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2022-05-11 02:06秦伟尹继武韩团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工科

秦伟,尹继武,韩团军

(陕西理工大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教育部提出加快新工科建设,一方面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升级现有工科专业[1-3]。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首先明确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是设置发展新兴工科专业,近年来教育部批准了许多新兴工科专业,如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面向产业变革的专业[4-6];二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如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自动化、材料等传统专业。高校在对现有专业建设时需要将现有工科和新兴工科相结合,探索符合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为社会新兴产业服务[7]。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国家专业标准相吻合、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的专业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以适应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需要,同时以区域经济和电子信息工程行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8-9]。

1 陕西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区域经济形成以数控机床、输配电、航空配套、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区内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企业高级专业应用人才需求逐步旺盛,作为地方院校担负振兴地方产业,促进区内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任。陕西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起源于原陕西工学院无线电专业,1978年开始招生。历经合校、院系合并及专业布局调整、学校更名等阶段,1998年规范为“电子信息工程”。2008年被遴选为校级名牌专业,2018年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500余人,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0%。本专业教师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核心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实效。本专业已经成为我校一个优势明显的热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专业如何抓住机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制订,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目标

根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陕西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按照电子信息行业标准和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压缩毕业总学分,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加大实践学时比重,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经充分调研论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75左右,其中实践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5%,通识教育为45学分,学生公共艺术类课程必选2学分。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长期注重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注重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及时把来自同行专家的建议、学生的就业信息和学生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内化成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的教学环节,形成动态的培养目标形成和达成机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专业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的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对专业实际能力的要求,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持续化发展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2.1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

精准描述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围绕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以电子信息行业持续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说明该专业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以及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工作方法与技能。

2.2 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机制,积极推进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主专业+辅专业”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国内外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机制。

2.3 坚持成果导向(OBE)理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大类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组成。

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一、二年级设置通识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专业基本培养要求,三、四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按专业方向、学术前沿、行业技术或职业技能的要求,结合专业优势和培养特色,设置专业选修课程。

2.4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面向行业和区域,结合社会、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每4年做出调整,并且每年根据学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做改进。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完成205学分(含第二课堂6学分)。

3.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分析

陕西理工大学2010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制4年,完成177学分(含第二课堂6学分)。课程体系学时学分结构见表1,人才培养课程学分表中总学时数2 336,学分137,专业综合实践学分34和第二课堂学分6学分,共177学分,理论课程和实践必修学分151.57,选修学分25.43,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4.36%,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64.56%。

表1 2010版课程学分结构表

陕西理工大学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制4年,完成205学分(含第二课堂6学分)。课程体系学时学分结构见表2,人才培养课程学分表中总学时数2 578,学分157.5,专业综合实践学分41.5和第二课堂学分6学分,共205学分。其中课程和实践必修学分171,选修学分34,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6.58%,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69.24%。

表2 2014版课程学分结构表

根据我校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依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对国内同层次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论证,我校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578学时,总学时偏高;2010版与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选修课程在总学分占比均未超过20%,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中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型、开放型、探究型实践项需要进一步增强。

3.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结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团队协作精神;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具备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能在电子技术和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以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2)能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出解决方案,负责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和模块的设计、开发、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电子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

(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的项目管理中灵活应用,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胜任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工作。

(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能够及时把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拥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3.3 培养方案与课程学分结构修订内容

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区域经济,依托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修订后的专业课程学时学分结构,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对课程体系做出优化,详细学分结构比例见表3。

表3 课程学分结构表

(1)优化学时学分。

以“宽理论基础”为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压缩总学时学分,增加通识教育比例,通识教育必修比例调整到18.6%,选修比例调整到3.4%,注重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比例调整到16%,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专业课程选修比例调整到10.3%,使学生在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后,能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课程。

(2)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为目标,通过课程结构调整,对课程进行梳理整合,降低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率,对电子线路CAD、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进行整合;增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3)优化选修课程。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增加与电子信息行业前沿科学技术和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如增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子信息类前沿技术讲座”课程,每学期定期开展,邀请国内高校或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对电子信息产业热点研究方向或产业应用分享交流。提高可选课程比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开设达到25门次,选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3.8%,使学生拥有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

(4)优化实践教学。

以“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学生实验和实践教学采用集中指导和互动开放式教学结合,支持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方案、自行设计电子信息处理作品。增设“创新训练与电子制作”选修课程;以任务驱动方法,通过校、省、全国等不同层次电子信息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专业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着决定作用,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本文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要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学时学分优化调整。以“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增加通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增加学科前沿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研项目的训练实践,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联合企业协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践中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1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