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思想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关照

2022-05-15 12:16曹洁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当代启示国家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15BKS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洁婷(1997-),女,汉族,浙江嘉兴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

摘 要: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扮演着劳动者的角色并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力确证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但也无法否认人的能动性发挥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就是人对自然的受动性。这种受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自然规律是建立在人类社会诸多“偶然性”基础上的客观必然性。一旦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人类将受到大自然严厲的报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启示我们,要珍爱自然、敬畏自然,将自然的发展纳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扬帆起航的新起点,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对于解决国家治理中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国家治理;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54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6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留下的警示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新冠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构成了一次空前的社会公共危机,对人类进行了严厉的报复,足以让它成为人和自然关系发展史上尤为突出的案例。生态环境不仅关系民生,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每个人不能仅仅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将责任推脱给国家,而应当着眼于自身的行动,发挥自身的主体力量,做到爱自然如同爱自身,汇聚成共同维护美丽家园的强大动力。如何缓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建设安全、美丽的幸福家园,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给了我们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我们开启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理论支撑。

1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思想的三重解读

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超越了资本扩张的逻辑即无节制消耗自然本身蕴藏的价值以获取人的利益,而追求一种和谐的共生共存。这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之间索取与回馈的交互关系的把握,社会与自然之间发展与保护的微妙平衡的把握以及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与共生的存在规律的把握。

1.1 人与自然:索取与回馈的交互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以支持其日常活动的展开。为此,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自然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得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自然产品,而且提供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人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的存在,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只是人的肉体生活与自然不可分离,人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密切性。160多年前,马克思将实践引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将自然界提高到了“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一重要地位。人的交往不只是在社会上与他人的交往,首先是人与自身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的交往。人同其他动植物一样,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命体,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存在的首要的前提。“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人要生存就无法避免和自然互动与交往,这种交互关系不是人类单方面的索取,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的回馈,接受自然的馈赠就应当回报自然以更好地可持续性。

1.2 社会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微妙平衡

人脑赋予了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与生俱来的才能。人对自然的能动力量的显现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前,人类对大自然来说是非常弱小无助的,外部自然界处于绝对优势。人类也进行着一些活动,比如简单的采集和狩猎活动。人类这时候还处于被动适应大自然的阶段,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与自然界中其他的动物一样完全顺从于自然界。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有了质的进步。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得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活资料和产品,从而表现和确证了人类自身强大的本质力量,使人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区别开来,成为特殊的存在,使人成为圈子的中心。近代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是任何动物无法达到的,也是人类自身没有预想到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每种动物有每种动物单一的固定活动模式,而人类却能够使用一切手段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唯物史观提出了“人化自然”这一概念。人化自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然有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人能动的类生活,使得“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但人的欲望并不是被无限放大,马克思将辩证法运用到关于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发挥的问题上。欲望之下的人类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获取资源,没有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产、生活。反之,没有了人类,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依然能够维持自己正常的运转而生生不息。现代科学也证明,早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并且按照客观规律不断推进演化,上演着物种的消亡和新物种的出现,而人类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物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的问题。这种统一就表现为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这种统一和平衡是动态变化的,指出在历史上维持这种统一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人类社会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以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维持好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任重而道远。

1.3 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共生的存在规律

自然规律是建立在人类社会诸多“偶然性”基础上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在自然方面的较远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在社会方面的较远的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恩格斯列举了许多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偶然性事件以及它们带来的难以预料的看似偶然的必然性后果并尖锐地指出,“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是脆弱的,如果人类稍稍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便会打破人与自然之间脆弱的动态平衡。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还没有成为突出矛盾,但他们已经看到了矛盾的存在并给后人指明了化解矛盾的路径即“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从自然界中不断汲取生产、生活资料而得以繁衍生息,但是也内在地要求人类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就要自食其果。

2 人与自然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关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密钥。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实实践中,需要我们厘清人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1 人的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自然界的生物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平等相处,而不是滥杀动物破坏生态体系。疫情下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染,人类不得不停止许多社会化生产活动。人类活动大幅减少,生态系统却得到了意外修复。国家明令禁止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但是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在今天,通过疫情反映出来的我们在看待和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一些人文明素质不够高,仍然存在捕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并且意识不到野生动物本身携带大量病毒,潜在巨大危害。维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必须形成全国上下从个人层面再到社会层面最后到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战线。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不能让自然付出代价。马克思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观点时刻告诫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从属地位。经济生活发展迅速,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不能忘却我们自身从自然界发展而来,保护自然,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我们自己承担起责任去守护。

利益驱使,欲望驱使,人类总是在逃过灾难后又逐渐忘记大自然对人提出的抗议,偏离自然规律,直到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人类的行为又在这时出现收敛。我们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爆发时再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应当具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这是更好地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坚持自身生态主体地位的关键点。将自然视为与自身对立存在的客体世界,是导致我们今天生态危机的认知偏差。人类对自然界的一次次胜利是否让我们过分放大了人的主体力量?在历史发展的长时间进程中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长,似乎只有人类不敢想之事而没有人类办不到之事,也正是在一次次看似突发的偶然性事件后让人类回过头来反思自身,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振聾发聩的真理。人类较之于其他生物的长处不仅是我们能动地改变自然界,更在于人类也能有意识地反思、调节自身的行为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考虑,这就体现在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遵从自然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动物和人共存于自然界之中,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或多或少都会对主体产生一定影响,都会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但动物只是本能地做出反应,与人有计划地对自然施加影响有质的区别。深刻领悟到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的多样性,学会预判我们的生产活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多方面结果。意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为此做出相应改变去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脆弱的相对平衡。恩格斯用“支配”一词描述了人类这种对自然界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并对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自然界以最好的状态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类。没有人与自然中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失去了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系统,人类就什么也做不了。提高人的素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密钥。

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的发展历史方位下,人民对于安全、清洁、舒适、美丽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和向往日益强烈和迫切。人民呼声和反映最集中和突出的地方就是国家治理的重点方向。基于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我们要自觉地统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发展为代价。为了避免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这就要求我们抛弃短浅的发展状态,寻求变革。今天的中国就在进行这样一场变革,变革定会带来阵痛,但却起到维持人与自然之间适度张力的积极作用。改变生产方式的本性,为人的效益和为生态环境的效益都要考虑全面。进行经济技术开发时,反思人的观念、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的合理性,评估给自然带来影响的利弊大小,审慎行事,一些人类活动的烙印对自然带来的伤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此外,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存在价值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让人迷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产生的后果越发印证了自然界就是为满足人类利益需要而服务的狂妄和荒谬。自然界本身蕴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固有的,自然界对人有着重要的价值但不应该被视为在人的价值之下的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工具性价值,反而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自然。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在重视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出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发展从而在生态优美和经济落后的“伪矛盾”中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努力走向和谐美丽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鲁品越.资本扩张与“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形成——人与自然矛盾的当代形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当代启示国家治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