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10 20:24韩彦春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智育教育教学德育

韩彦春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形成心理关系的过程,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把心理学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学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的影响,可有效地提高德育智育效果,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  教育教学  德育  智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心理关系的过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受制于这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因素及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相关心理学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的影响,可有效地提高德育智育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那么,怎样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效应,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呢? 下面主要从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来举例探讨心理学效应的运用。

一、心理学效应在德育方面的运用

196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在某级部随便选了一批学生并将他们分成A班、B班,然后,他告诉A班老师,A班学生智力高于B班。一学期后,A班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B班。可是刚分班时,A班、B班学生是随机选取的,总体水平相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原来,在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暗示”下,A班老师以一种对待优等生的眼光来暗示学生、对待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A班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赞许、鼓励,信心十足,学习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出现上述现象。

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其中,教师的心理暗示起了关键的作用。其实,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心理双向沟通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充分认识到心理效应所能起到的正面效果,并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地运用相关心理学效应,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入心理学效应:

运用“贴标签”效应。通过有意识设置正面形象并暗示学生,促使学生自省与改进,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我曾经接手了这样一个班:这个班的纪律是全校最差的,课堂秩序混乱不堪,难以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每一位科任老师都说这个班脏、差、乱,无法管束,无药可救。学生们也习惯了老师们的差评,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我了解到这个班的情况后,心中有了主意,决定运用“贴标签”效应,先破再立,先撕掉“脏、差、乱”的“標签”,再及时给学生贴上积极上进的“新标签”,设置正面形象,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

开学第一天,上课铃一响,我就走上讲台,此时班里乱哄哄的多数学生还没坐到位子上,桌凳不齐,横不成行、竖不成列。教室后面,竟有两个学生正舞动着卫生工具做“星球大战”,弄得教室里灰尘乱飞,也引得众多同学起哄助威。看见老师来了,正在酣战的两名学生先是愣了一下,才把挥舞扫帚停下来,脸上却流露出满不在呼的神情,其他同学见状,相继回到座位坐好。幸好我早有心理准备,看着他们满脸灰尘而又稚气的脸,我微笑地说:“你们看见教室太乱太脏,想打扫干净是吗?”这两个学生惊呀地望着我,没有说话。我接着又对全班郑重地表扬他们俩:“这两个同学讲卫生、爱劳动,爱班集体,开学第一天,他们俩想给大家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大家要向他们俩学习。”我的话刚说完,就看见那两个同学对望了一眼,脸唰的一下红了,随即真地用手中的扫帚扫起地来,在我的“赞许”及他们俩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纷纷把座位旁的纸屑捡起来、把课桌椅一一摆放整齐,教室里几分钟就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了。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有一个清洁整齐的教室,才能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保持班级清洁整齐人人有责,大家都要向这两位同学学习,讲卫生、爱劳动,爱班集体,共同创建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注意到,这两位同学脸上流露出惭愧而又自豪的神情。同学们也都若有所悟。这节课,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尤其那两位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此后,我抓住机会,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给他们贴上各种积极上进的“新标签”,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传递的暗示信息,并认同了正面形象。这个班级脏、差、乱的现象得到极大地改观,班风学风也很快提了上来。

通过设定客观的教育事实,传递有效的教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拉近师生距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不扰乱课堂。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上课走神、交头接耳、甚至插科打诨等违纪现象,为了遏止、避免这种坏现象,教师不得不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老师的“大道理”说得多了,学生们就充耳不闻了,靠传统的说教来维持课堂秩序效果很不理想。

在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上课不是走神,就是交头接耳,违纪现象非常严重。科任老师多次严厉批评他,都收效甚微。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先是把他平时出现错误的题记在工作日志上,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他。在一次对他的课后辅导中,我有事离开一会儿,回来后我看到他神情激动,眼中噙着泪,他一改往日的“不屑神情”郑重地对我说:“刘老师,原来您是真心为我好!以后我一定认真学习,课上再也不走神、搞小动作了!”原来,就在我刚才离开的时间,他看见我每天记在工作日志上的错题,而且旁边还注明了是哪位学生出现的错误,他自己的错题居多,由此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为他好,触动了他的心灵。从此,这个学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认真学习,课上再也不走神、搞小动作了,而且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期末还评上了三好学生。

在这一案例中,我设定的客观事实成功地对学生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收到了积极的教育效果,与“罗森塔尔”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给学生以心理暗示,以期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正能量,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学效应在智育方面的运用

从众也叫顺众,指某个个体表现出的某种行为举止是由于其所处群体中其他人都这样做。当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有明显差异时,会感到某种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这个个体违背自己的初衷,顺从群体而产生与群体一致的意见或行为。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利用从众心理效应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有效的遏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而这种遏制是无形的,不需要费力去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这一心理学效应与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在教学中,如果在建立良好班风学风方面,正确运用从众效应,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从众心理效应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容易盲目地顺从老师或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实验证明,当意见一致的人群中出现偏离者,其他人的从众压力会大大减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创造机会,变“讲”师为“导”师,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就能有效避免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从众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便会随之降低甚至消失。

从众心理效应的科学运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问题解决,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了发散思维,克服了盲目从众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教师如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科学运用一些心理学效应,发挥这些心理学效应正面的积极作用,规避负面的消极影响,对提高德育智育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智育教育教学德育
《中国德育》
试析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也要注意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