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英雄

2022-05-05 14:4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刺秦荆轲韩信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中年级举行“整本书阅读”读书报告会,主题为“问天下谁是英雄”。阅读书目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论语》《老人与海》《哈姆雷特》。

你对这些作品中的哪个人物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连接阅读和写作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自己最有感触的名著中的英雄人物作出评述。写作时首先应明确“英雄”的内涵。何谓“英雄”?《人物志》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值得注意的是,英雄是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所以内涵必须界定,然后才能回答“天下谁是英雄”的问题。要分析称其为“英雄”的原因和理由,且分析说理必须以作品记述为依据。

此外,本题在写作时应该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敬仰。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此,这道作文题又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感。

佳作展示一

时势造英雄——荆轲

◎茆秋羽

荆轲,卒于公元前227年,却没人知道他生于何时。他虽然表面看上去懦弱无能、放浪形骸,可是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那些怪异举动的背后蕴含着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是一種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我想,也许是因为没有能让他去倾诉的人吧,所以他放弃城府,转向癫狂,甚至让人觉得他自甘堕落。然而在他潦倒的外表下,英雄的气概从未消散。隐士田光和好友高渐离对此深信不疑。这样胸藏大志、为人重信,无意之间为他着上了英雄的底色。

英雄是大量的偶然堆砌起来的浪漫产物。读《刺客列传》,我不能不佩服太史公对英雄产生机缘的理解之深。倘若秦王不侮辱太子丹,樊於期不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收留樊於期,太子丹询问鞠武而鞠武不知田光,田光不赏识荆轲,荆轲真的将自甘堕落、胸无大志,此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易水送别,更是浪漫的千古绝唱。高渐离变徵之声与慷慨羽声的深情演奏,无疑为之注入了悲壮的情愫。而刺秦时,荆轲如此逼近成功,最后却功亏一篑,又给人以巨大的遗憾。时势造英雄,英雄又因遗憾或缺陷而逝。英雄的故事如此离奇、曲折、不幸、浪漫,也是其传颂百代、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英雄的产生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秦灭六国,殆尽之际,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尽管太子丹只是因为个人恩怨而出此刺秦下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国事危殆、苟延残喘的挣扎成分。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这样的偶然因素,刺杀行动是有可能成功的,而刺秦成功是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的。所以,刺秦不是单纯的偶发事件,它甚至是六国旧贵族的必然选择,就连张良也曾经尝试过,所以荆轲的所为才深得人心。

英雄的使命不可推脱。有人说荆轲其实很懦弱,这种说法并非无凭无据,他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可都是落荒而逃的。可在田光和樊於期先后献身后,一切就变了。二人用生命托举荆轲,他责无旁贷;二人以生命交付一项使命,他也必须以生命去完成。再怯懦的匹夫也明白,以生命尺度衡量的使命不可以单方面解约。士为知己者死,易水边离去的身影是如此伟岸清晰。那是英雄的背影。

英雄的气度从容不迫。秦廷之上,舞阳色变震恐,荆轲从容不迫,为之掩饰,然后发图,行刺。至于欲“生劫之”,其实是不现实的。君臣大惊失色,秦王目眩良久,自此不近诸侯之人。刺杀虽然没有成功,然而影响却是强烈而久远的。

(江苏省阜宁中学,指导老师:唐惠忠)

点评

作为读书报告会的交流稿,必须把握好对文本内容的审读,本文做得很好。首先,对英雄内涵的理解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作者将其拆分成几个分论点加以呈现,使人易于理解接受;并且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清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从英雄产生的偶然与必然到英雄壮举,再到悲剧结局,娓娓道来。其次,多用短句,表述准确,简洁有力,结尾处更是独句成段,既联系全文,又抒发感慨,表达敬意,读来颇具感染力。

佳作展示二

国士无双——韩信

◎李 豪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诸军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这是萧相国向沛公举荐韩信时说的话。“国士无双”四字也是对韩信一生最完整的总结。问天下谁是英雄?我认为韩信便是。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汉高祖对韩信的评价。无论韩信结局如何悲惨,但俯瞰整个历史长河,韩信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在我看来,“忍”如韩信,“勇”若韩信,“忠”似韩信者,真英雄也。

“忍”如韩信者,真英雄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八尺男儿于淮阴市中受辱于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韩信忍了。然而他的“忍”并不意味着怕,而是一个识时务者的权衡,拿自己的“将以有为”的生命与泼皮无赖去拼杀,实在不值得。试想,若韩信一怒之下拔剑杀了屠夫,他定早被官府处斩了,哪里还有后来叱咤风云的楚汉名将呢?这样的“忍”,在他之后的带兵中也多有体现。刘邦惨败之下逃到韩信军营,一下子带走他的全部精锐。韩信什么也没说,“忍”了。这种“忍”同样不是害怕,而是无私地成全,成全刘邦统一大业;也是充分的自信,自信自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组建一支“子弟兵”,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所以韩信的“忍”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

“勇”若韩信者,真英雄也。韩信的勇,不是赤膊上阵,暴虎冯河,而是勇而有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陈仓之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井陉之战——调虎离山,背水一战;东进灭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潍水之战——以退为进,迂回包抄……哪一场胜利不是韩信用勇与谋换来的呢?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孰能不服?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说的虽然是张良,用在韩信身上,也十分贴切。

“忠”似韩信者,真英雄也。据《史记》记载,韩信开始先投靠项羽,不被重用之后才投靠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忠。相反,韩信被立为齐王之后,甚至在此之前,他完全可以听从蒯通的劝告自立门户,与楚汉形成鼎足之势,而且凭韩信的才能,最后鹿死谁手,或未易量。可他依然一心念着刘邦的知遇之恩,对刘邦忠心耿耿。直至最后被夺了兵权,一贬再贬,从齐王到楚王,从楚王到淮阴侯,韩信也绝无二心。最后被诬造反,实在只是帝王家的一面之词。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在汗青上谱写了不朽传奇。世人哭,哭你忍辱负重,知恩图报,展现坚忍不拔之志;哭你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却仍能勇立潮头,横扫千军如卷席;哭你忠而被谤,兔死狗烹,却仍在历史的星空里熠熠闪光。

千载而下,英雄韩信犹令人感奋不已:信者,国士无双!

(江苏省阜宁中学,指导老师:唐惠忠)

点评

本文的功力体现在概括精准,将英雄韩信立身行事的特点概括为“忍”“勇”“忠”三个方面,其思路十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在引论部分,作者首先从《史记》中萧何和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入手,自然地引出自己对英雄内涵的理解,可谓“立”得稳。在本论部分,作者选取了“胯下之辱”“韩信点兵”以及刘邦对待韩信的一系列不公等典型事例,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谓“站”得住。在结论部分,作者尽情表达对英雄的悲叹,“信者,国士无双”,一语双关,可谓“收”得拢。

猜你喜欢
刺秦荆轲韩信
英雄?英雄!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文言实词小课堂
追韩信
荆轲刺秦王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
一饭千金的故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