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5-15 12:16吴沈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融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FG2020118)。

作者简介:吴沈娟(1986-),女,汉族, 浙江杭州人,金融学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金融教育。

摘 要:本文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从共建产业二级学院、构建书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學资源,推动教材、教法创新,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动力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我校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高地。

关键词:人才培养;金融管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24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教育,在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发展期,专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人才培养道路。当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对高职金融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对接产业发展,破解并培养适应数字金融等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探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被誉为“行业摇篮”的学校。学校坚持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集团为载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模式的变革对金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校金融管理专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具备相应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技术技能要求,面向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校金融管理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金融机构一线,培养精操作、善理财的金融工匠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岗和客户经理岗,培养总目标是培养一流的金字塔型金融人才。一是职业道德优、服务水平好、专业基础知识牢、职业技能水平高、岗位胜任能力强,就业率高、对口率高、起薪高,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一流技能型金融人才;二是专业技能强,沟通表达能力好,职业综合能力优,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复合型金融人才;三是管理能力突出,风险防范意识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精英型金融人才。

1.1 校企共建产业二级学院,创新“双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视角,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与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建二级金融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高地,创新“双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金融高职人才培养走向深处。从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双元多主体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校企共建共享共用实训基地、人才就业多样化渠道、共同实施开展大规模“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学校和行业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订单人才选拔、管理、教学、实习、就业的系统化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行、上课即上岗”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优质就业,创新形成“双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构建书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我校金融管理专业作为金融管理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以“职业素养共通、教学资源共享、技能实践共融”的逻辑,按照“高水平专业群共享课程+金融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的架构,设计教、学、训、做、评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本专业的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考取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共享课程从宏观层面使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基本知识、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时代精神,设置以经济学基础、金融基础、金融科技概论、金融服务礼仪、人工智能概论、创新创业指导等8门课程。专业特色课程是从中观层面,面向金融服务领域,尤其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商业银行领域进一步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工具和应用技能,为学生从事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会计实务、金融风险管理、银行产品、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等特色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是从微观层面,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基础,以专业技能为抓手,对标金融领域“1+X”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培养学生较强的金融职业能力,由金融管理专业群5个专业每个专业提供3门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供群内其他专业学生选择,并且根据金融市场岗位能力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其中,金融管理专业提供银行产品、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会计实务等课程;农村金融专业主要包括“三农”经济、农村金融基础、小额信贷实务、驻村银行实务、农村金融风险与合规等课程;国际金融专业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实务、国际结算操作、外汇交易实务、Practical English on Banking、Business Finance 等课程;互联网金融专业主要包括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支付、互联网金融法规与案例、小微金融实务、金融科技等课程;信用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征信理论与实务、信用数据处理、信用评级、信用担保实务、信用风险管理等课程。

同时,从产业需求视角,对接产业链,对接金融市场人才需求,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成才规律,以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课程诊改为抓手,健全课程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无缝对接。每年与校企金融机构、行业导师共同制定、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性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升级改进金融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更新优化数字教学资源,有效满足学习者的泛在学习需求。

1.3 融入金融行业新技术、新业务、新规范,推动教材、教法创新

与浙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依托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共同开发金融特色教材。在教材建设中融入移动支付、智慧柜台、超级柜员机、微信银行、数字金融营销等金融行业新规范、新技术、新业务。同时以国家教学资源库为载体,重构教学设计,大力推进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高在线教学效果。运用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智慧教室等科技载体,从教学数据的获取途径、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教学数据可视化分析、教学数据统计学分析等手段,解决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难题。教学将通过对不同形态组织典型特征的抽取,全方位模拟营造一个现代真实金融社会环境,将金融场景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以满足金融管理专业学习与实践一体的要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方式,构建良性新型教与学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智能化的管理、实训、学习系统,采集记录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

1.4 融入金融行业资源要素,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

首先,引行入校,建设“校中行”。依托浙商银行总部客服中心,银行师傅一对一指导,校内学生以“准员工”身份从事银行电话客服与产品营销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真实业务处理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与营销能力。其次,与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改建新金融业务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金融职业技能训练与等级鉴定中心;新建金苑智慧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场所,建设校内浸润式金融企业职业场景,开展存贷款、结算、智慧网点客户服务、大数据金融营销、智能风控等典型金融业务操作练习,寓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传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于一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最后,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开展以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证研究,开展实际业务培训,满足双师培养需要。与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对接金融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开展银行员工培训与校内学生考证培训,申报设立金融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点,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团队参与开发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教材和学习资源,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授权培训和考核站点,或与培训评价组织联合开展证书考核工作。

1.5 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动力机制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保证提供机制保障

首先,依托学校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和智能校园,分层分级深化质量诊改工作,优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提高教学运行保障能力。其次,将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数据、结果数据及时载入系统,集成教学数据分析、教学过程管理等功能,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历史经验数据,避免错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后, 进一步加强教学诊断和质量监控。采取二级督导、开设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通过“送出去”“下企业”“干中学”等方式,借助校企资源,实施行业导师评价制度,关注职业导向,从督到引,提高我校专业师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 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诠释其教育规律,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统筹调整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财经类人才的培养更应立足时代,扎根中国,为祖国的经济金融稳定贡献绵薄之力。我校金融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普惠金融产业二级学院为载体,构建书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材、教法创新,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动力机制建设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走出众多新时代“金融工匠”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米高磊,郭福春.“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7):138-144.

[2]郭福春,吴金旺.金融专业群国家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建用评”三融合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84-88.

[3]董瑞丽,朱维巍.财经类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银行业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88-91.

猜你喜欢
金融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