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管理研究

2022-05-15 12:16杜庚熙冯雪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杜庚熙 冯雪阳

作者简介:杜庚熙(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高校教育;冯雪阳(1993-),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高校教育。

摘 要: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的“拔草孕穗”期,高校思政課程肩负着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使命。强化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管理对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高度、培养爱党爱国的新时代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借鉴需求层次理论这一以人为分析中心的管理理论,在探析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主体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从基本需求、高级需求和特殊需求等三大方面深入研究学生个体在全程教育和分层教育中的激励化管理,从他律需求与自律需求两大层面透彻分析学生群体在规范教育和内聚教育中的标准化管理,以求达到深刻把握学生主体的需求管理的目的,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思政课程;学生个体激励管理;学生群体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78

0 引言

行为科学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应用为管理方法,以人为首要要素运行管理,在微观基础上细致研究个体的需求、心理和发展,在宏观把控中充分关注群体的行为规律。本文基于对行为科学下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化运用,结合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方面的人性假设、个体性方面的需求激励化管理和群体性方面的需求标准化管理。

1 学生主体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理论”指的是对人的本性的根本看法。作为管理学的认识基础,它的基本评估影响着管理方式的变动。随着管理学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深化,“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和“决策人”等“人性假设理论”相继而出,运用这些“人性假设理论”对学生的本性进行评估和认识,有利于选择出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的管理效率。

基于以上理论与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匹配度评估,本文剔除其他假设,仅仅采用最有助于认识学生本性的“复杂人”假设——这一假设观点较为全面地综合了其他理论的优势,并弥合了“人性假设理论”与发展实践之间的现实鸿沟——辅以调研分析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本性方面的具体分析。

由沙因提出的“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既有理性追求,关心物质利益;又有感性追求,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有价值追求,并非活的工具;又有层次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既有动机差异,需求复杂变动;又有能力差异,管理方式不同。参考“复杂人”假设中的人性影响因素,笔者对400名高校学生(每个年级各选100人)做了个人追求方面的问卷调查,除去六份无效问卷外,其余98.5%的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高校学生的个人追求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个人本性是复杂多变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更偏向于情感追求,期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他人的肯定,具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交需要。大四的学生因面临就业、独立生活、外界的物质冲击等问题,对生理、安全等理性的物质追求更为侧重。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自我实现”方面的价值追求并不重视,其深层需求尚需高校思政教师的进一步开发。

此外,经走访调查发现,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应的教学管理需求各具差异。

如图2所示,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希望能够得到特殊性和自律性的教学管理;能力适中的学生对结构性的教学和他律性的班级管理更为期待;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特殊性和他律性的教学管理需求最大,但是忽视了对个人自律管理的追求——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高校思政教师应构建结构性教学,强化特殊性教育和他律性教学,引导自律性教学,规范课程管理。

2 学生个体的需求激励化管理

作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激励理论以机会激发个人努力,以能力达成个人成就,以内外条件的满足充实个人需求,以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改造个人行为,以公平理论铺垫良性发展环境。本文将高校学生主体的复杂本性和多样追求与激励理论相关联,以该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对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的管理实践进行具体分析,从需求的层次化满足出发,综合考量学生个体的激励管理。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生理、安全、社交等需要外部条件满足的需求列为基本需求,将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内在满足的需求列为高级需求。在这一需求结构中,基本需求是需求层次的基础,它的部分满足驱动着高级需求的动态发展,而高级需求比基本需求更具价值,它的满足更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皆是不可或缺的。在基本需求方面,大部分高校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学校)的特殊性而不用担心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同时也存在小部分学生经济来源不足、大四学生就业以及经济独立的压力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一部分学生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能力而无需为归属和爱等社交需求担心,另一部分学生却因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而需要接受高校思政教师的层次性教育。在高级需求方面,学生具有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等需求——这些需求既需要学生内在的自我满足,又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在此教学管理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全程教学和分层教学,有利于从结构性和特殊性两方面来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引导学生以更为优化的方式达成需求的层次化满足。

2.1 全程教学满足结构性需要

全程教学模式需要构筑良好的外部激励环境。该环境以高效的管理体系为顶层设计,以校内管理方案为政策支持,以不断升级的软硬件条件为组织保障,以多元公平的评估机制为整合路径。这一精良的外部建构既有利于学生在“立德树人”的屏障内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动机和行为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内化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个人信心,激发深层潜力,更有利于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更加独立的人格意志、更加充沛的客观实力来面对“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转变。

全程教学模式既需要外部环境的保障,又需要发挥学生思想认识、自我效能的内生动力。该内生动力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课程的中心点和粘合剂,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联结为一个整体,教导学生在课前做好理论的预习导学和实践的自我辨析工作,在课中做好课堂体悟和学习交流工作,在课后做好总结、自省、纠错和二次实践的工作。这一构建方法可使得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将内在精神外化于社会实践,在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交融的过程中强化能力锻炼,塑造坚毅灵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满足个体的多重需要。

2.2 分层教学满足特殊性需要

针对学生个体在能力、潜能、个性、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应把握好适应性和针对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生理需要是层次性需求中最基础、最重要且最有力量的——对于经济困难、生理需求尚未满足或是面临未来的经济独立需求的高校学子,高校思政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以端正的思想指引学生,防止学生被金钱捆绑;以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将专业特色、个人优势与兼职恰当结合,防止学生耽误学业、过度从事低廉工作;以学习意识发展学生,引领学生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特色化、持久化地发展现有水平、挖掘内在潜能,为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社交需要与人的情感追求息息相关——大学生对情感追求极为偏好,对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归属感和感情联系很是重视。对于社交能力较弱的高校学生,思政教师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和交流方式,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的传播媒介,提供社交平台和练习空间,运用思政观念和技能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的针对性发展。

高级需要的实现得益于个人的内在要素的满足,又反作用于个人的良性生长——高校学生对高级需要的追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几乎所有学生均对尊重具有较大的需求,渴望在自我尊重的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学生的能力与其对知识、人生进行探索的认知需求成正相關的关系;学生对于审美各有追求,审美标准各不相同;学生无论能力强弱,都对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充满期待,但是多数学生积极性较差、行动力较弱,难以进入“超我”的状态;从整体来看,高校学生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物质、情感等基础追求相比并不占优势,尚需高校思政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基于以上现状,高校思政教师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需强化学生在“知、情、意、行”四大层面的修养,并以正向强化增加大多数学生在尊重需求、认知需求、正确的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方面的积极刺激,以负向强化消除部分学生在错误的审美需求、松弛的自我实现和超越需求以及备受忽视的认知需求方面的消极刺激,以挫折教育磨砺学生心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个体在精神体魄方面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由内而外的正确行动。

3 学生群体的需求标准化管理

作为高校中共同从事学习、生活、社交、实践等活动的群体,大学生以其集体化的活动内容和群体心理特征凝聚成一个个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细胞,协同接受课程教育。在思政课程中,学生需要接受规范的他律性教育,以团体行为标准和群体制裁体制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向上的团队结构。

同时,学生也需要接受内聚过程中的自律性教育——将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在团队的任务分配中践行初心使命;将个体融入被教师主导的思政课程中,在稳定规模下依从“结群本能”形成团体动力,激发个体能动性;将个体交流混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轮交流模型中去,突破语言上的局限性和知觉上的障碍性,在群体结构中促进个人能力的动态提升。

4 结语

教育是兴国固邦的重要基石,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坚实保障。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具有主体性价值,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依据发展心理学研究判断,18~22岁的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心理成熟期这一心理发展阶段,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生管理有利于高校学生内在精神的培养,对正处于“三观”塑形期的高校青年学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BroadusWatson).行为主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18.

[2]王法勇,徐彩红,谭钻然,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2-3.

[3]李学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1-3.

[4]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2-3.

[5]乔秀丽,张文龙.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效果的若干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1,(01):1-2.

猜你喜欢
需求层次理论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满意度问题研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基于激励理论的组织薪酬方案设计的思考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服务于科技期刊作者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图书馆科研人才发展策略
解惑大学生就业难:基于需求导向的思考
有效的组织管理须重视员工需求
关于独立学院戏剧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