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渗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2022-05-15 15:16余亚奇方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3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理论依据

余亚奇 方希

【摘要】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中,我们常用案例探究来实现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堂以毛乌素的“变绿之旅”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认知,在分析的过程中体现关键能力的考查,在地理原理论证时关注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综合素养能力的培育,以区域发展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与地理教学中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相似相通,高度融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融入地理案例探究既可以提供理论支撑又能充分体现党的领导。

【关键词】案例探究;综合思维;高中地理课堂;理论依据

一、以地理教学思维探究毛乌素的“变绿之旅”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要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摈弃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化为探究模式。案例探究是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充分运用,教师通过设计典型案例,重构情境,不断更新教学形式,让其适应学生阶段性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孕育知识、能力、素质、素养相结合的新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真实的情境是课本理论运用的必要载体,是教学反馈和学科素养的主战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点播。学生利用必备知识去探究地理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去思索、去探究、去运用和迁移,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本文以自然环境整体性为知识架构,选取毛乌素沙地为典型案例,通过情境构建,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探究,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原则”。

情境主题:毛乌素的“变绿之旅”

材料一:毛乌素沙地属于我国四大沙地其一,地处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过渡地带,曾经森林非常茂密、水草肥嫩、牛羊成群。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降水季节和年际变率大,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原来畜牧业相对发达,有大面积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由于不合理地开垦、气候发生变化,以及战争中的祸乱,导致地面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就地起沙,从而形成沙地。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治沙,近年来,榆林地区西部的毛乌素沙漠80%得到治理,绿进沙退,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

材料三:毛乌素沙地乌审旗的农牧民大量种植沙柳治沙。沙柳属于多年生灌木,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农牧民齐根砍下沙柳条,来年沙柳生长才越旺。

材料四:我国首个生物质发电厂坐落在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召生态园区,该电厂以收购的沙柳条为原料,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出了营养价值极高的螺旋藻。螺旋藻需要充足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长良好,传统做法是分解小苏打获取二氧化碳。乌审召生态园区近年来发展形成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年产螺旋藻400吨,远销国内外。

探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毛乌素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探究1目标设定:培养学生的知识提取、加工能力,通过必备知识的运用,分析毛乌素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从而理解自然环境整体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之间的联系。明确各要素具有同一演化的过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探究2:分析毛乌素“绿进沙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

探究2目标设定:通过毛乌素沙地的“绿进沙退”现状,在情境中感受新中国环境治理的伟大成就,利用“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改变的整体性表现”,明确整体性考查角度是利用要素变化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从而培养综合思维

探究3:“绿进沙退”的奇迹对其它地区(黄河壶口瀑布和华北地区)的影响。

探究3目标设定:从“绿进沙退”这一地理现象分析自然环境的多样变化,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组合,其影响在空间上具有跨越性和线性。熟练运用“一果多因”的分析方法解析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明确认知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它区域,培养时空思维和综合素养。

探究4:分析毛乌素发展“沙、林、电、藻”产业模式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探究4目标设定:通过毛乌素发展“沙、林、电、藻”产业模式的影响,认识到治沙不仅仅就是种树,当环境条件改善时,自然地理要素和整天也从恶性循环转变为了良好发展的局面。人地协调发展不仅有环境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培育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二、在地理案例探究中渗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探究1:分析毛乌素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并思考为什么要治理?怎么治理?

情境构建:毛乌素治沙过程(全员动员、党员先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上进行探究,毛乌素沙地自然环境既然如此恶劣,为什么不进行生态移民,而是花大力气、代價去治理?体现了什么思想。

理论依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只有失去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其重要性。党的奋斗目标关注人民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使命逐渐开始解决人们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上升到了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上升到了基本国策。

党的领导:党制定了为人名谋福利的目标,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让人们去接受和执行。在过程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探究2:分析毛乌素“绿进沙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为什么是绿化?不是其它的方式?

情境构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过程中各种治沙措施,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效果统计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毛乌素治沙各种措施的利与弊,明确因地制宜、综合考量才是治沙良策。

理论依据:绿水青山是我们环境的财富,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时刻推进现代化社会建设。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密切,其重要性体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共生。只有保护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才有潜力,才能有效支撑经济、生态、社会长效发展。

党的领导:全面领导是我们的国策,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视,是由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双重使命所决定的。在治沙地过程中,党的发展理念引领人们去探寻可行之路,法治可以保障治沙行动有力前行。

探究3:“绿进沙退”的奇迹对其它地区(黄河壶口瀑布和华北地区)的影响。

情境构建: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它区域,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影响如此广泛?生态问题是否可能影响全球,能否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生态问题全球化的背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扩大区域分析尺度,深化“命运共同体”概念认知。

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梦想中,环境优美,绿色无污染是必备的。地球只有一个,在环境建设中,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每一个人都是局内人,都可以成为环境建设的主导者。环境建设、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需要我们深度参与。不断增强主人翁精神,培育领袖能力,增加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变革方向,形成环境、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快我国的生态建设,更要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党的领导:在关乎生态问题方面要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地球家园为责任和义务,共建美好未来。

探究4:分析毛乌素发展“沙、林、电、藻”产业模式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情境构建:毛乌素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具体变化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生活方式的情境变化对综合效益进一步认知,培育人地协调观。

理论依据: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要治标,更要治本。在理念上,我们需要贯彻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在此理念上形成有效的节约型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自然生态自由修复能力,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布局经济活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在时间和空间让环境适当休养生息。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是生命共同体。它们构成了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党的领导:事物的发展在时空线条中有不同的体现,我们党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和条件,运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环境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反复,而在我国却没有出现反复的情况,这一伟大成就得益于党在開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统筹兼顾,制订了长效发展机制,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提出有效的发展模式。

总之,如何把党的领导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任重道远,但是其意义影响深远。要想党的领导深入人心、深入课堂,需要不断地研究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形式,研究时代特征和学情,让党的领导在每一节课堂上、每一次思索中绽放,让党的教育理念在不经意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其与地理学科教学高度融合,不断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苗连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法理意蕴与实践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5-3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4]陈海嵩.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生成及其规范化[J].法学,2019(5):75-8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9.

[6]黄鑫.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依法依规论述的法理意蕴与实践指向——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分析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21(12).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理论依据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