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理论下景观装置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研究*

2022-05-06 06:38山,江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视化层面

丁 山,江 缇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5 年12 月,近200 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根据《巴黎协定》要求,21 世纪末的全球气温升高幅度较工业化前相比,控制在2℃以内,其理想值在1.5℃之内;同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再到21世纪末,全球范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与大自然吸收量保持均衡状态。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工业化程度逐年加深,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而,在2020 年9 月22 日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城市空间作为碳中和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生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景观装置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成为快速提升城市风貌的有力手段,已渐渐被大众熟知。笔者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从感知层面、认知层面和体验层面阐明景观装置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将空间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面、认知层面和体验层面。同时与此对应的三个概念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表征的空间。”[1]33

首先是空间的实践,即感知的空间,强调空间的物质性。空间的生产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需要在现有物质基础上对空间加以改造。其次是空间的表征,即认知的空间,是指“通过生产关系有关的空间逻辑、知识体系进行抽象的描绘,即被碎片化的专业知识”[1]35。最后是表征的空间,即体验的空间,赋予空间象征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强调人们如何体验空间以及如何赋予空间以意义。

二、感知的景观装置

景观装置在将艺术融入环境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创造出震撼的视觉体验,营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景观装置是根据周围环境特征和美学要求,在自然中选取材料,应用抽象的艺术设计再现自然空间。它结合周围的环境维度,突出自身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更高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在创造过程中,人们可参与其中,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0世纪60年代,设计师们受到“原型”理论和“艺术家学会在土壤中创造”的理念影响,将一些简单的元素不断整合并投入生产,如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码头、赫伯特·拜耳的土丘等。与此同时,兰·伦诺克斯·麦克亨出版了《自然设计》一书,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提出“设计必须与自然因素相协调”。这些理论指导了设计师对工业荒地的结构调整。设计师对工业荒地的钢铁、木材、废金属等工厂废料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大大提高了环境的视觉效果和生态价值,如德国杜伊斯堡-北景观公园的“金属广场”。在过去的20 年里,突出视觉上的个性和创造力表现成为设计师设计景观装置的主题。设计师提取自然元素,进行多维度设计,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景观装置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装置的材料选自自然,包括河流、植被、废弃物等当地自然存在物,它们为设计师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设计师采用简单的桁架进行外观设计,不仅是为了设计出某种图案,也是为了塑造自然特征,并贴合自然特征,同时保持自然本质。

第二,突出景观装置的艺术表现力。景观装置从自然中汲取审美元素,以自然中固有的朴素形式激发人的美感,通过对材料的艺术加工使之与环境形成呼应,通过改变其大小、密度和虚实结构,实现韵律和节奏的统一,同时协调环境与材料的塑造、纹理、色彩和尺度的融合,最终形成自然生态的表现和诗意的表达。

在景观装置设计最原始的阶段,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就地取材的景观装置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呼吁人们加强环保意识。这为日后景观装置生态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认知的景观装置

(一)低技策略在景观装置设计中的运用

工业化4.0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专属标志,数字化的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设计由最初涉足的工业领域转向建筑界、艺术界等领域并不断发生变革。数字技术所衍生出的参数化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设计手法。参数化设计手法不仅在风格上摆脱了传统线性建筑的束缚,同时其高效、低能耗的技术手段也为景观装置生态化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通过可塑性强的材料、易操作的拼接技艺可保证参数化景观装置的实现。

由表1可知,数字化时代以来,参数化景观装置在实际建造方面采用了一些高技术手段,高技术施工工艺为后期的组装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部分选择了可持续性材料,如MP材料、竹子、木材等,不仅能控制成本而且环保,并通过装配式(EPC技术)进行安装,提高制作效率,如意大利的Striatus 无钢筋砌体人行桥。该项目提出了一种新式混凝土语言,是替代传统混凝土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几何形式加强支撑力度,结构十分合理,符合生态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空间所需的资源,也鼓励设计师们尽可能地使用低强度、低污染的材料进行建造,从而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法国Wicker Pavilion装置采用木质网壳结构,利用机械化和手工编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将柳筐放置其中,由此来承接六层高的松木条板。随着岁月的流逝,木质结构和柳筐会逐渐腐朽并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周围的风景,通过景观装置来感受科技的力量,也可以冥想放松。英国Air Bubble 装置项目鼓励游客(尤其是儿童)与构筑物进行互动,感受微藻类植物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也能让游客沉浸在新鲜氧气的“泡泡”中。这个装置通过整合相关高科技,使其传感器得到激活,从而支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升空气净化的能力。这个有机整体引发了一种全新的共生关系:越多的人在其中体验,空气将变得越洁净。

表1 低技策略在景观装置的实践应用

(二)数字可视化技术在景观装置设计的应用

数字可视化技术将人与三维空间以一种自然而又舒适的方式进行对接,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唤起设计师极大的工作热情。它所体现三维的、仿真的、实时交互的手段,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且使人们从原有的创作思维跳脱出来,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数字可视化技术让人们通过相关的信息数据与自然产生交流与互动。景观可视化一方面是数据、模型的展现,另一方面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可视化,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和智能性。

西班牙艺术项目Tierra 装置(图1)是一个红色的发光球体由类似于工地基建架托举着,由简单的几何元素组装的大型装置,所表现出来的光影和视觉冲击力让现场的人们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Tierra装置促使人们进行反思:红色的发光球体隐喻地球,地球家园是一个整体,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切都像生物体一样被连接起来。气候条件一直在变化,地球也随之不断进化。然而,人类活动使这些变化在短时间内发生,并引发了其他令人担忧的转变。不幸的是,这种快速变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需要发起讨论并建立目标,通过一种能够扭转这种情况的价值体系来唤醒集体意识。提醒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培养集体责任感。

图1 西班牙艺术项目Tierra装置

四、体验的景观装置

公众参与对于提升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景观装置的体验性相对较弱,与生态相关的体验性景观装置也较少。景观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可以促进公众对气候变化产生兴趣,提高其环保意识。围绕气候变化的景观装置设计的挑战包括充当信息的媒介性、科学性和可操控性。设计师们需通过一种新兴的设计手法来应对这些挑战。

景观提供视觉的共同体验,可以将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它们是使人与空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有意义的理想环境。从感知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景观装置设计中不难看出,设计师们通常使用景观信息,利用可持续材料来揭示气候的变化,或者利用高科技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行动力。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觉传播主要集中在虚拟现实和3D眼等工具上。这些表现形式仍是聚焦于人们的视觉系统,而不能产生景观的具体化体验。[2]

Parque O2(图2)是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市废弃体育公园中心放置的庞大公共装置,由五颜六色的渐变竹子组成。项目的一侧是铁路,另一侧是市集和公共绿地。该景观装置将附近公园的主要节点和铁路连接在一起,场地的形态被地形各异的草坪塑造,形成不同模块的基座。

图2 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市废弃体育公园中心的Parque O2装置

该景观装置除了拥有多样的色彩关系和趣味性,还具有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为了提高居民对该地空气污染的认知,竹竿的表皮涂染上表示不同污染程度的标志:从黄色(低密度)到紫色(高密度)不等。设计师们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空气的污染情况变化。他们将竹子表皮的涂料与二氧化钛混合,是为了降低空气污染。当竹子受到阳光紫外线的照射时,吸附污染物和微型物质的二氧化钛就会转化为有机分子,在雨天可被雨水冲刷带走。

不管是从美学还是从功能性角度来说,该景观装置的设计宗旨是为了促进当地的公众参与性。当时附近有很多居民参与了整个设计和构建过程,与设计师团队取得了密切的合作。设计师、居民和志愿者三方对每个阶段的建造都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开始施工,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该景观装置设计宗旨的理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景观装置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如下:(1)利用景观装置来表现气候变化。这些艺术品作为一个媒介,可以让人们通过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来使气候变化可视化。(2)模拟气候变化的未来场景并使之可视化。用景观来模拟当地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状况,如标记未来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洪水的范围或深度。(3)使社区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可视化。基于景观的参与性和/或绩效策略(标记、步行等),促进公众参与和共同创作艺术品。[3]

五、结语

笔者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一书中提出的三元辩证理论,从感知、认知和体验层面,对景观装置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进行研究。景观装置在不同层面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最初是在感知层面,使用自然材料通过视觉冲击力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其后是在认知层面,在数字时代下对景观装置进行绿色设计:一是从物理材料方面着手利用可持续使用或再生材料进行设计,二是通过数字媒体对气候问题进行交互设计;最后是在体验层面,设计出带有体验感并与生态性结合的景观装置,这将有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未来,景观装置可通过在特定的场所提供一种可访问和有吸引力的形式,来使气候变化可视化,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绿色可持续景观装置设计中,并从中感受到环境的变化。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可视化层面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思维可视化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2007:绿色企业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