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梁立柱将军的抗日故事

2022-05-01 12:55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柱抗日祖父

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委、光明日报资深编辑梁若冰是抗日爱国将领梁立柱的孙女,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梁若冰为祖父从有关部门领取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扶着两位耄耋之年的姑妈梁淑筠、梁宝筠,一同来到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告慰有遗物在这里展览的梁立柱将军。

抗战爱国将领梁立柱孙女梁若冰回忆:绥远杀敌彰显抗战精神

201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常委参观《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抗日爱国将领梁立柱将军战时的望远镜等遗物即在此次主题展览的陈列之中。习总在参观展览时提到“中国是东方抗战主战场”,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梁立柱孙女梁若冰表示,祖父梁立柱在他人生的最后六年多,是在中国的最早的抗日主战场绥远度过的。他义无反顾奋勇杀敌的勇气,面对日军妄图霸占亚洲和中国的那种猖獗、疯狂和残忍,无所畏惧,表现出一位中国军人的英雄风采、抗战到底的英勇气慨和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正是抗战精神的体现。她会继续追寻祖父那一辈人的英雄抗战史,学习和传承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政府高度重视抗战历史展 梁立柱等抗战将领的遗物在列

在抗战将领后代参观的专场中,梁立柱将军孙女梁若冰受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民革中央的邀请,参观了自7月8日开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该主题展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总面积6700平方米,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

主题展览的第五部分,是这样解说的:东方主战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主要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牵制日本兵力最多,有力策应和支持盟国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东方主战场”的主要展柜里,梁若冰一眼看到了祖父梁立柱在绥远前线作战时使用的军事地图册和一架军事望远镜,梁若冰对记者说,她在看到文物的瞬间,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因为小时候悄悄摆弄过那个望远镜,抚摸过祖父骑马用过的纯毛马鞑子,祖父的这两件遗物,她已经20多年没有见过了。这两件物品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中将副军长梁立柱在绥远前线阵地使用过的遗物,现在作为抗战文物在这个重要的主题展览中展出,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明、大度,对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对所有为抗战流血牺牲的国人的尊重。“在展览的八个部分2834件文物中,能展出了祖父梁立柱(字巨擎)的两件遗物,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有多少仁人志士都流血牺牲了,但有的可能连遗体都不全。而祖父虽然也是因抗战积劳成疾,8.15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获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后,爷爷梁立柱将军兴奋之余,创作了《日本无条件投降有感》诗云:“一朝敌倾覆,日月重光明,天地已改色,四海起欢声。黎民需生息,百业俱待兴,和平建中国,慎勿动刀兵。”一位饱尝战争国恨家仇苦难的军人,再也不愿看到刀兵。而战争不仅吞噬了他最爱的美丽妻子和聪明幼子,最后也将吞噬他本人,这一点他是没有预料到的。抗战胜利后轻松了,他的一直绷紧的神经终于得到松懈,长期的劳累,使他身心俱伤,他以为只是感冒发烧、体力不支,只是带个副官去南京体检,谁知虽然南京中央医院给予了最好的治疗,但无法挽回这个病入膏肓的伟岸男儿,在转年的九一八那天病逝。家人在三个月后才抵达南京,看到的已是阴阳相隔的将军。据大夫说在九一八这一天,与日本侵略者有血海深仇的祖父情绪激动,遗嘱都没写完,就骤然而逝。”

梁若冰回忆说,父亲梁子筠是祖父唯一的儿子,所以承受的压力和受到的牵连最多,从南京到上海、天津再到北京,树倒猢狲散,一家老小不断流浪、寄人篱下。解放以后,又经过“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多个革命运动的洗礼。但无论环境多么险恶简陋,他都用生命保护保存住了梁立柱将军的军事望远镜等多件抗战遗物,他知道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总有一天会告诉后人,他们那一代人是怎样生活和抗日的,当然也是思念父亲的念想。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抗战将领的后代,梁子筠被民革吸收为党员,并成为北京市一个区的负责人。他在没有网络、不会电脑的情况下,尽量从活着的亲友和档案馆中搜集材料,撰写了一些梁立柱将军的回忆片段,发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和河北省文史资料单行册和一些书籍中。

到了八十年代,思想越来越解放,我也于1984年做了一名光明日报编辑记者。1986年5月31日,爸爸带我来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其武先生家中,董爷爷不但亲切接见了我们,还充分肯定了梁立柱将军在抗战期间的表现,董主席还亲笔为我们子孙写了一个《证明材料》,董主席在《证明材料》里讲:“我跟梁立柱认识并常常往来,共在傅作义先生领导下驻防绥远后套约五年之久。梁因在抗战中积劳成疾,于一九四五年底请假离职到南京中央医院治病,不幸于四六年九月十八日病逝。梁在抗战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抗战的将领。他病逝于解放战争初期,未曾参加过反人民的内战。对他的子孙应该按抗日战争中的军人的后代对待”。从此,爸爸梁子筠终于敢把爷爷梁立柱的诗作写出来,并把他的像片放大悬挂于刚刚落实政策的新家客厅中。父亲还在这一年的“九.一八”日本侵華和梁立柱将军的忌日前夕,发表了一篇较长的缅怀文章《一位鲜为人知的抗日将领——回忆我的父亲梁立柱》。

祖父梁立柱将军抗日爱国精神一以贯之

梁若冰说,听家人说和参阅档案,越来越了解祖父是一条有担当的好汉!他的抗日爱国精神一以贯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有抗日壮举而被表彰。梁若冰说:“我们祖籍是河北威县,但我家长辈却特别爱吃海鲜。听长辈回忆,那是因为爷爷曾驻青岛、烟台和龙口一带好多年,还曾驻防温州。1932年春天,日军不时前来骚扰,竟然驶入军舰要求登陆烟台。祖父头脑十分清醒,他绝不同意并把日本人赶跑了。”

1928年10月8日,不到而立之年的祖父升任中将师长兼第62旅旅长。他所供职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军,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他的快速升迁主要是因为他的勇敢和有文化。其实他只是初师毕业,但他爱看小说,爱写诗,同时不断自修军事、外交、教育和农业。在考入陆军大学十四期以前,也上过东北教导团等一些初级军校。“他对军事外交方面的自修学习会告诉他该怎么做;从小来自他母亲的爱国主义教育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因此,当日本军舰提出要在爷爷驻守的防地上岸时,骑兵出身的爷爷,性情刚烈,一米八八的身高,仪表堂堂,不言自威,更兼他声音异常洪亮,没有丝毫迟疑,决不妥协退让。欺软怕硬的日本侵略者只能灰溜溜地调转船头离开中国口岸。”梁若冰说。

梁若冰是光明日报的资深编辑,曾经获得中国新闻领域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30多年来孜孜任职光明日报编辑工作,还担任过《新京报》的副总编辑,现任摄影美术部编辑记者。她为人诚恳热情,像她父亲和祖父一样具有诗人气质。2006年父亲故去后,她为寻找父亲梁子筠的足迹和祖父梁立柱将军的生平轶事也愉快地加入了民革。果然,在这里她时不时地发现父亲的一些照片、故事和他的书信字迹。毕竟,这里相似的出身和相似的经历使沟通更容易。特别是无意中说到自己的先辈何年何地曾在一起共事之时,那种父一辈子一辈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梁若冰说,最近一次的8.15民革石景山区工委的会议要她发言讲话,她尚未开口,已经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的许多人,都是与我爸爸共事的叔婶辈。看到他们,我犹如看到自己的爸爸。很遗憾的是爸爸在世时,没有花更多时间去陪他,去采访他,为他做些录音录像的工作,很多片段的关于爷爷求学、打仗和抗战的故事没有做好口述实录的抢救工作,而且是尚有左的害怕缺乏对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所以就忽略掉了,现在想想,十分遗憾。而且没有陪同爸爸、姑妈旧地重游,听听他们对绥远后套、石嘴山、蛮会那些地方,更没有陪爸爸和姑妈回过河北祖籍威县老家。”“小时候,我曾翻看过这本军事地图册,那时地图的纸张就已经脆了,需要很小心的翻阅”,梁若冰回忆说,1986年当得知国家征集抗战文物时,父亲梁子筠便将经过历次运动洗礼劫后余存的军事地图册、望远镜、公文包等7件祖父用过的抗战文物悉数捐赠。没想到,近3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保部,至今还妥善地保留着29年前父亲捐赠的编号收据底单。

最早举起抗日旗帜,抵制日军舰登陆蓬莱

梁若冰说,祖父的抗日爱国精神一以贯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有抗日壮举而被表彰。祖父梁立柱的抗日开始得很早,于1932年春天开始保卫中国领海。日本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由来已久,对中国广阔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一直垂涎三尺,寻找机会下嘴。听我父亲梁子筠、姑妈梁淑筠和爷爷的副官等人讲述:我们祖籍是河北,爷爷曾经在青岛、烟台、蓬莱和龙口一带呆过五年。那时小日本儿就时不时地过来骚扰一下,而且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申请的情况下,竟然開军舰过来要求登陆。骑兵出身的爷爷梁立柱,一米八八的身高,仪表堂堂,不言自威,更何况他声音异常洪亮,性情刚烈,丝毫不能妥协退让,在祖国领土领海主权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他没有也来不及向上级请示就把日本人赶跑了。其实,爷爷梁立柱1928年10月开始担任少将师长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军,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爷爷梁立柱因为有文化根底,一直不断自修军事、外交、教育和农业。因此,他对军事外交方面的知识会告诉他怎么做;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会告诉他怎么做。因此,当日本军舰提出要在爷爷驻守的防地上岸时,爷爷没有丝毫迟疑,坚决不答应。欺软怕硬的日本侵略者只能灰溜溜地调转船头离岸回家。之后,爷爷受到奖励,1928年10月8日,而立之年的梁立柱升任中将师长兼第62旅旅长。

我们最近刚刚提醒媒体对二战文字表述抗日战争:抗战不仅八年,“八年抗战”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中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我们的抗日战争实际持续了十四年。

梁若冰说,由于祖父于1946年病逝,长大后,梁若冰通过父亲和姑妈们,逐步了解了祖父梁立柱在中国最早的抗日主战场绥远前线英勇无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的历史故事。知道爷爷是一条英雄好汉!而且他有理想、有文化、有孝悌之心和诗人情怀。正如亲耳听到的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董其武先生所说的,梁立柱在抗战中“英勇无畏,表现了中华民族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评价。

绥远战场抗击日寇 舍家为国

梁若冰回忆称,“那时,边陲环境艰苦、战争环境严酷,祖父的一个幼子梁洪筠不幸夭亡了”。这使梁立柱十分痛苦,但也更加激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和不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决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祖父在抗战爆发不久就多次请缨说“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何况我一个一米九零身高的骑兵?!怎么能每日坐在沙发里喝咖啡?!”他自愿放弃在大后方重庆的安逸舒适生活环境和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军政部中将部附这样高官厚禄的职位,独自一人奔赴绥远,在一年多后他才派来两个副官来接应家属赴绥远。战乱路途险恶,年仅28岁的亲奶奶侯修真在旅途中不堪颠簸,在西安竟一病不起,溘然病逝。梁立柱将军在绥远前线率部与日军作战六年,屡立战功。在前线将士家属居住的后方,环境也十分艰苦,地冻天寒、缺医少药、水土不服,最后,爷爷最聪慧英俊的小儿子梁洪筠因白喉夭折。姑妈梁淑筠、梁宝筠至今还记得四岁的梁洪筠的遗体按照当地回民的习俗浑身缠满白布埋葬,没有棺木。葬礼上居然没有看见爹爹威风凛凛的马队,听说他坚守在抗日前线打仗。后来听一个副官讲“梁将军很有情感的,听到妻亡子夭的消息,都在一个人抱着马和藏獒流泪,独自喝闷酒。” 正如他诗中所描写的:“离部赴绥为抗倭,不守家眷卫山河,家事国事抗日事,军人天职先为国”。与千万个国人一样,战争吞噬了梁立柱将军一生最为美好的时光和亲人,因此,永远不能忘记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创伤。

“祖父是个军人,但经过69年的岁月洗礼,他的照片和遗物以及遗嘱等除了父亲1987年捐献于抗战馆的7件物品,几乎一无所有,更无戎装照和详细战报。这是个遗憾。按说档案馆都应该有的,陆军大学入学和毕业都应该有照片的。”梁若冰表示,父亲那时就经常地跑图书馆、档案馆,但似乎所获不多。我们很多的民国资料要求開证明查询,结果你要查的没有,甚至不开放。这很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国际图联大会精神。她今后要竭尽所能,搜集史料,完善祖父的抗战经历,记录他们那一辈抗战将领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

点赞宣传正面战场 只要抗战不分党派均褒奖

梁若冰说,梁立柱将军因抗战一线指挥奋勇杀敌,战功卓著,曾获国民政府多次褒奖。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九三”胜利日阅兵之前,向抗战老兵本人和遗属以及海外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的代表人士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而我代表祖父已从民革中央领取到了纪念章。我曾陪同梁立柱将军两个女儿、我的两位已入耄耋之年的姑妈梁淑筠、梁宝筠和表弟、外甥祖孙三代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兴奋地参观、留影,并且一同来到展览馆的第五部分“东方主战场”一进门紧临张自忠旁的梁立柱将军的抗战文物前,一起拿着纪念章默默地向他鞠躬致敬,祭奠和告知他老人家。姑妈喃喃地说:爹爹用生命来抗战的历史已经被承认了,我们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国民党反动官僚”的家属,而是抗日英雄、爱国抗日将领遗属。您可以瞑目了!

梁若冰说,她的心情特别像最近推出的一首主题歌曲《爷爷的过往》一样,从遥远到走近,逐步了解到那一辈人的精神气质和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义无反顾、无私奉献,她会努力去了解那段历史、挖掘更多的史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学习和弘扬他们那辈人守土有责的抗战精神。

参观留影后,他们一家人手里还拿着中国邮政推出的《抗日名将梁立柱将军纪念邮票》和纪念封在抗战邮局盖章。梁若冰对记者说:他们的心情正如纪念封的文字大意:一个人具备一方面的才华、做好一件事情,已属不易。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温良、谦让、美貌和诗人情怀、军人才干,与为保家卫国,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所有英雄气概都集中于一个人一身的,乃梁立柱将军尔。二十几岁的年华,即得到少将、中将的高位,并亲身经历和参加了北伐、抗战等重要历史事件,曾荣获宝鼎勋章、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2015年7月他的遗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显著位置展出;今天又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老人家一定会含笑九泉的。梁立柱将军的一生是英雄与荣誉并存,后辈将铭记传承他的一世荣光。( 根据光明网编辑)

猜你喜欢
立柱抗日祖父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祖父瓷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PC预制立柱安装控制措施探索
五台山掠影
一种路边扶手架
鸡犬不宁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