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进行小学初中的衔接教学

2022-05-10 20:24许百莲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同类项数学教师字母

许百莲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而又急需关注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调研经验,着重阐述中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评价四方面的衔接,以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很多初一数学教师反映,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也出现一些原来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步入初中后,一下子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问题。学生厌学数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但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没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法指导上进行衔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调研中经常听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从中感悟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以及教学中出现断层的症结。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体会,谈如何有效关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特点对比

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以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为主。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通过特点的对比不难发现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导致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关注点的不同,最终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的发展不同。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初中数学教师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培养。虽然有着这许多关键点的不同,但知识是连续性的、相通的、发展性的,所以老师要做好每一部分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更快适应初中的学习。

二、渗透理解合并同类项

对小学生而言,代数方面的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的,进入初中后学习了《字母表示数》,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理解困难,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如果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能有意识地加深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合并同类项所带来的运算的快捷性等等的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它们为自己带来的益处,变得乐于用代数的一些思想去解决问题,逐渐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到了初中以后就会觉得这些知识很有亲切感,学起来也就会十分顺利。

在六年级上期《圆》一章中对π的使用中可以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全面性和合并同类项。小学数学课本中规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同时教材中除了公式中含有π之外,所有涉及到圆周率的例题出现的都是“3.1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遇到圆周率就是3.14,而且学生的心中留下的是3.14,不是π。而在中学如果题目没有说明π取3.14,那最后的结果就必须用π表示,取3.14反而是错的。这其中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里给予学生更多关注的是π,学生到了初中以后就不会有π就是3.14的错误观念了,也不会一见到圆周率就写3.14。同时教师可以从运算的便捷方面加深学生对π的认识。因为3.14数字在点大,学生算进来容易出错,在做题时不妨就让学生带π进行计算。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在刚开始要求学生的时候,学生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没有关系,苏联教育家阿莫納什维利认为“从心理学的发展观点来看,没有障碍、没有困难的学习,可能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丧失从克服困难、掌握和发现中获得的快乐感受。因此,学习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被积极调动起来,力争克服困难去获取知识,这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都愿意尝试新的做法,同时也体验着带字母进行运算所带来的便利,特别是在计算圆环的面积时,学生更能够充分体会到带π运算的方便,如:已知两同心圆,大圆半径为6厘米,小圆半径为4厘米,求圆环面积。如果用3.14是需要两三步的笔算才能够完成,而带π进行计算则可以通过口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其实并不困难(教学时不需要告诉学生同类项这个名称)。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带π运算,只在最后一步才将π写成3.14进行计算,我相信学生会在长时间的运用中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便捷,同时对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方程思维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蒙田曾经提出“即使我们肚子里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呢?如果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小学数学从接触应用题开始就让学生深刻接触了算术解法,经过的几年的训练,对于应用题用算术解法的想法是根深蒂固,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用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算术方法大多要用逆向思维,方程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两者难易一目了然。小学阶段如果重视程度不够,训练不够,会造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缺失,会造成学生到了中学之后仍然没有方程意识,而且不会找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转变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方程意识,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就来解决问题。

(1)第一学段带着学生地读题时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分析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试着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更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前提),在第二学段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训练,能让学生一读题,头脑中就会有相应的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

(2)学习过方程以后,让学生在具体的题中好好体会一下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谁更容易解决问题,感受方程解法的好处。然后教师在做示范或请学生讲述解法时也一并将方程解法作为解法之一进行强化(特别是在小学高段)。

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如果小学老师随时做好了衔接工作,相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会让每一个学生很快适应初中生活的。

猜你喜欢
同类项数学教师字母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猜谜连字母等
字母派对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巧用口诀 识别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学习三步曲
“有理数的乘除法”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