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

2022-05-11 21:24张文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儿童

张文

摘 要: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塑造就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国内外研究显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种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与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有重要关系,它既會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会修正这种行为。本文分析了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影响存在的差异,并对可能引发较高水平的攻击的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攻击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0-0013-04

A Study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by Parenting Styles

ZHANG Wen (Huaqiao Tianfu Kindergarte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family is the most basic social unit, and the shaping of early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famil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hows that the inevitable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atmosphere and parenting style created by parents. It will not only induce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but also correct this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different typ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studies the authoritarian, doting, and neglecting parenting styles that may lead to higher levels of aggress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family education suggestions for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s.

【Keywords】Family upbringing style;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攻击行为虽然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我保护的正常现象,然而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有显著的不利影响,攻击行为的出现与家庭严苛的教养方式存在重大联系。本文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的严苛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破坏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导致孩子产生攻击行为。此外,父母之间尽量减少教育方式的分歧,避免过松或是过紧,对孩子不放任自流,确立成长目标,有效避免儿童攻击性行为;而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家庭教养氛围稳定性差,父母教育态度时松时紧,让孩子无法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造成多重人格,产生攻击性等行为。在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中,家长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发问和遇到的各种难题,与孩子形不成互动关系,还常常将其归咎于工作等原因,将责任推给祖父母、保姆等看护人。

调查发现,母亲的打骂等充满敌意的行为更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不友好和攻击。相反,受到母亲较少敌意行为的兄弟姐妹,与社会具有良好的互动和较少的攻击行为。情绪暴躁的家长,经常向孩子发泄不满情绪,打骂孩子的行为,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提示父母为孩子创造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充满理解和民主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教养方式。本文结合有关对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1.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1)家庭教养方式

所谓家庭教养方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培养子女过程中对其进行抚养及教育的方式,是父母这种养育行为的综合体现,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不会随意改变,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

(2)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第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权威性的父母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和既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即疼爱有加也不过分溺爱,父母二人的教育行为没有大的分歧,前后始终一致,这种环境下的儿童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亲社会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较强,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与人相处比较融恰,社会交往能力强,学习方面成绩较突出。在权威型父母的教养下,儿童能明确地得知父母的要求、感情变化以及对自己的温暖,再加上权威型父母能做到尊重儿童的观点,所以这类教养方式能够在亲子间相互理解的层面上,让孩子自觉接受父母的鼓励或者限制。

第二,专制型教养方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任何要求,还有着“打是亲、骂是爱”的落后思想,这种类型的父母常常对孩子冷漠、专断,对孩子的要求较高,控制很严,与孩子之间缺乏互动。这类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是因袭前辈特立独行的习惯,或是自己的儿童期受到较大的压制,再将这种压制反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往往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让你认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依附,应该绝对服从,不认为孩子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需要,往往过早地给孩子贴上顽劣的标签。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他们往往不问缘由,认为是孩子恶劣,出现训斥、责骂,甚至体罚,不使用沟通的方式将问题化解,而是用暴力方式将问题激化,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这类儿童拥有的社会认知能力取决于自己的父母,自我探寻的意念较差、学业表现一般,和社会的交往能力也有局限,比纵容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这种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耳濡目染下模仿父母的言行,学习到攻击性行为并且得到强化,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溺爱型即纵容型教养方式。

在现实条件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情况普遍存在,父母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出现分歧,父母一般溺爱孩子的吃穿住行,老人则喜欢助长孩子的脾气,长此以往,“小霸王”就会在家里横行。在现在的家庭背景下,教育行为不能贯彻始终,对孩子发脾气,打摔东西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直接任其发展。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孩子正当不正当的做法都给予肯定或默认,并且为孩子提供过度的帮助和保护,对孩子的脾气不加控制和干预,孩子恣意妄为的行为时有出现。这些儿童有着较低的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差,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业水平往往较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最容易产生攻击倾向。孩子在溺爱型父母的教养下由于受限制较少,话说小树不修不直,那些本该受限制的枝枝蔓蔓逐渐成长,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爱产生抗拒的心理,产生攻击的行为。

第四,忽视型。

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家长冷漠的态度和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爱和温情的存在,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家长以工作忙时间紧为借口,对孩子漠不关心,更不用提修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将这种责任转嫁到與孩子隔辈的祖辈身上,这种现象在农村留守家庭中时常见到。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指引者和领路人,时常会感到孤单。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对儿童的管教和互动都很少,与传统中国内秀型的父母一致,这类型的父母在感情上不接受子女,将感情的表达当成撒娇的表现。他们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行为不加干预和指导,对孩子的兴趣没时间关心或直接忽视,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自己的事情上而极少留给孩子,尽不到父母的职责。与专制型相比较,忽视型同样缺乏亲子间的互动,只不过忽视型的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渴望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在此条件下会产生故意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发现,被父母拒绝的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敌意和攻击。

2.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

(1)攻击行为的界定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攻击性行为( aggressive behavior) 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婴儿期就已经出现,六岁之前迅速增多。这种行为需要父母的约束和管教、负责,一旦固化,儿童就会很随意地把攻击行为作为与社会相处的正常手段。

(2)攻击行为的分类

国外研究者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发生是直接的还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的,把攻击分为身体的、言语的和间接的。身体攻击是直接以身体动作实施的攻击行为,如打、踢、撞、推以及抢夺、毁坏物品等;言语攻击是通过骂人等言语方式对受攻击对象所实施的攻击行为;间接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主要包括造谣离间或聚集他人排斥对方等。

目前对儿童和青少年这种攻击行为的研究,他们主要在表现形式上分类,比如身体攻击、语言上的攻击,功能上一般是主动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为主。

3.儿童攻击行为形成的家庭影响因素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其影响不言而喻,与儿童的生活关系最密切,儿童行为的社会化深受家庭各因素的影响。上文中所论述的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外,下面就从另外几方面的家庭因素论述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家长的不良行为

传统认为的攻击是人的本能表现,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攻击是由学习的过程来取得,并会由此得到强化或者消除,这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最终研究结果,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沃尔特斯,他在1963年做出一项激励儿童攻击行为就会增强攻击频率和力度的研究,证明了以上论点。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也证明,这种强化作用不仅会通过直接观察学习,像电视、电影、书籍、游戏这类间接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这就证明间接学习的存在,特别是大众传媒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孩子经常生活在“很暴力”的环境下,极易学到攻击性行为。儿童对行为的学习第一步就是模仿,如果家长时常大声叫嚷、破口大骂,习惯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于没有形成是非观的儿童来说,很可能认为这种攻击方式这就是正常的行为,也会把对家长的委屈、不满和愤怒不经意间地转嫁到小伙伴的身上。

(2)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可以分为夫妻、亲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是在婚姻、血缘基础上形成的法律赋予的权责关系。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常会造成孩子行为的偏颇,由于家庭的残缺让孩子对完整家庭的孩子产生憎恨感,对自己父母的离异行为感到难以理解或者厌恶、憎恨,或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或者陷入自闭的深渊。所以有的孩子就用极端的方式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待周围的小朋友和学校,表现为打架、骂人、不遵守纪律、破坏公务等不良行为。

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越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破坏越大,他们常常比同龄孩子更易受外部环境的刺激,情绪不稳定,一旦受到批评或面临失败,就会表现出暴力倾向和逆反心理。尤其在离异重组的家庭中,兄弟姐妹可能有一方有继父或者继母,父母对这样的孩子过分纵容或者虐待,他们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很难和睦相处。这些都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最终就可能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母亲与子女的关系

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如果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温暖友爱的,那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母亲与儿童关系和睦融洽,那么可以抵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成长,反之就会促进儿童消极、抵抗、攻击的行为发展。具体的表现是,对女孩,母亲如果表现得过于粗暴,对她的过错时常有打骂行为,会使女孩毫无安全感,并且有强烈的攻击欲望,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男孩,母亲如果表现得温柔贤惠,会极大地抚慰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愤怒感,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性行为。

4.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建议

(1)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做民主家长

父母应努力地将家庭打造成团结、严肃、活泼的教养氛围,听取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予限制,坚持原则,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做正确的事情和接受懲罚的原因。学会科学的教育手段,强化良好的行为,开通合理的心理宣泄方式,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改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初期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然而持之以恒下,定会出现良好的结果。

(2)理性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家长要坚持原则,对待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绝对不能姑息,而要立刻制止,并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处理。在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明白接受惩罚的具体原因,如取消早已订好的外出旅行计划,没收孩子一个平时爱玩的玩具,还可以进行冷处理,对孩子的问题不理睬,把孩子孤立一段时间,直到孩子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父母应教会孩子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看问题,如别的孩子打你是不是会很难受,心情怎么样,让孩子学会移情,学会同情弱者。其次,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要让孩子明白以德服人的道理,这才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要让孩子有发泄的机会和方法,让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情感,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3)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

现代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婴儿期如果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将会把这种信任感延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特别是孩子三岁之前,这种信任感的建立尤其重要。这种信任感的建立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建立的,家长温文尔雅的谈吐,不对孩子大呼小叫,不责骂呵斥孩子,不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留下早期的美好印象。对孩子的管教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家长的劝说,就一味地采取暴力措施,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实际上,孩子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只要家长反复几次告诫,孩子是会慢慢理会的,只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做几次示范,这样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家长的情绪和正确的做事方式,慢慢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家长遇到邻居主动问好,遇到有困难的人主动伸出援手,遇到自己做错的事主动承认错误,就会慢慢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给孩子留下一种积极向上、谦虚平和的印象,孩子越会慢慢将这种态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今后的人际交往开一个好头。

(4)创建和谐的家庭

家和万事兴,处理好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夫妻之间要学会包容,多多沟通,让孩子也参与到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的氛围中;学会情绪控制,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回家里发泄。正确处理离异与再婚的关系,如果夫妻两人感情破裂可以离异,但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如果是为了让孩子远离暴力环境,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就要处理好离婚后和孩子的关系。重新组建家庭时,更要对孩子加以悉心照顾,尽最大努力避免对孩子的打击伤害。尽量空出外出应酬的时间,多和孩子待在一起,玩玩游戏,去游乐园散散心,外出旅游,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将孩子过早地打上顽皮淘气的标签,应多把孩子往好的方面想,积极地鼓励孩子,不吝啬自己爱的表达,经常亲吻、拥抱、夸奖孩子,让孩子远离暴力环境,感受周围的温暖和安全,扫除孩子心底的雾霾,使孩子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矫正自己的行为,慢慢明白是非观念。

5.结语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养的研究日趋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也给出了正确的方向。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下可以看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然而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单向关系,而儿童的行为方式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反作用很少被提及。因此,未来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苏科,李菁.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孙晓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3]章秀英,陈书黛.母亲攻击性行为、养育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研究[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余毅震,史俊霞,黄艳,王俊.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5]管红云.学龄前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

[6]方晓义,徐洁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04).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儿童
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讲给儿童听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