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党史素材,培育公共参与素养

2022-05-15 15:16潘映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3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潘映珠

【摘要】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运用党史资源,通过课前调查研究、课堂探究活动、课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将理论的知识情景化、生活化。让公共参与素养落地。抓住思政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培养高中生对党和国家深刻的政治认同中,推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最后落实到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党史素材;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版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最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均需落实到的公共参与素养中来。思政教师应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入手充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党史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公共参与素养落地。

哲学对学生来说如空中楼阁,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很大的原因是缺乏素材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党史素材,深入挖掘党史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哲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素材缺乏的问题,让哲学理论情景化、生活化。下面以部编版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党史素材,培养公共参与素养。

一、在课前调查研究中积极参与感悟

提高政治认同感是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基础,培养公共参与素养一定要先培育政治认同意识。培养政治认同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前进正确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培养出“有担当、有情怀”中国公民。在多元化价值冲突的今天,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应该让学生在党的奋斗史当中体验和感悟,在事实面前、让史实说话,提高政治认同意识,随着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的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的热情同时也会被点燃。

教学“价值与价值观”时,笔者以“中共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为议题,设计了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学生活动1:有的代表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代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有的却脱党、叛变,中共一大13位代表走上了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请学生收集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的人生道路轨迹,思考他们走上迥异人生的原因?

通过13位代表迥异人生的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人生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才能在改造世界活动中取得成功,反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就会遭到失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活动2:在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请学生收集毛泽东和董必武的革命事迹。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通过直观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为此奋斗一身,甚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二、在课堂探究中训练思辨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拥有一颗思辨的心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所在。在多元化价值冲突的时代,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需要培育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渗透党史学习教育,巧妙地运用党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对党史的正确分析,形成对当前中国选择的道路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笔者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议题,探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与判断标准,设计了课堂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我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发展任务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的现代化任务是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然而,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的现代化任务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请分析为什么我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主要发展任务有所不同?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首先,通过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发展任务明显不同的原因,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体现。其次,说明主要矛盾和现代化主要任务的转变是基于对一定社会历史情况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明确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是党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制定的,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到与时俱进,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三、在课后社会实践中提升参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除了在课堂中将知識的情景化,使思政理论贴近生活外,还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了解社会现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规范有序、合法合规地参与活动,将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公共参与素养落地。

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笔者以“我们如何‘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为议题,设计了“身边的优秀党员——人物访谈”活动,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人身价值。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有一批扎根山区二三十年的党员教师,身边也有一批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山区,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的“村官”党员和创业者。于是,笔者设计了人物访谈活动,让学生按照小组,选择一位党员,设计采访的问题并进行采访。学生采访设计问题归纳如下:

(1)您为什么会愿意扎根山区二三十年,为山区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2)您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村官”?您为什么选择在山区创业?

(3)在扎根山区当中,您遇到了什么困难,您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4)在您做“村官”、山区教师的过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您认为是什么支持您坚持扎根山区的?

(5)在创业过程中,党和政府给您提供了帮助吗?

(6)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您有什么规划?

通过人物访谈活动,首先能让高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身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会到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当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在砥砺自我中走上成功。其次,懂得要立足于时代,与时代同行,根据时代的需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最后,在活动中历练学生对话协调、沟通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正是我们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抓住这次人物访谈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时机,笔者开展“时代的希冀——职业规划”活动。请学生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进行STOW分析,并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理解了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作为跨时代的新青年,应该不负时代,响应时代的号召,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点燃了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勇于担责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党史素材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厚的教学素材,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党史资源,并将用多种方式将党史素养全方位、立体化地将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充分发挥党史育人功能,培育有理想、有擔当、有情怀的合格公民,为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2021年度)立项课题“中共党史素材运用于高中思政课”(编号:PZ2021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军.也谈公共参与素养落实之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

[2]胡颖.走向核心素养生成的议题式课堂——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

[3]朱文彦.公共参与课堂的重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4]马超.公共参与素养提升的三进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4).

[5]赵志涛.运用党建资源 培育学科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

[6]徐俊丽.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

[7]施礼兵.引领思辨感悟 助力生命成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