JNK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以α=0.05 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外周血B 淋巴细胞、CD72 阳性率及PJNK 含量比较观察组外周血B 淋巴细胞及P-JNK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CD72 阳性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见表2。

表2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72阳性率比较/±s

表2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72阳性率比较/±s

组别健康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8 48外周血B淋巴细胞/个277±65 781±134 3.27 0.000 CD72阳性率/%69.5±10.7 58.7±9.9 30.22 0.000 P-JNK/(ng/L)18.25±2.67 22.67±3.01 14.50 0.000

2.3 观察组SLE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P-JNK 含量与CD72 淋巴细胞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观察组SLE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为(19.68±3.68)分,SLE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与CD72 阳性率存在负相关,同时血清P-JNK与CD72阳性率也存在负相关。见表3。

表3 观察组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P-JNK含量与CD72阳性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SLE 是风湿疾病中影响机体系统最重的疾病,也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将SLE从以往的爆发性、难控性、高致死率的急性疾病逐步转为慢性、可控性疾病[11]。但目前也仅仅依靠免疫抑制剂而无彻底治疗疾病的药物,导致了其的不愈性。加之其急性-缓解-急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给病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精神及经济压力。研究显示了SLE 病人均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不良情绪[12]。因此,完善SLE 的疾病发病机制及精准评估病情对此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CD19 标记淋巴细胞,结果显示了SLE 病人的淋巴细胞B 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初步说明了淋巴B 细胞可能参与了SLE 的发生发展。其相关机制如下:淋巴细胞通过表面表达的B细胞表面受体及各类表面抗原的作用,影响了自身的活化及程度,控制B 细胞亚群的分化及各类抗体的产生,而B 细胞的双向调控失衡可导致机体B 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最终导致了SLE的发生[13]。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SLE 病人的淋巴细胞CD72 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健康者,可见CD72 可能参与了SLE 的病理生理过程。CD72 是一种45 kDaⅡ型糖蛋白,是B 细胞常见的研究载体,其作为BCR的共受体的B 细胞表达,在机体内起到抑制B 细胞的过度活化的生理机制,最终抑制SLE病情的进展。因此,其含量水平变化对SLE 的诊断及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佐证了既往关于CD72 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结论[14]。

本研究在探究CD72 与下游的JNK 的关系时结果显示SLE 病人外周血P-JNK 含量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同时CD72 与JNK 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可能与CD72 可能通过控制JNK 通路调控下游传导系统,从而导致JNK 途径异常表达,最终引起了血液中P-JNK量异常表达有关。从而验证了既往研究关于CD72-JNK 途径可能参与SLE 的发生及发展的研究结论[15-17]。

SLEDAI-2000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SLE 病人疾病活动情况评估系统。此量表包括9个脏器系统的24 项临床指标,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估SLE 的疾病活动情况。总分越高SLE 活动性越强,病情越重。本研究采用了Person 分析了SLEDAI-2000 与CD72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CD72 与SLE 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SLEDAI 评分与CD72 阳性率存在相关性。可见CD72阳性率可以准确评估SLE病人的病情,在临床具有精确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的潜在可能,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18-19],但CD72 阳性率的诊断效能值有待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SLE 病人外周血B 细胞中CD72 的表达可辅助临床疾病的诊断及相关病情评估,同时具有成为靶向治疗实现精确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位点。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研究个体较少,需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来完善临床验证。此外,CD72-JNK 途径的具体作用机制也是下一步研究待阐述的重点。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外周血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济源示范区猪增生性肠炎血清学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