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

2022-05-07 08:54丁妮娅
民族文汇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非遗工匠精神

摘 要: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未来高校艺术人才的一种专业能力及价值取向。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艺术人才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人才设计能力与品质的需要。艺术类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注重培养艺术类人才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设计品质和职业品格,集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为一体的精神理念,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设计能力与创造性的需要.高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基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非遗 工匠精神 高校舞蹈

随着中国新时代”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未来高校艺术人才的一种专业能力及价值取向。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艺术人才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人才设计能力与品质的需要。艺术类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注重培养艺术类人才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设计品质和职业品格,集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为一体的精神理念,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设计能力与创造性的需要.高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基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非遗”视野下的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保护与改革的严峻考验,舞蹈创作断层现象非常严重,面临着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双重困境。为让非物质文化能够更具艺术魅力、更好的得以传承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舞蹈作品创作及高校人才的培养,一是保护和挖掘这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力图保留其“原真性”;二是丰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知识及创作技术技法,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校舞蹈人才,使此类艺术形式得以持续发展;三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进程中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改变所面临的转型与融合。因此,做好“非遗”舞蹈作品创作和高校舞蹈人才培养工作,对传承与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

将内江地区的特色“非遗”文化开发到舞蹈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教学中以艺术作品的创作研究,发展至今已成功的打造出了许多文化的精品。目前,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Internet等检索渠道,以“内江非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到与本课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相关研究文章不到二十篇,相关研究报道3465条。主要是从社会学、民俗学、民俗体育的角度研究,主要研究视野集中在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本课题打破现有关于内江“非遗”文化向舞蹈创作开发研究的窠臼,从舞蹈艺术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以舞蹈创作方式打造内江地区“非遗”文化的舞蹈精品,对内江“非遗”文化的创新开发和活态传承都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艺术人才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人才设计能力与品质的需要。艺术类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注重培养艺术类人才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设计品质和职业品格,集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为一体的精神理念,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设计能力与创造性的需要.高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基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与非遗舞蹈融合的探索

在2022年2月,“土陶制作技艺(隆昌土陶)“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作为四川省非遗舞蹈的典型代表,“土陶制作技艺(隆昌土陶)“早在很久之前便走进了高校的校园,2019年内江师范学院便开始创编以“土陶制作技艺(隆昌土陶)“为代表的舞蹈作品,《乐陶陶》首先取材于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隆昌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六百年的传承,通过群舞再现制陶的曲折过程。弘扬工匠精神,结合高校舞蹈编导教材提炼动作元素进行艺术创造,不仅是一次从民间到课堂再到舞台的舞蹈作品创作实践,亦是一次面向地方本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践行,将其背后的民俗意义以及精神文化内涵以舞蹈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转化彰显于舞台,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使得作品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努力拼搏、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本作品的创作和呈现主体均是高校师生,面向的第一观众群体也主要是高校群体,而高校教育作为培养我国人才储备大军的重要一环,无疑是一个人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由此,《乐陶陶》表現出的鲜明、坚定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在高校环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扬,“工匠精神”、正能量的弘扬,继而有益于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抵制社会中存在的“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观念的荼毒。启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传承的舞蹈作品《乐陶陶》项目,旨在为内江地区建立起长效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品创作人才,变“遗产”为“财产”,变“保护”为“延续”,为内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2020 年至今,内江师范学院创编团队带领两批学生便多次走进隆昌土陶制作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为两批舞蹈专业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教授了原汁原味的土陶制作工艺流程学生们实地观摩学习制作工艺流程,并亲自体会并制作土陶作品,除此之外,2020年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隆昌土陶制作的继承人应内江师范学院的邀请,每学年走进高校展开实地讲座教学。隆昌土陶制作的传承人,其长期从事于土陶工艺的研习工作。他们在长期的钻研下不仅练就了一身娴土陶制作工匠技艺,同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高校授课期间,他们将自己多年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艺传授给内江师范学院高校舞蹈专业和非专业的广大师生,将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带进了工匠技艺那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中,使广大师生在授课与示范的过程中有幸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习了土陶手工技艺的相关技巧与要点,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价值与作用。

(三)、高校舞蹈教育传承非遗舞蹈和“工匠精神”的方式方法

1、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内江地区“非遗”文化的舞蹈艺术作品编创。

总体框架是以内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形态搜集;非遗民间表演形态与舞蹈艺术创作的碰撞;形成以内江“非遗”文化为主题创作的原创舞蹈作品。其中重点难点是透彻分析及把握非遗文化的民间原生表演形态,深度挖掘适合于舞蹈艺术创作的独特符号,以舞台舞蹈作品的新型表演方式呈现内江非遗的文化精粹。主要目标是实现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助力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内江地区艺术特色的开发起到坚实有力的实践研究保障。

2、以舞蹈学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角度对内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查与素材搜集,确立出适合于舞蹈人才培养中创编的非遗题材,对此题材进行舞蹈表演的肢体形态捕捉和舞蹈动态的开发,通过透视肢体的运动轨迹来构思出以内江“非遗”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舞蹈艺术作品,拓宽内江地区“非遗”文化领域研究的新视角,使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紧跟符合时代艺术审美的发展动向。

3、以舞蹈学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角度对内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查与素材搜集,确立出适合于舞蹈创作的非遗题材,将最终形成以内江地区的“非遗”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原创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舞蹈化的新型呈现方式,提升非遗文化的原始审美价值和艺术观赏性,打开内江地区“非遗”文化与舞蹈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新径。在此基础上,将独具特色的非遗表演形式引入高校表演专业的课堂,在艺术实践中良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4、非遗题材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材之中

为了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育之中,便需要对现有的原生态非遗元素进行提炼与整理。作为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态,为了更好地与高校舞蹈教育相融合,对原生态的非遗舞蹈进行提炼升华也十分的必要。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非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代表性,同时还需兼顾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更为系统的把握非遗舞蹈的鲜明风格与特征,对其动作以及音律特点进行精准的阐述。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非遗艺术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参与其中。例如:《舞蹈编导》课程中舞蹈创编为例,舞蹈创编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而成功的关键则取决于素材的选择。所以, 在进行素材的选择上要反复选择,认真思量,从而选择出适合舞蹈作品的题材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非遺”文化元素作为舞蹈创编的重要考虑因素,创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非遗”文化元素的融入, 并走进生活中寻找真实的素材,这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只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艺术素材将其编排到舞蹈作品中来,发挥作品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所在。从而通过舞蹈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舞蹈作品经过专业人员的编排之后,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可以将舞蹈精华部分保留,除去不好的部分,让音乐和动作完美交合,从而编排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出来。我校连续第四、五届、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原创舞蹈节目 《夏布悠悠》、《甜蜜蜜》、《乐陶陶》分别获得艺术类舞蹈表演一等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它充分建立在“非遗”文化元素的背景之上,在舞蹈中融入故事情节,也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让人们在观赏作品时有所触动。所以 ,对于舞蹈创编的成功来说,离不开“非遗”文化素材的正确选择,创编者本身只有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才能在创作时具备灵感来源,才能让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现在更多人眼前,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5、高校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

非遗舞蹈的传承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扶持以及民间的传承,一如上文所示,高校的舞蹈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如果能够加强高校资源优势与非遗舞蹈之间的融合,利用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加强高校内部非遗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这无疑也是新时期非遗舞蹈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学校可在教学课程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把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去,《舞蹈作品赏析》、《舞蹈编导》、《舞蹈概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掌握好舞蹈教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加上非遗元素和工匠精神融合在教学目标中,既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传承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学校美育专项项目可推动非遗文化,积极推动学校的非遗舞蹈原创作品的创作,结合舞蹈专业课程《舞蹈编导》同步进行,发挥其最大的思政效果,在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做到资源的优先配给,这也是对非遗舞蹈传承的大力支持。

结 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坚持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工匠精神是教育领域不可推卸的责任。就非遗舞蹈的传承工作而言,其借助于高校平台来增强活力是十分必要的选择。本文以此为基础,以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非遗舞蹈结合工匠人才培养的融合为核心,就高校舞蹈教育与民间非遗舞蹈的相互协调发展问题加以探索。非遗舞蹈的融入为高校的舞蹈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借助于高校的平台也能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提供优质平台与有效支持。二者之间的融合也是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本文所述内容皆立足实践,启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传承的项目,旨在为内江地区建立起长效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品创作人才,变“遗产”为“财产”,变“保护”为“延续”,为内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政军.《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集录》[M].成都:巴蜀书社,2011.

[2] 汪青玉.<四川风俗传说选>[M].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 《中华舞蹈志·四川卷》[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4]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金秋. 舞蹈编导学 [ M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

作者简介:丁妮娅,1981.07,女,汉,籍贯:四川成都,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创作和理论

课题项目名称:“非遗”视野下的高校舞蹈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以内江地区为例 项目编号:MWZC2019-1

猜你喜欢
非遗工匠精神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