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2022-05-05 03:3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费孝通游子乡愁

话题导入

在传统文化中,乡愁总是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继而成就了众多经典。如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就看到了乡愁的影子。无论是戍边从军的将士“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还是异居他乡的商旅“言旋言归,复我邦族”等,都是咏叹故土家园的怀归诗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每一份口粮都来自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农人自然对世代居住的土地产生依恋,因此“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在这种强烈的“家”的思想下,人们眷恋故土、思乡怀亲之情更显浓郁。

佳作展示一

留住乡愁

杨静怡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确,中国的乡土性源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如今,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无论是对河北正定古城的保护,对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修复、三明市万寿岩遗址的抢救,还是对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从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再到谋划整个国,我们的城镇化贯穿着一条鲜明的脉络——重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留住记忆”“记住乡愁”。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要传承好文化底蕴,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要改变思想观念。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写道:“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故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断有新的事物、新的契机涌现。人们从乡村迁徙到了城镇,改变了生活方式,是因为觉得故土的一切都很“土”。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没有人可以毫不在意地背井离乡,更无人能抛弃乡土文化对身心的浸润。“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木心,远渡重洋,耄耋之躯只身返回老家乌镇。想必在远洋外,数不清的夜里,一个地方在指引他,呼唤他。这种超越了血脉与时空羁绊的情感,是乡愁。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思乡之情源于人们对乡土的守望。“乡土”不是“土气”,乡愁不容遗忘,我们要改变偏见,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要承担历史责任。李子柒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雨的轮替之中,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乡土文化。她把中国乡土文化带给众人,把乡愁传向四海。“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我们应当像她一样,担起自己的责任,留住心灵的乡愁。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皆含情。想起乡土,我们的内心便满是柔软。我们感受乡愁,如饮美酒醇厚悠长。而我们的肩,也要扛得起责任,执得起传承之灯,留得住乡土之愁。

佳作展示二

生于斯,长于斯

陶 露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一文中,乡土社会的人对土有着很强的依赖,他们生在土上,长在土上,土就是他们的根。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的乡土性是很难改变的。过去封建社会的财富,是靠农民终日在土地上劳动创造出来的,现在拔地而起的高楼,也是通过无数农民工在土地上建造起来的。现在我们提及“土”似乎带有一种蔑视的意味,有点看不起带着“土”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土”的确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西,“土”也的确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植物的根使它牢牢地抓住土地,那么农民的根又是什么呢?土地就是农民的一切,是他们的命根子。我想,中国农民甚至中国人的根就是土地,土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灵魂里,是无法摘除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中用其奶妈为他准备一包泥土,以备他在异国他乡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时使用的事例,赋予了“土”神奇的功效:生于土,也离不开土;离了乡土,水土不服唯乡土可治。

我們也不得不承认,“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又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有些飞不上天地。”农民在土地上创造出来的财富,但土地也束缚住了农民的脚步。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与守旧的思想碰撞,乡土性的弊端逐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批的农民去城里打工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见识与习惯的短板让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被留下的老人与小孩无法耕种,大批的土地被荒废,野草丛生,又催生出了新一代的城乡差距,似乎真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因为骨子里植根于泥土,因此很难飞向天空”。

难道这种现象是无法克服的吗?我想不是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农民的乡土性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用机器协助农民更好地播种、耕地,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宣传农产品;更重要的是打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这正是如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面临的课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乡村生活怎样与“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城市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但无论怎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始终是中国人的根,我们要珍惜。

佳作展示三

游子思故里,故里游子心——读《乡土中国》有感

邓哲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千古游子思念的终点,乡愁是历代文人传诵的主题。回首人生过往,故乡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人永生难忘?故乡的魅力在于乡土,在于乡俗,更在于信仰。

乡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记忆中欢乐的净土。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乡土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如同植物一般,人只有在乡土生下根,才能在悠长的岁月里从容地面对人生。游子思念乡土,因为乡土上印下了他们成长的脚印,珍藏着他们欢笑的童真:田埂上有他们奔走在成长道路上的足迹;古墙上有他们梦想萌发的见证;小溪中的颗颗水珠,是他们追梦离乡而去时,落下的泪水所化……乡土,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千千万万游子的根。他们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又为了追逐梦想离乡远行。而在万里之外,他们将这种对美好回忆的思念寄托在乡土之上。《乡土中国》中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想家时,可以把这包土煮一点汤吃。”为什么一包土能有如此大的作用?大概这是情感的外化吧。

乡俗,是乡情所寄,是地缘所依。清明扫墓,端午争渡,中秋拜月,春节团聚……哪一样不寄托着乡民之间的乡情?哪一个不让身处异乡的游子思还?“人情维持着地缘”,一项项乡土民俗,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联系在一起,让乡情牵连每一个乡民。一枝一叶总关情,乡俗的每一环节都让人回想起往年的悲喜,人们同喜同乐、同悲同愁的时光,让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都烙下一道道印记。

信仰,是梦想的诗和远方,是我们要竭力抵达的地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根茎皆生于故乡,所以一个人的果,也充满了故乡的韵味。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念想——等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每一个故乡的人都能生活得更好。正是有这共同的梦想,乡村振兴才有了强大的动力,脱贫攻坚才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国家才有如此繁荣的今天!

游子所思是故乡,游子所念是乡俗,游子所追是信仰,游子所想为故乡。让我们为了国家发展负起社会的责任,为了时代前进担起青年的使命,让我们坚守着心中的信仰,追逐这片土地上新的理想。

游子所思,皆为故里繁荣;

青年所做,皆为祖国昌盛!28C0F2A0-D34B-4611-ACBB-331503C1C0EC

猜你喜欢
费孝通游子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潮细胞
游子
九月的乡愁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回头一望是乡愁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