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2022-05-10 14:24李忠张冬杰陈展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课程

李忠 张冬杰 陈展展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完成了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方针、政策体系的建构。在学校微观层面采取何种举措、何种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与发展,成为当前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实践中学校应以课程为切入点,“学—行—思—创”为实施路径,“上”承宏观方针与政策,“下”接学校现状与实际,实现劳动教育在学校層面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学校发展  学—行—思—创

引用格式 李忠,张冬杰,陈展展.课程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13):65-68.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的新时代教育最强音,劳动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意义非凡。稍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颁布。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两份劳动教育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完成了党和国家劳动教育宏观层面的方针、政策体系构建。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灵魂,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课程亦然。通过一系列学校微观层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施策略调整、完善评价体系,执行党和国家劳动教育的决策,最终实现全面育人。具体实施路径为:学—行—思—创(如图1),其中“学”“创”环节指向学生、教师,“行”“思”环节指向学生。

一、以“本”为纲导学,夯实劳动教育根基

1.“本”之内涵

“本”在《新华写字字典》中的释义为:树的根,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的落地与发展,必须尊重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符合学校发展现状,即学校的“本”。具体包括:教师的主体角色、地位;科学完善的学科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各学科教学,而独立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存在不到位的现状,劳动教育课时设置多依附于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由于课时设置、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主科”教师兼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短缺的现状普遍存在。

学科课程体系是经过各学科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整合而成,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学校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额外地增加了课时量,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不易得到师生的重视。而劳动教育承载的教育功能最容易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寻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素材,并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以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2.“学”之目标

(1)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很多教师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学校卫生大扫除、种植劳动或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是在“主课”之外的一种放松,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是一种课程形态模糊的表现。应以学科教师的原学科思维去设计、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即活动中“力求达到何种目标,提供何种经验及如何实现有效组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

(2)融合学科教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观念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网络上出现的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极个别现象使得一部分人的劳动态度、价值观异化。如何从思想上对错误的劳动观念进行批判,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光荣、伟大的正确观念,仅仅依靠思政课、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学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依托自己的学科教学,挖掘课程中劳动教育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运用与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导学”方法

(1)挖掘学科教育素材。新时代提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五育”并举的方针。但在学科教学中普遍缺乏对劳动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教学方法的探究,使劳动教育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缺乏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应用。教学中应以学校学科组为单位,挖掘整理学科内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积累典型应用案例,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提效增速。

(2)选择恰当教学方式。按照学科分类,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存在着远近亲疏的区别,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内容渗透强的学科可以采用项目式、主题式教学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以应用。如在学习完《悯农》一课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后,以“节俭”为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国家提倡的“光盘行动”,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使学科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实现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对于内容关联性较弱的学科如英语,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及体系完整化的同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校本化改造,增加一部分拓展性内容,既满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增加课外阅读的需求,也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生活中学习模仿的样本。

(3)实施劳动教育情境化。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具有劳动教育情境化的问题,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情境化问题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应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的考察内容。有学者认为:“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体系的健全,能够促进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地付出体力和脑力。”还可以把劳动教育真实情境化问题作为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应用案例。如鲁教版初中数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章节的课后习题:“一种液体中每升含有1012个有害细菌。经过实验验证,1滴杀菌剂可以杀死109个此种细菌,卫生消毒人员需要将1升液体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杀死,需要多少滴这种杀菌剂?”在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的情境下,此类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会更高。

二、开展劳动实践,促使劳动教育落地

学科教学的有效渗透与融合侧重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与劳动观念的树立,具体实践课程及活动则是“以学致思”“由思而事”“以事成人”的过程,实现学生由“旁观者”转向“当事者”、由“认知主体”走向“实践主体”,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1.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实践作用认识不足。有研究表明,在家庭背景、认知能力等变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包括劳动在内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成绩更高,更加自尊自爱,具有更坚韧的心理素质以及未来更远大的求学目标。而我国当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秉持劳动教育实践就是“玩”等同于浪费时间的观点者居多。家长、教师的短视互相叠加、放大,造成劳动实践“拨一拨,转一转,走着瞧,试着看,打太极,应付办”的现状。

(2)校内管理体系不统一。劳动教育具有德育属性,而德育始终以劳动教育为重要形式和内容。因此,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系中,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从属于德育管理体系的。而在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内含于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其中课程选择、课时分配、任课教师的安排等属于教学系统,德育与教学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是分离的,由两位副校长分别负责。

(3)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弱化。安全问题成为劳动实践课的瓶颈。当前整个社会对学生安全的关注程度不言而喻,对保证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功不可没。但是也存在矫枉过正的现状,一旦有学校因为安全等原因减少劳动实践活动,其余学校竞相效仿。同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安全,而且还是当前初中升高中的考查科目,所以很多学者直言,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在当前被隐形弱化了。

2.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强化劳动教育课程意识。增强学校领导意识,打破校内管理体系壁垒,实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垂直领导。构建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已经不存在“是否必要”的讨论,而是走向“何以发展”的深水区。学校必须打破原有的观望态度,构建校长直接牵头,教学、政教、级部、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劳动教育实践管理体系,把既有的资源进行融合,对劳动实践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架构,分级部、分学期加以细化和落实,从根本上突破管理僵化的束缚。

(2)创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于校情,打造以校内为主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场所,从根本上为实践安全与资金困境破局。如四川都江堰市打造市域范围内的“三园四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所学校又和而不同,因地制宜。北街小学校内有“菁菁花园”,永丰小学有“蒲公英花园”,沿江小学则着力打造了“清心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秉持多元、立体、开放原则,建立了“六园”“九室”(插花室、果艺室、研培室、标本室、木艺室、创客室、陶艺室、布艺室、烹饪室)“两院”(科学院、商学院)为一体的校内实践基地。在笔者工作区县的一所城中新建小学,利用校园内的边角土地,为每个班级设立了“一米小菜园”用于小学生的种植实践,学生体验了种植的每个阶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

(3)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学校开发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具备课程要素,目标明确,资源充足,过程完善,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劳动实践活动要与学科知识相兼容,并有一定超越,让学生在有一定创造性的基础上完成劳动实践内容。如种植实践活动可以与数学学科进行衔接,让学生计算播撒多少颗种子才能满足经济与保障密度的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情境化运用;也可以与生物学科相衔接,通过把地瓜、土豆、芥菜头等种在一起,让大家观察、记录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区分块根与块茎的不同;果实成熟时,与语文实现衔接,举办吟咏丰收的诗歌会,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4)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劳动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三者构建成为“一体两翼式”的共同体,即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社会为两翼,一体带动两翼,两翼助推一体。学校要发挥好活动创设引导与评价的职能。无论是家务劳动,还是社会服务劳动,以学校为主体,实践过程中做好評价、记录、汇总,以评导行。同时在组织实践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实现共育。家庭负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社会负责提供更广泛的可选择的实践场域,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免费研学基地。更多的生产性企业能够接纳年龄合适的学生参观,使同学们能够进行职业教育的初体验;鼓励更多的劳动英模人物及具备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走进学校,为大家带来真切的劳动经验分享。

三、进行劳动反思,发挥劳动教育功能

无论是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探究,还是具体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劳动的参与,学生参与劳动的亲历活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磨炼了个人的意志,培养了健康的品质。孤立的劳动观念、意识的学习与脱离实践活动的参与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学后至思,能够有效加深主体体验,以具体活动为基础和起点,最终超越具体活动,升华活动主题。

1.定事反思

学校每逢特殊日子开展的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如重阳节敬老助老公益劳动、劳动节校园美化活动、校内实践基地丰收节等劳动“大事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实践过程中劳动意识、态度、能力的点滴变化与心得体会,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不足并需要加强的,以形成学生素养养成的大事“链”。

2.定时反思

以学期为单位,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在系列劳动实践中的整体表现,明确自身在劳动知情意行方面的改进方向,提升劳动实践活动的理论实践意义,尝试以反思心得指导新的活动参与。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学期反思进行收集、整理,为劳动课程、活动的调整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学期反思的结果可以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联,作为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3.不定型反思

学校如果只拘泥于纸笔这一种反思固化形式,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也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力。如师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在网络空间分享与晒图、进行主题式漫画、演讲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劳动生活,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评价方式,激活劳动教育活力

有学者认为,在不能通过简单的客观指标来衡量不容易外显的目标上着力,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显然,劳动教育应该被列入难以衡量且不容易外显的行列,教育效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学校劳动教育如何创新评价策略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实现以评促学、导练、升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乐趣并乐于参与其中,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于劳动教育,保持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以档案袋为媒介,完善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

劳动教育中的学生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不适合在短时间内进行定性评价,采用一种能够与之匹配的随时记录每个阶段关键节点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档案袋评价具有动态发展优势,适合记录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努力、进步与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可系统使用的前后衔接的评价记录模式,便于档案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随生走,发挥持续性的作用;以教师、学生自我为评价记录的双主体,生生互评为辅,随时注意收集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亮点。劳动教育从根本上已经摆脱了升学等功利的束缚,意在塑人,更侧重于学生自我体验,而自我为主体的评价效果会更好。同时伴随着数字时代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电子档案袋作为传统档案袋的补充十分必要。

2.建立容错机制,留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

劳动教育是把受教育者由认知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的过程,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建立学校层面的容错机制,对于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能实现的预期要采取包容与理解的态度,给予学生更多正面的激励性语言。调查研究发现,激励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保护学生处于雏形当中的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对劳动实践的兴趣与渴望,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乐于实践、创造性劳动理念的养成。

3.完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实施过程中决定教学成败的因素是教师。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指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改革同样重要。新时代教育走向五育并举,进行五育融合,学校在评先树优、职称晋升、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搭建等方面应对劳动教育教师适当倾斜,使他们能够“放心”“安心”,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在“一专”的学科教学基础上实现包括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在内的“多能”。

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与实施,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以“学-行-思-创”为具体路径,构建课程视域下学校微观层面劳动教育开展的实施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大会发言摘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2][3] 林克松,熊晴.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3):71-77.

[4]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

[5] 郝志军.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理据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75-79.

[6]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

[7] 鞠玉翠.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14-19.

[8] 李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4):13-17.

[9] 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02):29-34.

[10]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11] 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69-74.

[12] 李樺.花园果园微田园“五育”并举谱新篇[J].基础教育课程,2021(02):21-26.

[13] 刘中华,隋桂凤.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9(05):17-20.

[14] 乔锦忠.补齐劳动教育短板重构“五育”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18(21):33-35.

[15] 姚聪.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