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文大世界

2022-05-10 19:25梅志军吴雪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语文微课程课程设计

梅志军 吴雪平

【项目简介】

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自2016年创校以来,始终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始终以培养科技见长,多元发展,具有人文底蕴、责任担当与合作意识的幸福少年为目标。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苏州市相城区课程基地,“微语文”课程基地开始建设;2018年,“微语文”课程基地成功申报为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2020年,“微语文”课程基地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语文名师众多的优势,努力探索建构基于大语文学习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方式,努力形成目标适当、内容科学,具有普适性的微课程教学范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微语文”课程基地赋予了“幸福教育新内涵”,构筑了“幸福教育新场域”。

摘要:“微语文”课程基地以培养会观察、爱思考、多见识的学生为目标,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追求素养培养的系列化、生活化、情境化、个性化、融合化。

关键词:微课程;大语文;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A-0019-06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同在,应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让语文学习内容生活化,让语文学习方法实践化。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这是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微语文”课程基地开设的理念。

一、“微语文”的概念

“微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补充,是对国家课程精细化、个性化的探索。我们期望创立一种教师易于教学、学生乐学易学的课程模式,使语文教学趋向趣味化、活动化、生活化、益智化、精细化,做到“有用”“有趣”,以微课程诠释大语文。“微课程”的“微”不仅仅体现在“微时代,大数据”,还体现在关注学生个体,体现在校园处处是课程,体现在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里。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其精髓在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的“大”不仅仅体现在为孩子成长奠基,还要体现在师生的参与度,体现在“学科力”的提升,体现在课程影响力要覆盖家长和社区。

我校的“微语文”就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研究、建立、实践“微课程”的课程模式为主要任务,以“微语文”的样态诠释“大语文”内涵,让学生在“微语文”视角里品味“大语文”的精彩,在“微语文”的学习中收获“大语文”的核心素养。

二、“微语文”的课程理念

(一)文道合一

学校的“微语文”课程基地坚持贯彻张志公先生的“文道统一”的语文观,始终坚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基地基于各种平台,利用各类活动,用文去“微读”(不仅仅是阅读,更多的是参考、比较、演绎、体味),在文中“读微”(不仅仅关注文字,更多关注的是各种呈现方式的细微差异)。有了这样的“微读”和“读微”,学生自然就会观察、爱思考、多见识。

(二)面向全体

学校的“微语文”课程基地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更好的语文”为目标的,所以我们着眼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些特长生,着眼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

(三)微言大义

学校的“微语文”课程基地既是“宏观”的,我们借助各种现代化媒介,培养学生“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欲穷千里目”的情怀;又是“微观”的,我们借助“微语文”读本,借助每一节课,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字斟句酌”的态度。

(四)少教多学

学校“微语文”课程基地倡导“少教多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这样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深入。

三、“微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

学校重视“微语文”课程基地的顶层设计架构,以改变学校育人环境、设立师生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向,努力探索学科发展的课程图谱,专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架构“微语文”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开发、建设并有效实施具有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如图1)。“微语文”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类课程分“学科类”“体验类”“技能类”三种,而“选修”类课程指向的是各类社团。

在“学科类”课程中,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和年段的特征,设计出一、二年级的“识字微课”,三、四年级的“科普童话微课”,五、六年级的“名著导读微课”,七年级的“记叙文微课”,八年级的“说明文微课”和九年级的“议论文微课”。“体验类”课程专注于低年级学生,本着有趣好玩的原则,开设了“动漫国画”“动漫国学”“朗读者”“有声文学”四门课程。在“必修”课程中设有四个“技能类”课程,即“微作文”“微随笔”“微文摘”“微书法”,面向的是中高年级学生。

“选修”课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采取“提升幸福生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兴趣为主,将24门(以后将逐年增多)课程通过App面向学生公开招收学员。学校借助“微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创、编程、国学讲堂、刻纸、装饰画、儿童画、戏剧等社团,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素养,锻炼了學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的态势。

学校以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独具特色的“微语文”立体课堂。学校通过基地场馆内实践学习与浸润学习融合,以场馆参观、学习、教育的方式,形成独立设置型、基地探究型、学科融合型三种学习形态。

总而言之,“微语文”课程体系是融学校特色、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校本课程,用学科知识解读“微语文”的奥秘,用“微语文”丰富学科教学,从而达到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道德、审美、创造等综合素养的目标。

(二)开发“微语文”校本教材

如何注重资源呈现的多元化?如何自主开发结构化组织并生态化呈现的课程资源?如何实现学生需要与校本教材的实用相统一?基于这些思考,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语文名师众多的优势,挖掘更多课程资源。我们将部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成果汇编成《“微语文”读本》校本教材。

《“微语文”读本》的主要章节包含“散文与苏州、诗与苏州、楹联与苏州园林、文言文与苏州、民歌与苏州、名著阅读、每日红印”。目前,五~九年级的学生都在使用《“微语文”读本》。我们不仅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品读,还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揣摩、分析、比较、体味。

三、创新“微语文”课程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课程化的环境创设如何在安全、美观的基础上,突出功能性?用什么方式明确各功能区的边界?如何让细致规划的功能区之间相互关联?如何充分利用课程化的环境覆盖更广的课程内容?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将“微语文”课程基地分为6个区(如图2),分别为:“微文学区”“微艺术区”“微表演区”“微语文导视区”“微语文体验区”“微语文宣传区”。其中,“微文学区”“微艺术区”和“微表演区”为课程基地的三个主功能区,“微语文导视区”“微语文体验区”“微语文宣传区”为课程基地的三个辅助功能区。

“微文学区”的装饰以红色为基调,红色象征“热烈,奔放,激情”,以这一颜色为主色调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爱上文学。目前有四个社团课程在“微文学区”里开展活动。“微小说”社不仅仅指向超短篇小说的阅读与创作,更多的是借助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微评论”社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微时评”“微影评”“微书评”等评论的写作要诀;“谜语”社让灯谜进校园,通过制谜语、猜谜语,培养和挖掘猜谜人才,让谜花香飘更远;“楹联”社让学生搜集楹联,创作楹联,沐浴漕湖十里风光,在平仄之间感受家乡巨变。

“微艺术区”的装饰以蓝色为基调,蓝色是永恒的象征,纯净的蓝色象征着理智、安详与洁净,而以这一颜色为主色调意在塑造“文雅文静”的“小绅士、小淑女”,“微演讲”“微摄影”“微雕刻”“微手账”是这一板块的核心课程。演讲、摄影、雕刻、手账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我们前面冠以“微”字,是另有深意的。“微演讲”将枯燥的演讲理论融入小故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一句话抓住人心”;“微摄影”最重要的不是昂贵复杂的摄影器材,而是培养孩子们发现美的能力;“微雕刻”不是指“微型雕刻”,而是指工具简单、制作简单,便于学生接受,启发学生想象;“微手账”不是为了备忘,也不是为了规划人生,更多的是在绘画和排版中关注生活点滴,积累文学知识。

“微表演区”的装饰以黄色为基调,黄色给人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意在孕育“我们每个漕湖娃都是明天的新星”的希望。“微cosplay”“微戏剧”“微吟诵”三个核心课程因为有了“微舞台”都落地生根了。生活需要仪式,孩子的成长更需要仪式。我们用舞台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去展示自己拿手的诗词诵读,去展示自己对戏剧的理解。

为了提升课程基地的吸引力,赋予其更多的科技元素,给学生更多的时尚感和体验感,课程基地还设置了三个辅助的功能区——“微语文导视区”“微语文体验区”“微语文宣传区”。

学校为“微语文导视区”配置了先进的“导视机”。学生可以根据屏幕的提示,搜索了解课程基地的所有资料,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开设、课程主讲老师的介绍、课程实践活动的掠影。

學校在“微语文体验区”设置了VR蛋壳影院区、朗读亭、阅读机和点读机。学生们通过VR眼镜“实地参观”国学博物馆,了解国学经典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们不走出教室就可以打开眼界。学校在点读机中装载了《“微语文”音视频集》,其内容包括名著“随身听”、小喇叭广播、小故事大家说、小小朗读亭精彩录音、一分钟新闻播报、一分钟演讲集锦、苏州话古诗词诵读、小小课本剧精彩回放、微视频欣赏、诗歌与舞蹈。“微语文体验区”中还有被学生们亲切称作“小微”的机器人,它是课程基地的形象大使,也是微语文课程的导游,负责接待来宾。

“微宣传区”不仅仅有一间专用教室,基地的整个走廊都是漕湖娃的展示平台。学生们在基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幸福瞬间、每一件精彩作品,都会被发掘、珍藏、展示。

“微语文”课程基地的环境创设无论是从功能区的区域划分、色彩调配,还是内部陈设,都营造了学科情境,凸显了专业特色,创设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自主活动和自主表现的平台。

四、“微语文”课程的实践成果

(一)提炼了微课程教育的“语文样本”

自2020年获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在语文学科建设、学校内涵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将课程基地建设的做法提炼,由“微语文”到“微数学”“微英语”,由“微课程”到“幸福课程”再到“幸福教育”,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并由此申报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大语文的微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学校在微课程教育“语文样本”的核心内容中实现了四个“创新”:创新了语文学科微学习路径,拓展了语文教学时空,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搭建了即时交互工具,坚持“十分钟”原则,将语文的学习内容片段化、学习时间片段化;创新了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将语文学科内容活动化,将活动内容学科化;创新了语文学习的互动平台,借助VR体验亭、朗读亭、阅读机和点读机,通过“朗读小达人”的评选以及“阅读节”“学校诗词大会”的开展,帮助学生和家长阅读经典内容并进行创作,帮助社区进一步解决谁来读、在哪儿读、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构建社会学习大环境;创新了语文学科的评价方式,依据学生在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成长情况,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探索了与其他学科的融通渗透方式

“微语文”不仅实践了“微课程诠释大语文”的理念,还主张“微语文,大尝试”,更追求“微语文,大世界”。所以,“微语文”课程基地,是将“微语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将原来属于语文范畴的演讲、辩论、写作等活动,融入各门学科的学习,从而促进与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深度学习。

我们不仅通过“微写作”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还通过阅读和思维表达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用跨界、跨学科的阅读促进学生博览群书和融会贯通,用语文的话语生动形象地阐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三)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課程基地建设以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学校内涵得到了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学校的小记者社团、相声社团先后荣获相城区“十佳社团”的称号,其中小记者社团还获得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荣誉称号;学生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新作文》《创新作文》等报刊上发表习作两百多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或比赛并获奖共540人次,其中省级38人次,市级175人次。学校教师获奖共1223人次,其中国家级11人次,省级65人次,市级330人次。

(四)提高了区域居民的人文素养

学校拥有区域内最大的室内图书馆,在课程基地还未建立之前,学校就充分运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学校开展的阅读节、诗词大会等活动,引领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基地建设以来,我们立足学校,将家校互动、校社互动、人机互动等拓展为课程基地建设设施的新途径。学校的阅读节和诗词大会,因为有了VR体验亭、阅读机、朗读亭,家长参与的深度、广度都得到了拓展。学校充分利用校报、微信公众号、“微语文”抖音号三个阵地,评选“微语文”社团“小达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提升课程基地的建设内涵,在课程基地建设与学科常态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发挥课程基地的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微语文课程基地”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2-05

作者简介:梅志军,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高级教师;吴雪平,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大语文微课程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