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倦怠与父母心理健康问题

2022-05-01 18:26俞国良何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俞国良 何妍

父母倦怠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的人格特征、养育压力、亲子关系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父母自身和孩子均会产生消极的不良后果。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现象,是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本期访谈中,俞国良教授将为读者分享有关父母倦怠的特点、成因、后果,以及干预与应对策略,并呼吁“国家和政府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正视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父母倦怠;父母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3-0004-05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父母倦怠的概念与特点

何妍:俞教授好!家庭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势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对于您最近正在研究的“父母倦怠”问题也非常关切。关于倦怠,我们听到的或了解的更多是“职业倦怠”,那么父母倦怠和职业倦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请您从学理上为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父母倦怠?

俞国良:的确,父母倦怠与职业倦怠关系密切,从学理上看,父母倦怠就是由职业倦怠的概念演化而来。职业倦怠是指由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它是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力衰竭的亚健康状态,是个体在职业压力长期负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累积性的慢性反应。这种现象易发生在面向人、为人服务的职业中,如教育、服务、家庭、医疗行业。我们可以从时间和领域两个方面来理解职业倦怠这个概念的特殊性。从时间方面看,職业倦怠发生在压力感之后,是应对压力感失败后出现的症状。从领域方面看,职业倦怠是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受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影响。父母养育孩子和工作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父母角色和身份既能让人感到幸福、满足,有成就感,也会给人带来挫败、压力和倦怠感。当父母长期面对压力而没有适当的资源来应对时,就可能会产生父母倦怠。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人们成年后很早就开始从事职业生活和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学术界有成千上万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章,而关于父母倦怠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几近于零。是熟视无睹,还是另有原因?其实,父母有压力是完全正常的,但父母倦怠是压力水平和资源长期不匹配、不平衡而导致的。父母倦怠的主观体验是这种长期压力的结果,正所谓“温水煮青蛙”,这种累积效应让父母倍感身心不适、筋疲力尽,乃至心力衰竭,最终被自己的父母角色所拖累。如果你目前正在经历父母角色的话,只要一想到作为一名“运营总监”对孩子需要履行的无穷责任、所花费的人力精力财力:上下学接送,回家后做饭,饭后辅导作业,甚至整夜要求陪伴;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响应,全年无休,假期工作量加倍,薪酬为零,且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所有这些,就会让你“抓狂”,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崩溃的边缘,衷心希望“神兽”尽快“离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你和孩子逐渐疏远,开启一种“自动驾驶”的模式。你将仅仅处于一种“生存模式”中。除了交谈、吃饭、睡觉等生活的基本环节,你再也不能投入任何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和孩子的关系。你不再为“父母”的称号而自豪,不再享受陪伴孩子的快乐,并且在为人父母这方面缺乏力量感、成就感,甚至有时候,你受不了自己“为人父母者”的这一角色了。最后,你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你想要成为的父母角色了!

可见,父母倦怠是由于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之间可感知的差异而产生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并不是短期的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矛盾导致的暂时性压力,而是一种长期的慢性压力,是父母在家庭生活压力长期负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累积性的慢性反应。父母倦怠的症状不仅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而且反映在生理健康上。研究发现,经历父母倦怠的父母头发皮质醇水平是实验对照组父母的两倍,且他们的头发皮质醇比患有严重慢性疼痛的病人还要高。并且,父母倦怠与个体的生理不适具有因果性关系,因为针对父母倦怠的心理治疗能够使皮质醇值恢复正常。可见,父母不易、父母难做、可怜天下父母“心”,绝不是危言耸听!国家和政府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正视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

何妍:正在经历育儿倦怠的父母会有哪些表现,父母倦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俞国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文豪托尔斯泰对家庭的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对父母倦怠特点的描述。就一般特点而言,经历父母倦怠的个体在生理上表现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精神恍惚等;心理上表现为缺乏成就动机、情绪烦躁易怒、无生活兴趣爱好,对孩子和家庭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倦,对人生前途感到失望无望,对周围人、事、物漠不关心等;在家庭中表现为无法顺利应对养育压力,以及在上述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从父母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特点考察,父母一旦产生倦怠,通常首先会表现出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热情减少、对婚姻和家庭生活不满等。具体到父母家庭行为中,表现为做家务事敷衍,对教育孩子有畏难情绪,对家庭的投入时间减少等,我们称之为父母的“角色倦怠”。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变或制止,其家庭生活满意度会进一步下降,进而会对自己的婚姻和所在家庭失去信心,甚至产生离家出走、自伤、离婚等意念或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父母的“婚姻倦怠”。最后,父母倦怠会使他们始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冷漠的情绪去对待伴侣和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和同情心,把他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最终导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淡漠,我们命名为父母的“亲情倦怠”。从“角色倦怠”“婚姻倦怠”到“亲情倦怠”,这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也可以窥探到父母倦怠的主要特点: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自身身体、情绪情感的衰竭,如疲劳、烦躁、紧张、易怒、焦虑、悲伤、自尊心降低等,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冷淡,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消极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的功能与绩效,以及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

父母倦怠的成因和后果

何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感叹生命的神奇,在亲子互动中也会有很多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对家庭、养育孩子如此厌倦呢?

俞国良:概括来说,父母倦怠最强的预测因素,或者说其主要成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人格特征。父母的人格特征,比如完美主义、缺乏情绪和压力管理能力等,对其倦怠症状有重要影响。孩子考了90分回家,父母问:“你怎么没有考到100分?”貌似父母是在逼迫孩子,实际上,父母又何尝不是在逼迫自己?这种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让孩子辛苦,更让父母倍感疲惫。此外,研究者考察了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外向性的人更易感受到情绪性社会支持,宜人性则与非工作相关内容、正性内容以及同情性内容的谈话相关,而神经质则预测负性主题的谈话内容,这些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进一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这也从一定侧面说明了父母的人格特征会对其倦怠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养育压力。“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倦怠的最大压力莫过于养育压力。父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不断与孩子接触、沟通、交往,必须直面孩子的饮食营养、学业辅导、人际矛盾,乃至身体疾患、心理问题、成长风险,其养育性质决定了父母的日常工作量巨大且繁琐复杂,生活时间相对缺乏规律,可能会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生活状态与家庭环境中;加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变化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危机频发,对父母构成了更多威胁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要求。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和高强度的养育压力,通常会使父母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产生倦怠现象。特别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一致时,或者遇到“丧偶式育儿”,那生活简直是暗无天日,更会使养育过程“雪上加霜”,令其陷入养育压力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第三,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则是父母在发挥主导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家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存在沟通障碍的场所,父母终日要面对的是不谙世事、顽皮可爱、极端幼稚又随时叛逆的孩子,而且还要面对他们不可言喻的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难免会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的局面。亲子关系究竟如何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父母的素質与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则受限于孩子。例如,孩子的特征,如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或有特殊需要的子女,与另一位父/母关系的质量,如被另一方不支持、不认同或贬低等,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和父母倦怠产生重要且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第四,生活压力。父母倦怠者在家庭生活上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感受到来自家庭内外部的巨大生活压力。自从当了父母,吃完饭躺在沙发上刷剧,周末约上好友郊游踏青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们更容易把家庭外部的矛盾“内化”,例如把工作中的诸种不顺、烦恼、痛苦发泄到孩子或配偶身上,从而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已有研究表明,缺乏大家庭或其他朋友的支持、生活不规律或缺乏休息放松的时间等,均会显著影响生活压力应对和父母倦怠水平。

总之,父母倦怠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压力水平,及其感知到的资源情况。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风险因素(也就是增加育儿压力的因素),但他们也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资源(也就是减少育儿压力的因素)。例如,一位母亲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且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但她在面临养育困难时,能够获得丈夫和母亲及时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她的爱好(音乐或绘画等)能够帮助她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对这位母亲来说,感知到的风险和资源之间是平衡的,那么倦怠感就不会出现。但是,当上述平衡被破坏时,父母倦怠就会“不请自来”,而且愈演愈烈。

何妍:据您所知,其他国家的父母倦怠发生率如何?这种倦怠状态会对父母、家庭和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俞国良:根据现有的研究,目前在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至少有5%的父母有倦怠感;而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父母倦怠的比例已高达8%。父母倦怠这种相对较高的普遍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确实令人担忧。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着为人父母者的身心状态,还是夫妻关系出现冲突和疏离的重要原因,而且对孩子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就父母本人而言,父母倦怠会导致严重的自杀倾向和逃避意念。研究表明,父母倦怠导致的自杀倾向比职业倦怠甚至抑郁症更为频繁。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摆脱父母的角色,或者是向自己的孩子“请病假”。同时,父母倦怠也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这可能会使父母经历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倦怠会直接带来对孩子的忽视和暴力行为。比如对孩子漠不关心、缺乏交流,这类“冷暴力”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易激化;而用言语责骂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殴打孩子,更会导致孩子出现恐惧、逆反心理,形成自卑或暴躁的性格。研究表明,父母倦怠强烈而线性地增加了孩子遭受忽视甚至暴力的风险,童年期虐待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倦怠与错误的教养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当针对父母倦怠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时,父母的忽视和暴力都随着父母倦怠水平的下降而成比例地减少,同时父母头发皮质醇水平HPA活动也逐渐趋于正常。

父母倦怠的应对与干预策略

何妍:父母倦怠作为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会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巨大的后果,您认为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应对和缓解倦怠状态?

俞国良:考虑到父母的无奈境遇和对孩子忽视或虐待所造成的终生影响,寻求积极应对方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养育压力的各种方法,使压力始终适时、适度,处于可调节和可控制的范围内,为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其一是减少压力源、提供支持源。由于父母倦怠主要来源于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不匹配、不平衡,因此,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有两种干预途径,一是减少社会的压力源,如减少对父母的压力,二是为父母提供更多的外部资源,如来自政府和社区的更多支持等。因为父母面对的是孩子,一群特殊的养育对象,需要较多的时间、较大的情感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一种长期行为,一种风险投资,这就很容易使父母失去耐心,产生焦虑、急躁乃至厌烦情绪,造成不良应激反应,且各种消极因素可能会产生叠加效应,给父母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除了减少压力源、孩子孝敬父母、家人懂得感恩外,丰富应对压力的资源非常重要,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的、个体的或社会的。具体来说,物质资源包括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还包括能满足基本需要的人、财、物等;个体资源包括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能力的知觉,相信自己拥有个人技能和工作能力),使自己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正确而成功地行动;社会资源主要指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应充分认识到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不易,不过分苛求、苛责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其更多的物质帮助与情感支持,这样父母才可能在“付出”与“回报”、“压力”与“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此外,发挥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舆论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媒体应针对社会对父母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父母价值观,确立对父母和孩子的合理期望水平,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成长环境。

其二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随着父母倦怠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家庭环境变化与父母的相互适应问题已成为预防倦怠的关键问题。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庭养育效能的提高和父母层面改善的结合,才是最有效的预防倦怠的措施,二者缺一不可。父母层面的改善有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使其在价值取向、养育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获得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认同;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家庭规章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重视投入—产出平衡,不能只在意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最后,要让家人特别是孩子更有安全感,父子矛盾、母女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父母对此漠视不管,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因此,成功的父母应当建立一套处理家庭不利事件的机制,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的凝聚力。同时,应着力提高家庭养育效能。对此,父母必须承担以下责任:一是营造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孩子而言,婚姻不美满的情境是危险的,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很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长期影响;二是父母必须合力协商有关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平等的、合作的,这样他们就会对与家人的互助、合作有良好的准备;三是父母不应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也不应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这会使孩子泄气、自卑,或是产生对社会、对他人歪曲的看法,不利于家庭养育效能的提高。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主管理、不过多干涉其行使自主权的父母必然会受到孩子的欢迎。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能为父母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能激发其成就动机,有效预防倦怠现象的发生。父母倦怠的产生还与其养育兴趣和动机的丧失有关,因而父母应激发自己内在的养育兴趣,把它和孩子的理想抱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家庭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使家庭真正成为自己和孩子的“避风港”。针对父母工作、生活负荷较重的问题,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本着“理解”“感恩”的心态,从父母身心健康及利益等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尽量为父母排忧解难,降低父母的工作强度,保证父母必要的休息时间,定期安排家庭旅行、聚会、锻炼、娱乐等活动,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积累家庭生活经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效预防父母倦怠的发生、发展。

其三是认知重组、调适情绪、提高素质。认知重组可以改变一个事件的意义或改变个体对情境掌握能力的认知。由于父母倦怠源自父母的压力认知,要减少或消除上述现象,必须首先从改变父母的压力认知开始。这种改变有两种方式,改变个人的认知从而降低感知压力,或改善个人内部资源从而更好地增加对压力认知的认知。具体而言,第一,从某一特定的压力事件中寻求意义,父母可以通过独立思索,阅读书籍,或咨询朋友或长辈的看法,来改变压力事件的意义;第二,对某一压力事件或对生活的各方面重新获取主动,在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持续成长;第三,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来增强自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情绪调节,定期清理情绪垃圾。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是一个可以将干预概念化的框架,它为减少父母压力和建立内部资源以应对压力都贡献了重要的视角。应用于父母倦怠,该框架建议在几个互补的层面上进行干预。例如,父母可以更好地选择他们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减少孩子的兴趣班、课外补习班数量;改变情境以减轻相关的负担,如与其他父母轮流接送孩子;改变他们的注意力,如更少注意房间里的杂物和环境噪音;以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评估养育困难的情况,如将孩子的问题行为重新评估為孩子的压力而不是挑衅或者调节他们的生理、身体活动,如花时间放松和呼吸,增加体育锻炼等。随着对使用这些策略信心的增强,父母可能会越来越确信他们有足够的资源,来管理和调节他们所面临的养育压力、生活压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显得十分重要。父母要充分认识自我的生命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候,主动放下功利心,积极设置缓冲区,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承担父母这一角色的信心。同时,要加强亲子交流、沟通的训练与学习,尽情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掌握家庭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学习自我调节和减压的方法,如增加与同事、朋友休闲娱乐的时间,关注自身健康,加强饮食营养与运动等,从而逐渐适应家庭复杂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讲,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状况,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最为重要。在现代社会高竞争高强度压力下,父母、孩子和社会、社区要共同努力,不断积累、充实和丰富各类资源支持系统,有效抑制父母倦怠现象的发展势头,确保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真正让他们成为一个为国家尽力、为社会尽责、为家庭尽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时代好父母!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