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被青春染绿

2022-05-07 01:17陈小玮
新西部 2022年4期
关键词:治沙民兵连队

陈小玮

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们,仅凭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在茫茫大漠里平沙丘、搭障蔽、种树、修水渠、造良田……开启了一场先后有380多名女民兵参与、长达四十多年的染绿大漠接力马拉松。她们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00亩。

距榆林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200米处的路边,一块显眼的旅游导引牌显示这是一个3A级景区,即大漠军旅文化园。

展览馆前有一群雕,还原当时女民兵治沙的一个劳动场景:打头的人高举红旗,紧随其后的人有担着扁担挑水的、有肩扛树苗的、有拉着架子车运土的……所有人的姿态皆顶风逆行。

展馆内的一面照片墙,由首批54名女民兵组成,有的是年轻时的模样,有的是后来补照的,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透着浓浓的勃发英姿。

长城姑娘治沙连:公社化的产物

展览馆玻璃柜陈列着一面红旗,尽管折叠着,从露出的字迹依然能辨别出“长城姑娘”。“长城姑娘治沙连”的名称是时任榆林县委书记郝延寿给定下来的。

1974年3月,榆林补浪河公社的大喇叭广为播放一条消息:公社决定成立“长城姑娘治沙连”。治沙连54名女民兵,对应的是公社下属的54个生产队,即一个队一个名额。治沙连和平时期造林治沙,战时则去打仗,颇有点屯兵戍边的意思。

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内蒙古、宁夏三省交汇处,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境内,即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海拔在1100至1300米之间,沙地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段,植被和土壤都反映出过渡性的特点。

毛乌素沙地也曾生态优美过。统万城,匈奴大夏国的都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随着人类对土地不加节制的开垦以及战乱,当地生态逐渐被破坏。自唐代起至明清,经过成千上百年的演变,加上气候变迁,毛乌素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年间,榆林地区有6个城镇和400多个村庄被风沙掩埋。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风刮黄沙眼难睁,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这首流传在补浪河一带的旧民谣是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腹地,20世纪70年代,80%的土地为流动沙丘。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

1974年,为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补浪河公社(补浪河乡前身)决定组建一支专业治沙队伍,实现沙漠变绿洲的重任。消息一经公布,公社所在地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批热切想加入治沙连的姑娘们。

童军父母是榆林毛纺厂的工人,1974年3月,她从榆林城到补浪河公社的省不扣村插队。童军和一起插队的高丽霞跑到公社,申请加入治沙连。公社书记姚志英看着瘦小的童军劝阻说:“治沙连实行军事化管理,进了大沙漠就不许回家,要吃很多苦,城里来的女娃娃,吃得了那些苦吗?”童军站在公社党委门口,一遍遍地大声朗诵自己写的请战书:“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叫沙漠变绿洲。”最后,请战书变成了任命书,童军成为治沙连的首任连长。

多年后,童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来插队就应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改变当地的穷苦状态。”

平沙、挖井、种树

1974年5月14日,童军、王莲芳、席永翠等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们,组建了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她们扛着连旗、背着背包,向风沙肆虐的大水湾挺进。

“麻雀放屁风滚天,蛤蟆尿尿水汪滩,火炉点火地皮干”,是大水湾呈现给姑娘们的景致。治沙连的营房是農户遗留下的8间破旧的柳芭庵,口粮大部分是姑娘们从家里带来的,烧的煤要从80公里外横山县一家煤矿去拉。

大水湾处于上风口,5000多亩沙滩上伏卧着上千座的沙丘,风沙从早到晚刮个不停。请教公社派来的“顾问”肖怀俊老人后,治沙连的姑娘们决定首先从平沙丘育苗做起。

全连只有三辆架子车,运输工具不够,姑娘们从自己家里拿来了木轱辘独轮车。沙绵地软,独轮车的平衡极不好掌握,稍不注意就翻车,运沙效率极低。从小在补浪河土生土长的张列爱提了一个建议:既然沙丘是风送来的,那就借风把沙送走。童军、席永翠、张列爱爬到山顶做试验,铲起一铁锨沙顺风一扬,沙就被风卷着跑到了远处。借风法确实提高了工效,但飞沙落得姑娘们满脸满身,连眼角都吊着沙圪蛋。

为解决水源问题,姑娘们就地挖马槽井。在沙地挖井,三尺即可见水,麻烦的是与水混在一起的稀泥用铁锨很难扔出去,姑娘们只好用洗脸盆一盆盆地把稀泥端出去。

姑娘们推着木轱辘小车,连续六十天从20里外挖运了5000立方米黑土,垫出80亩育苗地,种上了合作杨。初夏时节,夜里突来的一场“老黄风”,将杨树苗埋在了近半尺深的黄沙里。为救树苗,只能用手一点一点地刨沙子,沙子磨破了手指,大家强忍着疼痛继续。用簸箕往外端沙,簸箕不够用了,她们脱下上衣和外裤,扎住衣口、裤脚背沙。奋战了六天六夜,姑娘们移走了2000多立方米的黄沙,救活了树苗。

沙柳根深须长,生命力强,成活率高,是风沙的劲敌。为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决定给苗圃织一道拦沙墙。从30里外的王家峁背沙柳条,一个人负重70多斤,翻越几十道沙梁。她们用这种方式背回了8万斤柳条,插了长达两公里的篱笆墙,耗时两个多月。

1975年夏季,遇到百日大旱,连队紧急动员,抗旱保苗。姑娘们每人一副扁担、两只水桶,顶着40度的高温,淘干了20多个马槽井,担了近5万担水,没漏过一棵树苗。

为改良土壤,秋冬时节姑娘们便开始积青肥。所谓积青肥就是将青草、紫穗槐、牛腥秧子等割回来,经铡碎、拌土、拌水待其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后,就成为上地的肥料。牛腥秧子有腐蚀性,手碰上又痒又痛,严重时还会流脓。姑娘们是用当地流传的一个民间偏方——接尿液医治好伤手的。

“穿鞋、扎腰带、戴帽子。”是治沙连每年不断重复的项目。穿鞋,就是在沙丘的底部挖壕栽沙蒿和沙柳等灌木林;扎腰带,是在沙丘的半坡处栽种紫穗槐;戴帽子,是在沙丘的顶部种上沙打旺、花棒等。春造林,夏修枝,秋打梢,冬管护,一年四季没一天是空闲的。大漠开始有了点点绿色。到1976年年底,“女子治沙连”共推平大小沙丘10多座,新修水地200多亩,挖马槽井6个,营造沙柳、环滩林1000多亩,种树10多万株,还喂养了30多头猪、150多只羊。

打机井、盖营房、学文化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沙漠造田的增多,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1976年,连队决定打3眼机井。公社协调解决了打井需要的水泥,但打井需要的沙、石子都得姑娘们自己想办法。大水湾处处是黄沙,却找不到工程用沙。童军她们在30公里外的曹家卯村附近找到了石子和大沙。

1978年,连队又要打6眼机井,贺利娥、席永翠在内蒙古巴音柴达木公社的海流兔河附近找到了工程用沙。6个班的女民兵带着干粮、被褥来扫沙——用簸箕和扫帚把大粒沙从沙丘上刮扫下来,吹出细沙,留下大沙。备齐沙石后,姑娘们出动20辆架子车,一个架子车堆两麻袋重约500多斤的沙石。沙丘无路,只能在沙窝窝里转着走。找沙、筛沙、运沙的十二天里,40多位“铁姑娘”中有21人手冻肿、脸冻破、脚冻裂、耳朵冻烂……

那时没有机械化设备,混料拌水、和泥搬运、往模具里填料,全靠人力完成;打井的绞盘靠绳拉手推,24小时一班一班的连轴转,终于在沙漠打成了第一口井。

治沙连的姑娘们还配套開挖了30公里的引水渠,修成450亩水浇地,年产粮8万斤。

展馆里有治沙连不同时期的三代营房模型。

第一代是柳芭庵子。1975年初,姑娘们以白泥、沙柳芭子等建材,修建了大约56平方米的柳芭庵子。

1976年到1977年,以泥坯、手工青砖、木材为建材,姑娘们建起了13间砖瓦房,分别为灶房、会议室、宿舍,即第二代营房,那是姑娘们两个多月苦战的成果。回忆当年盖房时的情景,曾任治沙连指导员的席永翠说:“姑娘们被分成两组,一组继续连队的日常劳动,一组去20里外的魏家峁拉砖。三个人一辆架子车,一天拉三趟,一趟运100块砖。”姑娘们硬是在松软的沙地上磨出了一条沙埂路。

复原的第二代营房里有这样一幅场景:几个姑娘围坐在炕上学文化。

贺莎莲是治沙连里的医生,她来连队前接受过赤脚医生培训。一天晚上,连里的一位姑娘生病,同屋的姑娘念咒驱“鬼”,并无收效。病人经过公社医院医生的诊治才康复。此后,贺莎莲提议治沙连办扫盲班。当时治沙连54个姑娘,除了五个插队知青和两个回乡青年,其他人都一字不识。

每天晚上,姑娘们在煤油灯下,学认“一、二、三、四”,以及劳动工具、栽种树木的名称。扫盲结束后又正式办起了文化夜校,贺莎莲的另一个身份是连队的文化教员。

为保证姑娘们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公社给贺莎莲配备了一个卫生箱和一些简单的药具。为解决药物缺乏的问题,贺莎连还和姑娘们在连队专门划拨的一小块土地上,种植党参、枸杞等草药,用卖药材的钱购置药品。

拼命护林

1980年,连队历时两个月,开展“千亩用材林大会战”。

姑娘们冒着风沙加班加点开壕挖坑,每人每天的定量是:三尺见方大坑60个,两尺见方小坑100个,相当于要把70多立方米的沙土挖出来,再填进去,栽植固沙防护林带1000亩,扩大了治沙造林的成果。

1982年春天,连队启动了曹家峁东万亩荒沙绿化工程。姑娘们背着六七十斤的沙柳、沙蒿,杨树、柳树苗,一天往返十几里。她们硬是背回了8万多斤沙柳,5万多斤沙蒿、紫穗槐,栽到了万亩沙滩上。为防风固沙,大家又把麦草、玉米杆等柴草背进沙地,一行行地摆开再压上沙土,搭建起2000多亩的障蔽,使树苗的成活率高达70%。

1983年的某天,广播里的一条风力发电的新闻,让时任连长潘生清有了建风力抽水井的好点子,当时她正为没钱买柴油而发愁。在榆林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治沙连开始建风力抽水系统。

当时恰逢秋收大忙季节,姑娘们白天要收庄稼,晚上运水泥预制板的汽车一到,就得集合卸货。最多的一晚,姑娘们起来了三次,慌忙中还闹出过穿反裤子、穿错鞋的笑话。

经过四十五天的突击,姑娘们亲手建起风力抽水井、架一套,修建一个800立方蓄水池,衬砌渠道400多米,保证了连队150亩育苗地和耕地的灌溉问题,折算下来一年能为连队节省5吨柴油,还为连队减轻了人力和物力。

1983年4月,连队在沙漠中栽植桑树100亩,当年产茧15张;为增加收入,连队还成立了林业、农业、畜牧、机械、后勤五个专业组。同年,连队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双先”活动先进单位。

1984年,连队将桑树种植扩大到了500亩,产茧100张。

从1974年到1984年,长城姑娘治沙连260多位姑娘在六位连长、两位指导员的带领下,在毛乌素沙地营造防护林带35条、总长55华里;种植柳树、杨树25万株;治理荒沙1.4万多亩。她们挖通干、支渠道34条、全长53华里;营造千亩用材林一块,环滩林2500亩;修水地680亩,其中,300亩种草,100亩育苗,280亩种粮,产粮53.7万多斤。打机井9眼,建风力抽水井、架一套,建800方的畜水池一个,砌护瓷砖渠道400多米向各生产队提供树苗40多万株。养猪70头,养鸡70只,陕西细毛羊580只,大牲畜30头。购置大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2台,架子车20辆,其它农用机具10多台(件),将一个荒沙地变成了林带成网、田地成方、渠系配套、粮食自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绿洲。

艰苦创业的十年,治沙连先后获得一系列的荣誉:1979年5月,治沙连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同年7月,获全国妇联的“三八红旗集体”。1981年7月,获国家林业部“全国治沙先进集体”。

1984年底,随着承包制在乡村的普遍推行,治沙连不得不面临解体之困境。“谁要砍树,就先砍我。”时任连长的潘生清,面对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哭喊道。潘生清找公社书记,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在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治沙连十年成果避免被肢解,转为补浪河公社的林场。

多种经营探索期

1992年,经历七年沉寂后,治沙连恢复了建制,更名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治沙连的营房已成危房,窗子玻璃碎了,木门不见了;管护形同虚设,大树尚好,小树多被风沙摧毁;苗圃育苗功能丧失;部分当年治沙连植过树、种过草的地方,又现沙化。

农村实行了承包制,农民有自己的地要种,治沙连这样的公益性治沙,如何能吸引来人?

榆林县人武部出台了一项政策:治沙连每年向部队输送一名女兵,以此鼓励有军人梦的姑娘加入。补浪河乡政府给治沙连的激励政策是:搞多种经营,收入自收自支,实现以连养连的目标。

补浪河乡挑选了8名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女孩,组建一支小规模治沙女民兵连,守护老民兵的创业成果。从1992年到2002年,在王春莲、思瑜霞、边振铃、罗鹏清、王晓莉、边兆芳六任连长的带领下,每天天不亮,多时7名、少时5名女民兵在树林里“巡逻”。夜幕降临了,她们还守在林间小道,以防晚归的驴、羊、马啃树吃草。

新一代的女民兵是听着治沙连的故事长大的,她们也要成为那样的治沙人。

1992年,北方持续干旱,女民兵创业期打的机井、风力抽水机年久失修,废弃不能使用了。当时流行打多管井,补浪河乡没有成功案例。治沙连一边派边振铃到榆林市水利部门学打井技术,同時,到周边总结打井失败的教训。经过一番充分准备后,治沙连的姑娘们开始了打井试验。

一根细塑料管每隔一寸长就要钻一圈十个小孔,每根细塑料管要钻6000个以上的小孔。硬塑料管爆晒变软才更好钻孔,姑娘们就坐在大太阳下钻。手心被钻头磨出了血泡,皮肤被晒脱了皮,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塑料管钻眼任务。

第一眼多管井终于出水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来围观。补浪河村支书手捧从管眼儿里涌出的水,感叹道:“治沙连的姑娘不简单,创造了一个奇迹。”

此后两年时间,治沙连打多管井的技术在补浪河乡16个村组得以推广,先后打出一万多口多管井,解决了全乡15万亩旱地的灌溉问题,提高了沙漠地带林草成活率。

1997年4月,已是补浪河乡副乡长的边兆芳被安排分管治沙连的全盘工作,兼任第十二任治沙连连长。二十年前,边兆芳曾是治沙连的一名成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连队职能也必须转变。

边兆芳带领仅有的3名民兵,雇人雇车到离连队10公里处的魏家峁买回400多方黄土垫了一块地种小麦,当年产小麦6000斤,解决了连队的口粮问题。姑娘们用泥土打墙,二十四天建了一座简易大棚,种植白菜、菠菜、油菜,解决了连队的吃菜难题。

1998年,边兆芳决定创办连队的经济实体。她带领驻队民兵在搞好30亩经济林的基础上,又平整沙地30亩,从巴拉素柳八台林场买回1.5万株侧柏苗,办起了育苗基地。此后三年,连队用自己基地的侧柏苗新造林60亩,同时,对外出售盈利近4万元。

为增收,治沙连扩建了养鸡场、养羊场、养猪场。到2000年,连队已发展到养鸡1500只、年产蛋1200公斤;养羊119只;养猪年可出栏9头,存栏25头,为连队开辟了一条依靠养殖业搞创收的新路子。

展览馆一张治沙连历任连长、指导员表格显示,边振铃是惟一一个担任过两任治沙连连长的人。

1993年,16岁的边振铃被任命为治沙连第九任连长,距她加入治沙连不过两年。除了连队每年的治沙造林、守林护绿、种地育苗等常规活动外,为改变连队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她带领全连5名女民兵,将原来破旧的窑洞改建成崭新的营房,修建了平整的操场。1994年,边振铃光荣入伍,实现成为一名军人的夙愿。

2001年3月,已离开治沙连七年之久,正在省城西安办公司的边振铃,接到榆林县人武部的召回电话,她又返回治沙连,担任第十三任连长,且一干就是十年。

再次回到治沙连,适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最佳时期。治沙连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被纳入榆阳区生态建设整体规划中,作为陕西省军区承建的1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之一,对治沙造林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由军地有关部门负责下达项目,提供资金,连队组织实施,逐步理顺运作机制,使连队的治沙事业不断发展,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2年,边振铃带领全连女民兵主动请缨,承包治理万亩荒沙,并动员地方民兵多方参与,集中会战两个月,搭设了8000亩网框障蔽,准备来年春季实施飞播造林。此后的近十年,边振铃带领驻连的5名女民兵在管护好连队原有林草的同时,先后种植了400多亩优质良种苗木育苗基地,种了500多亩沙打旺、紫花苜蓿等饲草,栽种杨树、紫穗槐等乔木500多亩,搭建防沙网格近千亩,使绿色在茫茫沙海中不断延伸。

“当了两任、十二年治沙连的连长,我从没有松懈过,对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无怨无悔。”在边振铃的带领下,连队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治沙英雄女民兵连”,治沙连还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边振铃代表连队到北京光荣地出席了表彰大会。

纪念、传承、发展

“十七运射击比赛就在我们这里举行。”治沙连连长席彩娥向记者介绍说。

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由榆林承办,射击馆项目位于补浪河乡大漠军旅文化园内,设有3个比赛场馆:10米气枪射击馆、25米射击馆、50米步枪射击馆。运动会结束后,射击馆将承担红色教育、军事训练的需要。

现任第十四任连长席彩娥,是边振铃为治沙连寻找的接班人。

90后的席彩娥属于治沙连的第三代。她的姑奶奶席永翠是治沙连第二任指导员,也是在治沙连干的时间最长的民兵。1979年,席永翠作为治沙连代表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席彩娥的姑姑、姨妈也都是从治沙连走出去的女民兵。

2008年,初中毕业的席彩娥加入了治沙连。她也曾有过哭着给家里打电话的情形,爸爸总在电话那头劝“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后来,席彩娥适应了民兵连的生活,种树、喂猪、喂羊,样样能干;三轮车、四轮车都能开,成为边振铃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两年后,表现优异的席彩娥入伍成了一名通信兵,也是从治沙连走进军营的最后一位女兵。

“一次和家里通电话,父亲转达了前任连长的意见,希望我能回来担起治沙连连长的工作。”席彩娥在转士官与回治沙连之间,选择了后者。

席彩娥在代理治沙连连长期间,在榆阳区人武部的协调争取下,在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联合军地各行各级民兵,先后修剪杨树3万余株,补栽杨树、柳树6000多株,栽植樟子松150多亩,沙棘1000多亩,补栽采摘园枣树、苹果树、李子150多株。此外,修路、围栏、挖鱼池,恢复柳笆庵以及大棚等,都是她在张罗,她这个连长手下并没有兵可以指挥。

2014年,治沙连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迎来转型文旅的机遇。

榆陽区领导来补浪河乡考察,在女子治沙连见到了孤守营地的席彩娥。听取了她的汇报后,榆阳区做出一项决定——把治沙连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红色观光旅游基地、特色农林水牧业基地、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把“弘扬治沙连精神”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载体,融入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之中。同年,榆阳区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向补浪河治沙女民兵连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继承和弘扬治沙女民兵连精神。

2016年10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正式迎客。现在女民兵连13个人中,有10个是讲解员。

目前作为景区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由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及生态观光旅游基地组成。红色教育区分别由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和三代营房实景组成;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分为打靶训练区和拓展训练区,其中飞碟靶场是榆林市第一座双向飞碟靶场,靶房设计成烽火台样式。军事拓展训练基地有数十种训练器材,既能让人体验军人训练的刺激,还能让人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出果断品质。生态观光旅游基地主要包括采摘园、农家乐、治沙成果展示等部分。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游客来参观学习。

2021年11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功申报为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植树、野炊、露营、野外求生、城市生存五大特色项目,串联着补浪河女民兵治沙连的治沙精神。

“从部队回治沙连将近十年了,你后悔过吗?”记者问。

“不后悔!在哪儿都是干事业。”席彩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上学时整天刮沙尘暴,现在做的事情是治沙,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

猜你喜欢
治沙民兵连队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经济发展调研
飒爽英姿女民兵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浅析后进连队主官的五种心态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