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孤独,与时共舞

2022-05-01 02:07陈涛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蒋勋论点精神

陈涛

模拟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喜欢群居,讨厌孤独。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对此,蒋勋的《孤独六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孤独之所以变得不好,是因为害怕。”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道极具思辨色彩的材料作文题。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方向?暗含了哪些写作内容?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才能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蒋勋的观点完美地融合?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

这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共三句话,分别讲述了孤独的起因、特征、意义,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思维张力,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孤独。

材料的第一句话从人类的社会属性出发,点明人类总体上对孤独持一种讨厌、拒绝的态度,这和蒋勋所言的“害怕”是一致的。其实,人们讨厌的并不是孤独本身,而是孤独所带来的空虚、荒凉之感以及失去判断力的迷惘,因为其能使人陷入一种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的状态之中。在很多人看来,群居生活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温暖感、安全感以及归属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有安全需求,融入群体、减少孤独是获得安全需求的最直接路径。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

材料的第二句话选用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观点。在马尔克斯看来,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现代建筑逐渐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我们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就意味着空间距离的拉大逐渐让我们陷入了外在的孤独。但我们要明白,孤独是不能以空间距离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更深层的孤独来源于人内心的孤独感。诚如史铁生所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也就决定了人的内心永远是孤独的,因为人不能被第二个人完全理解,而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孤独,也是本次作文应该分析的重点。

材料的第三句话来自蒋勋的《孤独六讲》。一方面,蒋勋认为孤独能够产生积极的力量,但材料并未直接点明孤独的积极力量是什么,这是需要写作者去扩充和丰盈的,是写作的重点和亮点;另一方面,蒋勋还分析了孤独变得不好的内因,在于人类对其感到害怕,这一点在对第一句材料的分析中已经点明。

由此观之,这道作文题引导学生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分析孤独如影随形的特性,从孤独本身出发分析孤独对人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探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当然,大家还可以从如何应对孤独的角度去写作。逃避孤独、直面孤独、拥抱孤独、享受孤独,抑或创造孤独,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高分佳作

与孤独共舞,同时代偕行

文/夏可名

信息时代,资讯的广泛流传、舆论的混乱芜杂让个体的生存问题愈加凸显。当人群将自我包围,信息充塞四虚,狂欢的背后却是众人的孤独。正如马尔克斯所言:“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然而,信息时代的孤独并非悲剧,更不等同于被孤立。在精神流浪的时代,学会与孤独共舞、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是每个当代人无法避免的课题。1

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追求群居、逃避离群索居是无可厚非的。在价值多元化时期,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水平已不能完全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某种政治需要,而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公共意识和个人的情感需要。无论是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流刚性导向,还是个人内心渴望被认同的需求,都在疾呼“不骛于个人主义的虚声,而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也决定了抛下孤独、融入群体成为大部分人的必然选择。2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只有秉持个人精神的火烛并孤独地燃烧,我们才能避免乌合式的庸俗,于孤独的清醒中去发现时代病灶的弊端所指。

当螺丝与铁钉代替精致的榫卯结构,当流行和趋势代替苦心经营的钻研,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亦在不断萎缩,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亦在不断遗失。但樊锦诗选择奔赴敦煌,用一生痴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王津执意只身长居故宫,以四十载埋头换无数古钟悠悠长鸣。在衰落遗失的中间坚守,在快捷功利的边缘坚持,他们是滚滚人流中的踽踽独行者,秉持个人精神的孤寂去坚守那积淀千百年沧桑的文化传统。正如周国平所言,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人如被废黜流放的国王,将个人的理想与信仰踩在脚下肆意践踏,而秉持个人理想、信仰不至流失的人必将经历千般荒凉、万里蹀躞的孤獨长征。的确,若非如此,人怎能打破迷信、盲从、奴性意识的囚笼去获得精神的独立自由?将自己的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必然孤独,唯其如此方能避免庸俗,与时代偕行。3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如同被困在钢铁森林中的囚鸟,外界的喧嚣嘈杂和纷繁苦恼挤压着我们的肉体和灵魂,而只有在喧嚣凡尘中学会与孤独共舞,才能追求余秋雨所提倡的“精神的自由”。毕竟庄惠之间能运斤成风的情谊难觅,能够让我们“为君持酒劝斜阳”之人也终不过寥寥。陶渊明在南野之际开荒种地、在东篱采菊,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诗意地栖居于大自然,一如蒋勋所言“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所以不必害怕孤独,当我们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照顾好自己的精神世界,任何事物都能成为我们安放灵魂的载体。因此,不需要避开车马喧嚣也可以得一方精神净土,并于其上修篱种菊。4

愿你我都能学会与孤独共舞,于精神的独立自由中同时代偕行!5

①立足于时代,突出狂欢状态下人的孤独,从而点明观点、呼应标题。

②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思考孤独的本源,从社会需求和个人成长入手分析群居的意义,为后文张本。

③写“英雄”孤独的坚守,通过樊锦诗和王津的事例、周国平的言语论证孤独的必然性以及孤独的价值。

④写孤独的积极意义,即获得精神的自由,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突出孤独在人精神层面上的价值。

⑤收束全文,回扣论点,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低分病文

适应孤独,认识自我

文/徐立野

一个人吃火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坐在桌前,面对满桌的菜肴,自然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个词——“孤独”。这似乎是一个带有消极意味的词,代表着寂寞、形单影只。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害怕孤独,待在群体中往往才有安全感。许多人对孤独避而不谈,其实是害怕内心的空虚,无法清醒地认识自我。此类人内心世界干枯颓废、浮躁不安,即便处于热闹的人群之中,也会时不时地感到冷风劲吹。孤独就是与自己相处,一个与自己都无法相处的人,与他人的社交也未必是成功的。1

能够面对孤独的人,内心世界必然丰富多彩,即便独来独往,充塞其内心的更多的不是郁郁寡欢,而是对生活的感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来让人顿感冷风扑面,但那渔翁似乎正沉浸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境界中,很孤独但并不寂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国运堪忧,除己外无人在乎。屈原是孤独的,但他并不空虚——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的抱负,于无人之境,独自品量。2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者对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负,并不需要他人怜悯。这样的‘孤独’,充分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诗仙”太白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被赐金放还又如何?被人排挤又如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就是内心丰富之人面对孤独的人生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那些内心空虚的人,才会疯狂地去追求热闹、逃避孤独,但李白选择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期冀着“与尔同销万古愁”。3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人会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想要快速摆脱孤独,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有时跑得越快,孤独感越是穷追不舍;反之,学会放慢节奏,学会体察自己、关爱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够适应孤独,让身心得到成长。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自得其乐,因其认清了自我。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尊重孤独,适应孤独,认清自我,原来孤独这般美好。5

①开篇点题,确定了写作方向,但是写作语言过于生活化和烦琐,没有突出写作的中心。

②论点强调孤独者内心是丰富多彩的,论据却分析孤独不等同于寂寞,论点与论据游离。

③缺少核心分论点,使得文段缺乏写作重心,名言和事例不能起到支撑论点的作用。

④试图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孤独,但“适应”一词使文章格调不高。

⑤以陶渊明的事例收束全文,有回扣观点的意识,但文章结尾并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病”因分析 本文从“孤独”这个词的内涵、特征、积极意义等角度入手分析,但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在论证上,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但论据和论点、论证之间缺乏关联,以致各说各话、缺乏写作重心。文章的核心在于论证“适应孤独,认识自我”,但写作内容上并没有突出“适应孤独”和“认识自我”的联系,更没有明確有力地论证我们应该怎么做。另外,文章立意落脚于“适应孤独”,降低了写作的格调。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得44分(内容16分+表达15分+发展13分),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

病文升格

拥抱孤独,成就自我 1

文/徐立野

当孤独袭来,是做一只随风而逝的断线风筝,还是在一腔孤勇中守望遥遥的灯塔,为一个人的风景扬帆?抑或是远离大众的喧嚣和庸常,于幽径中独品信仰的芬芳,守一方心灵的净土?扎根于基因中的群居喜好让人们害怕孤独,选择对孤独避而不谈。其实,人们害怕的并不是孤独本身,而是孤独所带来的空虚、荒凉之感,以及失去判断力的迷惘。在我看来,与其焦虑地试图摆脱孤独,不如尝试在拥抱孤独、享受孤独中完成自我精神的丰盈。2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寂寞并不等同于孤独。寂寞是环境的圈禁所带来的被动的怅惘的情绪,孤独是精神围城下主动的探索与丰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来让人顿感冷风扑面,但那渔翁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境界中,独享其乐,他孤独却并不寂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国运堪忧,除己外无人在乎,这是屈原的孤独,但这种孤独是饱满的,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的抱负,于无人之境,独自品量。

“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者对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负,并不需要他人怜悯。这样的‘孤独’,充分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诚如蒋勋所言,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塑造完满的自我。“诗仙”太白被人排挤,遭赐金放还,然而他以丰富的内心面对不被理解的孤独。在这份孤独里,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亦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不错,唯有精神空虚的人才会去疯狂地追逐热闹与狂欢,而真正的精神贵族能在社会淤泥中开出精神的莲花!3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孤独中能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并锻造抵抗“天下不容”的君子气魄。颜渊独处陋巷,在孤独中脱离固有的模式,深究儒学之道,在“人不堪其忧”的孤独中冷静抉择,才具有了不惧独行的勇气。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也正是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才锻造了其君子的气魄,拓展了其精神的深度与广度。4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离群索居,隔绝于群体生活。恰当的孤独,是于社会合作中获取与奉献的同时,仍然有深邃的精神空间。孤独有让我们退回社会边缘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学着在孤独与群体生活中找到平衡,在社会潮流汇聚时保持精神独立,达到“独”而不“孤”的精神境界。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天地有孤绝,君子当在喧世中以孤独自立,拥抱孤独,成就自我。5

①“拥抱”体现出对待孤独的积极态度,“成就”点明了孤独的意义,明确写作方向。

②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现对待孤独的三种态度,并由此点明人们害怕孤独的原因,既而抛出观点,呼应标题。

③增加核心分论点,论述孤独的积极意义,沿用原文蒋勋的观点以及李白的事例,突出孤独可以塑造完满的个体,实现精神的绽放的观点。

④论述孤独的第三重积极意义,用颜渊的例子证明孤独能锻造君子的气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

⑤用鲁迅的观点有力收束全文,重申论点,回扣标题。

升格指津 修改后的文章在三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第一,逻辑更清晰。从对现象的陈述,到对原因的分析,再到对积极意义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第二,材料更贴切。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文章增添了部分名言和例子,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大议论的比重,能够抓住重点运用写作素材,有的放矢。第三,思维更深邃。寂寞与孤独的差别、孤独的三重积极意义、孤独和群居的相应相生、“独”而不“孤”的结论阐述,都彰显作者的思维走向了更深的层次。综上,修改后的文章可得55分(内容20分+表达18分+发展17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猜你喜欢
蒋勋论点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拿出精神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