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路径研究

2022-05-06 07:37俞贇帧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体质问卷

俞贇帧

(巢湖碧桂园小学,安徽 合肥 238010)

学生体质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强健身体、体格塑造的过程。在学生优良体质的促进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3大系统的协同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的方针策略,尤其是社区的参与不可或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是我国民众维持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学生体育技能的习得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理论模型,认为3个主体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决定着协同育人的进程与效果,3个主体间既包含两两间的协作关系,也包括3个主体间的相互交叉合作关系。 学者方程认为,学校与家庭关联度最高,家庭与社区关联度次之,学校与社区关联度最弱。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基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路径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研究整理学校、家庭和社区对中小学体质健康干预措施和实施办法,并通过互联网查阅社区政府的工作网站,搜集社区对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发展动态。

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调查了安徽省38所中小学和5个社区,其中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98.1%;向在校学生家长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95.7%;向5个社区的有关工作人员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问卷信度采用重测法进行检验,在第一次问卷回收后的第40天进行二次问卷发放,共发放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2次问卷通过相关性检测,=0.807,问卷作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问卷效度采用专家论证来评定,咨询了A师范大学的4位体育学教授、H师范学院的3位教授、C高级示范中学2位特级教师,其中7人认为问卷能满足调研需求,2人认为基本能满足调研需求,问卷效度可行。问卷发放过程中,学校相关人员和家长问卷委托教育厅工作人员推送到学校,由班主任再推送给家长和体育教师。社区工作人员问卷,直接委托社区分管文体旅活动的负责人进行推送。

对调查的2所中学的校长、1所小学的校长、4个社区的4位文体负责人和1位体育学教授进行了电话访谈,访谈内容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责任分工、如何协调彼此间的沟通、需构建怎样的协同平台等。

运用ExceL 2007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协同理论诠释

协同理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整体系统来说,内部各子系统都会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在适宜的临界点通过系统的自发组织带动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也是多个相关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协调的过程,从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分工中解决好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概而言之,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要素、生存的外部环境以及最高利益诉求,协同就是要将各主系统的子系统联合起来,再组成一个自组织系统,从各自为政、唯利益至上的无序发展状态到有序合作发展的状态,从浅层次的理论协同到高层次的实践操作,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协同政府、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体质健康促进目标制定、体育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健康评价和制度保障等活动,形成多方合作的育人模式。从协同的目标来看,“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以及“有积极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是协同育人后的理想效果。协同育人不仅在体质健康的质量上追求叠加,更要在健康意识上形成叠加,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协同过程中若有机制不够完善、责任不够分明、主体不积极协调等问题的发生,都可能导致协同负向叠加。就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来看,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2个重要的目标。

图1横轴代表投入程度向量,纵轴代表协同主体的支持力度向量。OA代表学校培养学生的向量;OB代表家庭培养学生的向量;OD可以看作是学校和家庭协同后的向量;OC代表社区培养学生的向量,与向量OD加总以后,得到向量OE。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主体通过协同发展,育人效果达到了正向叠加。该图代表了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育人实现了正向的叠加。

图1 协同育人向量图

2.2 3个主体协同育人现状

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体质健康投入程度和支持力度决定了“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成效,这种教育模式目的是倡导一种新的体质健康教育理念,是中小学体质健康提升的新路径、新探索。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自2001年全面开展以来,实施了很多举措,以期提高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例如,2006年《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07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要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认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连续20年下降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依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软件方面,教师认为体育课课程大纲设置不合理的占57.9%;认为体育课的可操作性有难度的占87.6%;认为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占67.4%;认为教师的素养和敬业精神持续处于平庸状态的占36.5%;认为课余体育活动难以开展的占76.4%。在硬件方面,教师认为学校内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占到66.7%;校外场地使用难以有效维持,一方面是租金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不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短时间难以克服。

家庭教育受家长支持度和经济条件影响,不同家庭间差异较大。调查显示,只有17.5%的家长愿意参加家长委员会,家庭在子女的体质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同。家长的支持,一方面是态度问题,另一方面是行动问题。调查显示,对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有89.3%的家长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有92.3%的家长不了解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有26.4%的家长了解子女体质健康的价值,有56.2%的家长与子女就体质健康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沟通,而对子女在学校体育的学习状况更是知之甚少,家庭体育的参与情况基本为零。在观念行动上,有92.4%的家长能积极支持子女参加体育培训班;而有二孩的家庭只有78.6%的家长支持,有二孩的家长支持子女参加体育培训班的力度下降明显。另外,小学阶段有94.3%的家长支持率高于中学低年级阶段67.9%的家长支持率和高年级阶段23.7%的家长支持率。在体育服装和健身器材的购买上,家长基本能满足子女的需求。在实际行动上,只有23.1%的家长能积极主动陪伴自己的子女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中女性家长占15.8%,而男性家长只占7.3%。对于父母双方要务工或务农的弱势家庭,家长基本没有时间陪伴子女,更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子女参与体育培训和体育服装的购买。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导致大量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人”归入社区管理。当前,在运行有序的社区制度模式下,依托社区形成的社区教育对这些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不利社区与家庭的协同合作。调查显示,社区组织的消费知识进校园、防拐骗进校、社区小义工等活动都在积极开展,但在组织体育活动方面明显不足。调查显示,5个社区平均每年只能组织2次小型体育活动。社区事务与学校教育难有交叉,更多的是服务于家庭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社会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社区基本没有有计划地组织家庭参与进来。从社区体育的重要性来看,社区自身以及学校和家庭都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学校和家庭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社区体育健康策略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轨道。社区开展的系列体育健康活动对体质健康策略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社区体育健康活动的广泛参与,更能近距离地贴合生活、融入社会,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3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路径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不同主体的各项资源要素,全方位深度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协作分工,形成多方联动、互惠互利的机制,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体质健康提升模式。(图2)

图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协同提升路径

“三位一体”协同管理机制是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主要因素,主要从育人的理念构建、协调机制和中介机构支持 3 个方面来体现。从育人理念来看,学校不是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唯一单位,家庭也同样担负着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功能,家庭是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第二课堂,家长的监督是学生扎实完成学校学习任务的有效保障。学校和家庭都处于社区管理范围,社区也有责任帮助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通过建立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学校有义务提升家长体质健康教育技能,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课程计划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根据社区反馈的体育健康信息,学校可以整合社区和家庭资源,优化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多维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家庭、学校和社区一定要走出各自的职责范围,扩大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协同。另外,机制构建缺位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关键,政府和社会体育组织是影响体质健康促进效果的中介促进机构,政府要出台支持政策,宏观调控“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促使社会体育组织“送”体育健康活动到社区,拉近社区和家庭的距离,“送”体育培训到学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积极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还能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互补、不同主体间的平等互融,加速了协同目标的进程。

协同育人平台是学校、家庭和社区顺利沟通的桥梁,三方对体质健康提升的意见和建议应尽快地达成一致。调查显示,有86.8%的教师、100%的家长和63.3%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协同平台,提高体质健康工作的效率。例如,可成立家长委员会、教学管理理事会与委员会等,让这些组织赋予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社区行动的权利,培养有协调沟通能力的家长领导者和家长代表。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和社区体育健康活动的积极性,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社区文体工作的实效性加注动力。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多主体协同共赢的关系,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过程中应各自发挥主体优势,让这种主体优势相互交叉形成叠加效应。在家庭的监督下,学生可充分完成学校布置的体质健康锻炼任务,并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量,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每周只有2~3次的课堂时间,有90.7%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但很难去检查学生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家庭监督对学生体育作业完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之相关的学生德育工作以及社会实践往往走形式,没有落到实处,这点家庭和社区都高度赞同。调查显示,有19.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子女参加过社区的义务劳动,如健康宣传、卫生行动、文明用语等,但社区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参与。所调查的5个社区中只有1个社区开展过亲子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大型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开展过。可以看出,学校和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社区体育是确保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不应该处于被动地位,应该与学校、家庭处于同等地位,社区参与能提高学校、家庭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主动性。

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是“三位一体”多主体联动的合作模式,每个主体都要进行积极的互动,把新的政策、新的锻炼方法、新的管理方法等推向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来协同其他合作主体。家长委员会在物联网时代是发挥更多作用的教育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目标指向性很明确,皆是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的,应通过公平的协商、建设性对话、全面性合作,使协同育人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协助学校和社区助力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学校可通过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提升体质健康教学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借助社区与家庭深度融合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体质健康教育的延伸性,弱化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被动性,强化家庭和社区在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从而避免直线式教育带来的“前抑”或“后抑”现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3个主体的教育合力,达到“1+1+1>3”的合作效果。弱势家庭参与的被动性、社区参与的消极性以及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片面性,都是多主体联动效果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中小学生处于家庭的全面监督下,其体质健康的提升单方面依靠学校显然很薄弱,学校、家庭、社区3方协同教育将给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协同教育模式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不论哪一主体的单独行动,其作用力都可能被来自其他2个方面的负效应所对冲。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的体质健康促进平台,促进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等各系统协同发展,创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明晰不同主体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创新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协同育人的叠加效应,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体质问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