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022-05-15 12:16杜昊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责任感公共卫生责任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疫情大考下的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及对策研究”(2020SJB0287)。

作者简介:杜昊(1988-),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摘 要:为了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通过自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考下的大学生责任感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大学生责任感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向上的状态,但部分大学生责任认知、认同和行为均存在一定脱节问题,需针对实际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努力共同完善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40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又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既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又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群众,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才能够担当起青年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美好愿景和高度关注,其中担当“社会责任”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和必然要求。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更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价值理念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鼓励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国家,为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的责任感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解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本研究采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进行样本调查,以期为今后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前,学界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及现状研究存在迥异观点,但基于“知”“情”“行”的类型化研究已经达成一致,学者普遍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划分为社会责任认识过程、情感认同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能仅停留于心理状态方面的静态描述,而且应该在心理建设过程中动态地将情感认知进化为情感认同并最终引发责任行为。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将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认同和行为三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笔者自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针对以上三个维度,将该问卷分为:社会责任基本认知情况、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情况、社会责任违约情况、影响因素及提升培养四个部分。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江宁大学城高职院校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284份有效问卷,其中,文科人数占比52%,理工科占比48%,男生人数占比26%,女生人数占比74%。

3 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数据

3.1 基本认知情况

责任感的产生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关系的正确认知,是个体在对自身责任有一定认识,并在内心确认的基础上做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选择,是一种正向的情感体验和积极行动。因此,问卷第一部分针对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基本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本问卷中,将社会责任感定义为广义的责任,是一种建立在内心需要基础上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正确认知,故大学生要想对“自我”他人和其他社会集体履行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一定要先有自觉意识。

首先,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含义认知情况,51%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听说过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了解,4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听说过这个概念,但不太了解其内涵,1%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其次,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自我履约认知情况,有72%的学生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应该适当的参与各类活动以提高自我社会责任感;此外,对比而言,有23%的学生自觉社会责任感认知缺失,有5%的学生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全不重要,自然也无需参与任何活动以提高社会责任感。显然,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责任感这个概念认识模糊。责任感涵盖了对于“责”的认知和“任”的承担,“知”是“认”的前提和基础,两者不可分割,只有在建立责任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发责任认同并最终引发责任行为,仅“知”不“认”或不“知”也不“认”都是不全面的。

3.2 参与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情况

首先,关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下学生参与志愿实践活动的意愿,问卷调查统计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阶段学生参与抗疫志愿实践活动情况,有90.7%的学生表明自己通过提醒身边的家人朋友做好防护措施参与抗疫,25.8%的学生称参与了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或为抗疫捐款捐物,6.8%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从未参与任何活动。当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仍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群体作为代表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生力量,更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应该成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应该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期间参加志愿活动的方式有很多,但超过九成的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仅仅是以提醒家人和朋友做好防护措施,这也是一种责任感主观上的缺失,提醒家人和朋友说明知晓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志愿实践活动仅限于一种方式则直观反映出社会责任感的行动绝大多数体现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一方面,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学生出于自身生命安全问题考虑,无事不出门,“宅家”就是不给国家添乱,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转为常态化状态,整个社会有序复工复产后,有的学生也并未参加到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调查显示,经过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的学生自觉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不升反降的趋势。大学生社会責任感的体现包含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只有先将社会责任感先内化为精神追求,才能后外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形成培育合力。

其次,关于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渠道,问卷调查显示,95%的学生通过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参加志愿服务以提升社会责任感,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途径参与。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是通过学校组织,其次是社区组织,个人自发参与的占比极低。当社会责任感变成了依赖,变成了被迫,这与初衷就完全背道而驰了。

问卷还统计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期间学生未能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类,分别是:有意愿但无空闲时间(28%),有意愿但家人不允许(14%),有意愿但无合适渠道(58%)。社会责任无关乎参与渠道更无关乎时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考下我们看到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逆行者,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们果断选择了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既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

3.3 社会责任违约情况

经调查研究,尽管受2020年新冠肺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当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安排居家隔离,但仍有10%的学生承认自己没有服从学校安排随意出行,或没有按照学校要求提供健康码和轨迹或有过瞒报、谎报行程等行为。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青年学生承受着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情感归属、就业创业等各类压力,实属不易。在抗疫特殊时期,有些大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积极应对,在保护好自身健康安全的时候,还能动员身边的朋友和加入做好防护,不给国家添乱,而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极不成熟,内心脆弱,不但不做好自身防疫,还与社会的有关政策背道而驰。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也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3.4 影响因素及责任提升培养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把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例如家庭环境(43%),学校教育(45%),他人或朋友的影响(6%)以及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3%),仅3%的学生认为社会责任的养成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自身。针对问题:您认为通过以下哪些方式能最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认为形成责任意识浓郁的社会文化环境(40%),学校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37%)以及家庭加强有关教育引导(12%)三方面比较重要,仅1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社会责任感。

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代,高校仍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要场所,高校将更直接感知社会期待并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高校要发挥自身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需要融通课内课外教育,使“主阵地”和“辅助阵地”有效结合,发挥两者在筑牢大学生在责任认识基础上的合力作用。但同时,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长言传身教,才能在子女心中播撒下包含责任认知的种子,只有在不断在实践中以身示范,才能将内心的责任意识外化为子女自我的责任行为。

问卷调查数据为我们今后的责任感教育敲响了警钟,从学校层面来说,教育决不能仅停留于表面,更不能流于形式;从家庭层面来說,责任感教育人人有责,绝不仅仅依靠学校安排活动,学生被动参与活动;从社会层面来说,责任感教育应和诚信教育一样,纳入个人考核体系中,建立个人责任档案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未来的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进平,刘泽亚,杨易.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54所高校5237名大学生样本[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包雅玮,程雪婷.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05.

[3]李海莉,胡鸿.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基于青年社会学的视角[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6):116-119.

猜你喜欢
责任感公共卫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