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坐之器』的启发

2022-05-10 05:19陈鲁民
政工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器皿端正王阳明

☉陈鲁民

有一次,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堂上参观,看到一只倾斜易覆的器皿,就问守庙人:“这是什么东西?”守庙人回答说:“这是鲁桓公放在座右,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曾听说过这样的器皿,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君王以此来作为最好的鉴戒,所以常将它放置于座位的右边来警示自己。”说完,孔子对弟子们说:“放水进去试试看。”弟子把水灌了进去,恰到好处时,它便端正;然后继续加水,水满了它就倾覆。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启发教育人们要好学上进、读书明理,适度中正、不偏不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此,为君可成明君,开创一代盛世,青史留名;为人则可成贤良,立德、立功、立言,不虚此生。

“虚则欹”,提醒人们要敏而好学,苦读多思,经常充实自己,加油充电,决不能不学无术,腹中空空。无论古今中外,不管官吏平民,肚子里若不装点学问,没有点识见,就会才疏学浅,空有理想,甚至于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不仅被人小瞧,也被社会轻视。

“中则正”,告诫人们要进退有据、伸屈有度,凡事过犹不及,切勿失了规矩方圆。挣钱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更不能贪污受贿,捞取不义之财。做官要有所节制,不是越大越好,官职官位要与自己的贡献和能力成正比,否则就肯定会德不配位、能不配位,非但不能服众,自己也心虚。求名也要实事求是,不务虚名,不炒作,不造势,做到实至名归、名副其实。要不然,虚夸的名气,就像太大的帽子,戴在头上很滑稽,或会被人笑话是沐猴而冠。

“满则覆”,则警诫人们不能骄傲自满、自得自负,否则就会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满则损,离失败倾覆也就不远了。古往今来,因为自大狂妄、心态失衡,胜利后犯了骄傲自满错误的人,不计其数,无不教训惨痛。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自满自大,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结果一个多月就被赶出北京,落荒而逃,一败涂地。毛泽东特别重视这个案例,在延安时就专门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来学,表示了绝不做李自成的决心。

以物喻人,修身养性,以器警世,防微杜渐,是中国古代先贤常用的自我激励之术,设置宥坐之器就是典型一例。但有没有效果,要取决于当事之人对这些器物引发的道理和寓意,是不是真相信、真服膺、真受教、真践行。平心而论,宥坐之器之类成本不高,工艺不繁,价钱亦不贵,谁都能买一个放在座右,装装样子,可真正成了明正之君、贤达之士的却寥寥无几。这也就是王阳明心学揭示的“知易行难”的道理。

说到王阳明,他也曾格物致知,想学竹子的修养与品格,曾连续七天七夜盯着竹子格物,却什么也没看出来,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后来,他龙场悟道,追求良知,把知行合一的境界作为人生最高境界,成了“此心光明”的一代伟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宥坐器也好,座右铭也好,戒贪碑也罢,家里挂的励志字画也好,还有历代志士仁人都很欣赏的梅兰竹菊,皆有不凡意趣、不俗寓意,也都有一定励志警诫作用,但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口如一。否则,就是前后院都种满竹子,也学不来竹子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就是座位左右都摆满宥坐器,也难成饱学之士、谦恭之君,自然也很难有所作为。古代帝王常置“宥坐之器”,但以史观之,装模作样者多,真心自戒者少之又少。

猜你喜欢
器皿端正王阳明
形直则影端
形直则影端
还你安宁的睡眠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
满盈者,不损何为
瓶瓶罐罐
六年级(上)期末综合学习能力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