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香型概念的提出及演化发展

2022-05-01 15:59李寻李延安
休闲读品·天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酱香型香型酒会

李寻 李延安

中国白酒香型的提出和演化

一、中国白酒香型的提出

中国传统白酒本来是没有香型概念的,香型概念是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大连)举办之前、先行在1978召开的评酒预备会议上(长沙)提出来的。中国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没有统一、规范、严格的评选标准,评酒是按照口碑以及销售半径来评的,所以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举办前的预备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各地传统白酒的香气、口感不尽相同,把香气、口感不一样的酒放在一起来评有些不那么客观,为了让评选更显公平起见,需要制定一个类型化的标准,于是提出按照香型和糖化剂进行分组评比的意见,经过持续一周的反复讨论,与会专家首次提出中国白酒香型的概念,把白酒分成五个香型——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以及与上述四个香型都不形成涵盖关系的称之为“其他香型”,同时还拟定了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以及其他香型的感官评价术语。

在长沙会议上,关于“其他香型”的界定,最初使用的是“兼香型”这个名称,指“兼有各种香型特征”的意思,后经评酒委员会讨论表决,大家觉得“兼香型”一词不够准确而将其改称为“其他香型”。关于最早提出的这个“兼香型”,现在有专家称之为 “广义的兼香型”,即泛指两种及两种以上香型复合而成、或者两种及两种以上工艺复合而生产的酒,这与后来十二大香型中的“兼香型”概念是有区别的;后者是狭义的兼香型,是国家出台浓酱兼香型白酒标准的一个特指,后文讲浓酱兼香型酒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二、白酒香型发展细化过程之一

香型标准的提出对白酒的评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众多参评产品分成各个组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更加精细化。但另一方面,由于香型刚刚提出,对应的产品往香型上归类有时候不是太恰当、准确,从1979年之后一直到1995年期间,一些传统白酒从香气、口感以及工艺、原材料而论与它们所划归香型里的标准酒有明显不同,这些酒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香型,具体有以下六个香型:

1 .豉香型:豉香型酒原来是划到米香型里的,因为它确实是用大米为原料酿的酒,但它又有一个明显的工艺上的不同,即在陈化老熟的坛浸期间有一个用肥肉进行坛浸的过程,所以它的香气和米香型白酒差别比较大,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之后,1984年豉香型被独立出来,1996年通过了豉香型白酒的国家标准(GB/T 16289-1996),这也是继浓、清、酱、米等五个主要标准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独立香型。

2 .凤香型:凤香型的代表酒是西凤酒。西凤酒是历史名酒,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国家名酒,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从自然区位上看与清香型代表酒山西的汾酒以及浓香代表酒四川的浓香酒的地理位置都不一样,但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提出香型概念之后西凤酒被放到了清香型组里来评比,由于它的酒体风格和清香型有差别,按照清香型标准,没被评为全国国家名酒而只被评为全国优质酒,西凤酒受到重大的挫折,对评比结果很不满意,评酒会结束之后便谋划成为一个独立的香型。198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评酒会的时候,西凤酒加入到其他香型标准组里参加评比,被评为国家名酒,重新回归名酒阵营。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西凤酒以“凤型酒”独立参评,依然被评为国家名酒。1993年凤香型白酒標准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1994年凤香型标准正式发布。

3 .药香型(董香型):药香型的代表酒是董酒,后来改称为董香型。董酒工艺比较独特,是大小曲合用,大曲用了40多种药材,小曲用了90多种药材,酒体有明显的中药香气。1963年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董酒被评为八大名酒;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上还是被评为名酒之一,当时是作为其他香型被评上的;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以药香型组别身份被评为名酒,此前一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会议上已经确定了董酒作为药香型独立参加评比的评比办法。董酒的配方曾经一度是作为国家秘密被保护起来的,现在董酒实际上没有国家香型标准,只有在2008年9月由贵州省技术安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董香型白酒地方标准。

4 .特香型:特香型的代表产品是江西樟树市的四特酒,酒的原料是大米,制曲和酿酒工艺与浓香酒不一样,香气也不一样,从1986年起开始对四特酒的香气独特性进行研究,1987年到1988年之间有几批专家、学者到四特酒厂开专题研讨会,明确了酒体风格和浓香型不一样。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四特酒被作为独立的特香型酒组进行评价。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审定是2005年前进行的,2006年通过,2007年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以及风味特征来讲,以上四种香型的酒都是独特的,直观上能看出和浓、清、酱、米四种最早提出的香型是不一样,有其特质的天然基础。但下面两种酒与传统的风味其实没有关系,而是行业主管部门提倡工艺创新,按照新的理论和工艺人为创造出来的新香型。

5 .芝麻香型:芝麻香型的代表酒有江苏泰州的梅兰春酒和山东景芝的一品景芝芝麻香酒。芝麻香型实际上是在麸曲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自从烟台操作法出现之后麸曲酒在很多酒厂推广普及,山东和江苏一些酒厂使用麸曲作原料进行生产(有时用一些大曲混合),感觉酒的香气有种芝麻香的风格,通过努力把这种香型渐趋稳定。当时麸曲酒是国家重点的鼓励方向,基于麸曲酒建立的新香型得到了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芝麻香型作为单列一个组进行评选,1995年又成立了芝麻香型白酒协作组,通过专家组的评审确定了芝麻香型,由当时的轻工部批准了芝麻香型的行业标准(QB/T 2187-1995)。2006年通过国家标准的评议,2007年初,芝麻香型作为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6 .浓酱兼香型:浓酱兼香型白酒是指狭义上的兼香型,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地学习浓香型、酱香型传统白酒工艺的基础上把两种工艺融合起来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香型。兼香型代表酒有两个,一是湖北的白云边酒,采用的工艺是前七轮发酵完全按照酱香型操作,后两轮转为浓香型工艺;另一个是黑龙江的玉泉酒,采用的工艺是分型发酵,然后勾兑组合。两种兼香型白酒当中,湖北白云边酒的历史更悠久一些,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上即以“其他香型”的名义被评为全国优质白酒,1984年、1989年再次上榜,连续三届全国评酒会被评为国家优质白酒。1988年湖北省通过了兼香型白酒的企业标准(QB 12-88)。2001年1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了浓酱兼香型的行业标准(QB/T 2524-2001)。2009年浓酱兼香型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GB/T 23547-2009)。玉泉酒还有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GB/T 21261-2007(2008年发布),在这个地理标准中把它明确地标示为浓酱兼香型白酒。A99AF84D-7B84-430C-8667-4B83EA1C63E7

从1979年第一次全国评酒会提出香型概念开始,到1988年举办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的时候相继出现上述十种香型,当时叫“四大香、六小香”,其中传统香型是1979年提出来的四种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六个小香型是1979年至1988年间经由企业和行业共同努力评选出来的六个香型——凤香型、药香型、浓酱兼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特香型。这六个“小香型”其实是从第一次提出香型概念中的“其他香型”中分化出来的独立香型,从理论上讲“其他香型”的概念一直存在,即凡是和现有香型标准对不上的酒都可以称为“其他香型”,但由于没有酒企甘于被称为“地位不明”的“其他香型”,国家也无法制定能表达出其风味特征的“其他香型白酒”标准,所以,目前没有代表“其他香型”的酒品存在,但这个概念还时不时地会被行业内的人们提起。

另外,1979年提出香型概念的时候,按照糖化剂和酒化剂的不同(用曲的不同),把同一个香型再做进一步细分,在浓香型大曲酒里面分出大曲浓香、麸曲浓香;清香型大曲白酒里面又分出大曲清香、小曲清香、麸曲清香;酱香型白酒里也分出大曲酱香和麸曲酱香。其他香型里面有的白酒是混合用曲,具体情况我们讲到各个香型的时候再加以介绍。但在浓香、清香、酱香这三种香型的国家标准里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使用什么样的曲(糖化剂),专业工具书上一般是按照三种不同的用曲方法来分别介绍的,市场上这三种酒也都有相应的具体产品。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的17种国家名酒和53种国家优质酒上都注明了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样的酒曲,是大曲浓香还是麸曲浓香,是大曲酱香还是麸曲酱香,都有明确的说明。

三、发展细化过程之二

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以后,国家再没有举办过官方的全国评酒会议,但香型的发展还在进行中,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被国家评审认可的香型,这两个香型主要是靠工艺特点获得建立的。

1.老白干香型:河北老白干酒的生产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使用过各种酿酒原料,但总的工艺和大运河一带酒比较相似,是老五甑工艺,风味与清香酒有点像,也用陶缸作发酵容器,不过酒体的风味跟清香酒也有差别,与大运河流域的皖北和苏北的酒也不一样,因此1989年成立了老白干香型的协作组,2004年通过了老白干香型的企业标准,2006年通过了国家评审,2007年老白干香型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成为第11种香型。

2.馥郁香型:馥郁香型的代表酒是酒鬼酒和湘泉酒。湘泉酒研发比较晚,1978年才研制出来,1992年酒厂方面提出他们酒和别的酒香气不一样,是大小曲合用的,工艺也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自称为“第六香型”。1994年专家组在研讨湘泉酒是什么香型的时候曾经提出来叫复合香型或者叫结合型。2005年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提出把它叫作馥郁香型。2008年酒鬼酒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把它确定为馥郁香型。2021的3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馥郁香型国家标准正式获批通过,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号为GB/T 10781.11—2021。

2009年以后,白酒香型在全国的发展基本停滞,目前行业内公认的香型为12种,其中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确定了十种(尽管有些香型当时还没有国家标准,但已被行业确认),后来又新添了老白干香型和馥郁香型,总计十二种香型。十二种香型当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一是董香型,使用的是地方标准;另外一个是酒鬼酒的馥郁香型,用的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直到笔者写作本书的2021年,馥郁香型国家标准才正式获得通过。

2009年以后虽然国家层面确立新的香型标准工作几乎停滞,但地方和企业仍在继续发展自己的香型标准,如辽宁有一个辽香型的地方标准;青海互助青稞酒厂提出了青稞香型,被行业协会确定为行业标准;还有一些酒厂给自己的酒命名香型,如河南仰韶酒厂提出自己的酒为陶香型,陕西户县的龙窝酒叫清兼香型,贵州六盘水的人民小酒把自己命名为清酱香型,2020年古井贡企业提出自己的酒为古香型,等等。据有关资料介绍,企业确立自己为某一种香型的大概有20多种,也许更多。

白酒香型的依据

一、1979年提出香型概念時的依据

据沈怡方先生回忆,1978年长沙会议提出白酒香型概念时与会专家提出四个标准,分别是工艺独特、有一定产量、有必要的科学依据以及足够的消费群体,实际上可能更直接顶用的还是当时给出的各个香型的感官描述标准(含四个基本香型):

酱香酒: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浓香型: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

清香型: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

米香型:蜜香清雅,入口绵柔,入口爽净,回味怡畅。①②

这些特征是以各个酒厂过去的传统描述或当地消费者的习惯评价作为依据并对用语用词进行了概括、统一了尺度而形成的,是根据传统和直观上的感觉对香气口感做出的概括,清香型简单来说就是香气低一点,淡一些;浓香型则浓一些,而且是“窖香”;酱香型是酱味特点突出;米香型主要是“蜜香”,而且其原料和其他香型酒有很明显的不同。当时尽管已经开始运用理化分析来研究白酒的风味成分,也有了近百种白酒风味成分的发现和认识,但还没有把白酒风味成分作为评价香型的指标。

二、理化指标依据

随着分析化学和风味化学在国内快速发展和普及,白酒科研人员开始转为通过对白酒里呈香呈味物质的分析来确定某一个香型酒的主要呈香呈味物质是什么,然后根据呈香呈味物质来判断某种酒属于什么香型,似乎这样便有了一个更加客观和量化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白酒微量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多,1984年第四届评酒会上提出了按照理化指标归类白酒香型的问题,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前夕、1988年召开的准备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了四种基本香型的理化指标。当时的理化指标比较简单,主要是总酸总酯指标,还不够精细化。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到2006年比较集中地推出国家白酒香型标准的时候,对浓香型、清香型等酒体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出现了大量的揭示各种香型酒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成果,如清香型酒中的乙酸乙酯,浓香型酒中的己酸乙酯,以及这些呈香呈味物质之间的量比关系,甚至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还推出了一些按照微量成分及其配比做出来的白酒配方。A99AF84D-7B84-430C-8667-4B83EA1C63E7

2010年左右,有一个阶段,行业内对基于分析化学和风味化学的方法来搞清楚白酒的主要呈香呈味物质的前景比较乐观,认为已经搞清楚了清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的主要呈香呈味物质,但酱香型酒却显得比较复杂,对酱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是什么并没有搞清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4-乙基愈创木酚学说,吡嗪类化合物及加热香气学说,呋喃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及衍生物学说,酚类、吡嗪类、呋喃类、高沸点酸和酯类共同组成酱香复合气味学说,等等。①

2011年以后,截止本书写作时,酒界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酱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没有搞清楚,其实浓香型和清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也都没搞清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按照当时对浓香型和清香型白酒的认识,用相应的呈香呈味物质成分配比做出的配方而生产出来的新型白酒,与通过固态大曲发酵生产出的酒的香气口感差别比较大,从人的直觉感官就可以明显感受出来所谓某种香型酒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及其量比关系其实和传统大曲发酵的白酒是不一致的,如果一致的话两种酒的香气口感应该一样才对,发现它们不一样只能说明人为组合的白酒配方的物质成分和量比关系与传统大曲发酵白酒是不一样的。

2.随着分析化学仪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的白酒中的微量成分越来越多,原来色谱分析发现有几十种微量成分,现在清香型白酒里都达到1000多种,在1000多种成分里面找出它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和在原来发现的那几十种成分里面找,结果是大不一样的,而且随着分析仪器精度的提高,还会有更多的微量物质成分被发现出来。

2021年,国家在拟推出的白酒工业术语新标准里面提出要在白酒香型标准里面取消现行浓香型和清香型标准当中关于主要呈香呈味物质是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描述,我觉得这是科学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进步,表明近几十年来所认为的按照分析化学和风味化学的思路可以认识清楚某一个香型酒里面的微量成分,然后以此为标准去判断各种具体的产品是否属于这个香型的思路是走不通的,分析化学和风味化学的想象就此告一段落,白酒评价又回归到感官评价作为标准的模式上来,表明感官评价目前来看比基于分析化学等所谓科学化的评价更有生命力。在未来,分析化学的研究和风味化学的应用、解释还会深化下去,但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以某一个时间段获得的白酒里面微量成分的数量、种类及量比关系作为某种香型的依据。

三、经济指标依据

白酒香型从提出那天起就跟经济是密切相关的,1979年提出来建立白酒香型依据标准时有四个条件,“工艺独特”和“必要的科学依据”与科技有关;“有一定的产量”和“有足够的消费群体”是经济方面的条件。2003年至2005年期间,关于香型的各项指标条件进一步具体化,确立白酒香型应符合五项基本要求:一,有独特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二,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三,有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覆盖面,较长的生产历史,年销售量在五万吨以上;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资金利税率50%以上;五,有较完整的研究检测报告,具有本香型产品的特征、香味成分及其主体香味成分量比关系。从中可以看到,经济指标被量化了,要求年销售量五万吨、资金利税率50%以上。也是在这个期间,国家对白酒行业区分新香型建立了规范的程序,企业建立香型需要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列入科研并提出研究报告,组织白酒行业专家论证同意,再报经国家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包括标准化部门)论证确认。在上述新要求提出来之后得以建立的白酒香型只有老白干香型和馥郁香型两个,其他十个香型此前已经通过全国评酒会形式获得了国家的确认。①

白酒香型引起的争议和当前趋势

一、香型在市场上的响应

白酒香型概念提出来之后一直争议不断。白酒香型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描述和把握起来都缺乏精确性和客观性。1979年举办第三届全国评酒会,按照四大香型为标准进行评比,西凤酒被放到了清香型里面,酒厂觉得放错了香型,认为不合适。1984年和1989年两次全国评酒会,很多酒企在报香型的时候无所適从,尽管1988年已有十个香型的标准,但相对来说还是不够明确,很多酒套不准,在实际报送产品的时候酒厂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香型而报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争议比较多,制定一个科学的、客观的、确定性比较强的香型标准成为白酒行业的热点议题,而后出现了我们在上一节提到的分析化学和风味化学各种指标的应用,但这个思路我们在上一节已经讲过,最后的事实表明它实际上也走不通。

提出白酒香型概念的初衷在于同一类型的酒放在一起比才更有可比性,才更客观,这是当时制定香型概念时的初始动机,这个动机是良好的(那时还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香型概念提出之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得以凸显,白酒香型概念对酒企产生了此前提出香型概念时没有想到的两个作用:

其一,香型成为一个酒厂水平的象征,即一个酒厂在市场上是否称得上成功,是以它能不能生产出国家或者行业确认、公认的有独特风味特点的某种香型的酒作为标志的,很多酒厂有积极性把自己的酒作为一个独立的香型单列开来,因为这些酒厂只要按照自己的传统工艺做,就各有其不同于其他酒的工艺特点,从而就和那些已经有国家标准的酒有所不同,而有了这些不同,则有利于显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和水平,有酒企的负责人甚至说,衡量一个酒厂的水平就看它能否制造出自己独有的香型。

其二,在市场上和消费者当中引起了误读,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要求信息简单化,消费者不需要太多信息,也没有能力处理太多信息,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标识来告诉大家哪个酒好、哪个酒不好就行了。尽管酒的好与不好之分是有技术标准的,可以分为优级酒、一级酒、二级酒,有些酒厂分级更多,但这些标准具体依据什么来判断,消费者无从把握。香型概念信息简单且普及度比较高,导致很多消费者甚至只认香型,看市场上某一个香型卖得好,比如五粮液畅销的时候大家就认为浓香型酒好;2015年以来酱香型白酒一飞冲天,普通消费者就认为酱香型酒好,以至于现在酒友一聊喝什么酒,言必称喝酱香型酒,好像不喝酱香酒就不懂酒、就没有面子一样,香型无形中在消费者当中成了代表品质的一个象征。A99AF84D-7B84-430C-8667-4B83EA1C63E7

行业内的专家们一直在努力说明香型跟酒品质不是一个概念,但这些解释相对来说是乏力的,因为很多酒厂的人士作为白酒行业的专家,经常也认为自己酒厂有一个独立的香型是水平的象征,似乎这种香型上的独特性足以代表酒质水平的全部内容,这更加强化了消费者以香型代表酒质的认知心理。

二、白酒生产企业对香型的认识与解读

由于香型概念具有以上两种后果,它在白酒生产企业中就产生两种认识:

1.香型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在上一节罗列过企业给自己制定香型标准的例子,其实香型作为企业标准出现,每个企业都有这个愿望,只要有规模的企业都会有给自己单列香型的想法,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香型概念的瓦解,如果每个酒厂都是各有独立的香型,市场上没有跟你一样香型的白酒,那也就没什么可比性,那就是一酒一香了——其实中国传统白酒有这个基础,确实不同地方的酒,甚至同一个地方不同酒厂的酒,它们的风味都不一样。

2.香型融合的趋势:关于香型融合,白酒界专家发表了很多文章阐述香型融合趋势的合理性。香型融合的趋势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把香型作为一种白酒品质认知标志的顺势响应,简单地说,卖得好的酒就是好香型,卖得好的香型就值得追捧,所以在浓香型賣得好的时候很多酒厂纷纷生产浓香型酒,北方一些酒厂没有老窖,生产不出来川派浓香那样的香气特征,为此用了很多办法,包括采用人工老窖窖泥这些技术,还有的干脆从四川购买原酒进行勾兑。目前酱香型酒卖得好,近五六年以来一些酒厂在浓香型酒里、清香型酒里勾调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酱香酒,比例从5%-8%不等,有的可能还要更多,这也是现在很多酒厂在生产环节当中秘而不宣的一个事实,①根本的动因就是因为现在酱香型白酒好卖,加上一点酱香型,沾一点酱就有利于拉动销售,白酒酒厂能说出口的理由和依据就是香型融合发展是一个趋势。

勾兑技术对白酒香型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勾兑技术对白酒香型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是跨香型酒之间进行勾兑,既然什么香型都可以勾兑,那就不存在香型了,想要什么香型就可以勾兑什么香型。二是用食品添加剂,即各种呈香呈味物质,包括香精、甜味素进行勾兑,按照风味化学的理论,想要什么香型就能勾兑出什么香型,如此一来香型就没有价值了,它既代表不了一个酒厂的水平,也代表不了酒质的水平,什么也代表不了,只代表它使用了某种香精。

勾兑技术对香型的冲击尽管很大,近乎把香型冲垮,但香型还是顽强地存在下来,原因有两个方面:

1.所谓香型融合或者跨香型勾兑,说到底还是要有某一个香型作为基础,例如浓香型里加一些酱酒,宣传成“浓中带酱”,但它作为原来生产浓香酒的企业并不会完全放弃自己原来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还是要强调它浓香型酒的形象,无非说自己酒里有了一点酱味,在这种以自己浓香型为基础的情况下,它怎么勾调也勾调不出来酱香型的风格,除非像一些酒厂那样,本来生产不出川派浓香酒,只能从四川买酒来勾调,怎么勾都像四川酒而它自己酒的风格就没有了。想要坚持自己风格的话,还是要回到生产传统白酒的路子上,传统白酒呈现出来的风味特征是一个酒厂的产品最有价值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香型得以继续存在下来。

2.前面提到过,用香精按照配方勾兑出的酒和固态大曲发酵酿造酒的香气口感差别非常大,有经验的消费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喝的已经不是大曲酒而是香精勾兑酒,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可以区分出酿造酒和香精勾兑酒。2021年国家新修订的白酒质量标准已经把添加食品添加剂(香精和呈香呈味物质)的酒划归为调香白酒一类,而不能再适用于中国白酒的标准(包括固液酒和液态酒)。简单地说,加了香精的酒就不是白酒范畴的酒了,出台新标准也是对市场上消费者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响应。

白酒香型出现这些市场效应,远出于当时提出香型概念的专家们的意外,香型起草人辛海庭先生后在晚年时候说,白酒香型当时提出来只是出于不同香味的酒没法放在一起评,香气大的盖着香气小的酒,为了香气的评品方便才按照香味大小大体分了一个类,但后来人把香型固化了,这是一个遗憾。白酒泰斗周恒刚老先生在晚年也说过白酒“在味不在香”,香型概念只强调香,不强调味,中国白酒就没希望了。其实两位白酒专家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白酒天然的风味特征,而不偏执于某一项指标,这种愿望随着新标准的推出会逐步得到实现。ΩA99AF84D-7B84-430C-8667-4B83EA1C63E7

猜你喜欢
酱香型香型酒会
本期卷首
分析微生物在酱香型白酒生产的作用
酱香型白酒酿造企业污水好氧处理工艺比较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与白酒基本香型的对应关系
港府新春酒会首次加奏国歌环节
白酒风味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身便装
踩葡萄
用创可贴疗心伤
酱香升温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