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研究

2022-05-15 07:58叶泽森周里岩黄光业薛照芸刘培庆陈健文
生命科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丹参酮阿托内膜

叶泽森,周里岩,黄光业,薛照芸,刘培庆,陈健文

(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广东 广州 51000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由AS继发导致的重要器官缺血性损伤综合征(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尽管近20年来治疗手段不断改善,AS依旧有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稍有下降,但AS却在发展中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2~3]。因此,预防和治疗AS依旧是心脑血管领域一个严峻的挑战。

阿托伐他汀作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是目前AS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4]。除了降低胆固醇作用之外,阿托伐他汀已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5]。尽管阿托伐他汀已用作治疗AS的降脂药物,但其仍存在肌病、横纹肌溶解、肝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依从性[6]。另外,在许多严重血脂异常的A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作为单药的治疗效果不佳[4]。鉴于AS的复杂病因,在一些临床试验中,阿托伐他汀通常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抗高压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血栓药物联合治疗AS[7~10]。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烟酸与阿托伐他汀的联合用药对AS斑块消退的附加作用有限[11]。此外,贝特类药物的副作用与PCSK9抗体(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水平)的高成本,限制了它们与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的广泛联合应用[12~13]。因此,开发新的抗AS的药物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S ⅡA)是唇形科植物丹参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目前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冠心病[14]。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丹参酮ⅡA联合西药(如阿司匹林)能更好地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5]。近年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在体内外AS模型展现出抗炎、免疫调节和斑块稳定等作用[16]。血脂异常被认为是AS进展的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是治疗AS的重要策略[17]。以往的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不影响脂质代谢,但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够减少和稳定ApoE-/-小鼠AS斑块[18]。然而,考虑到ApoE蛋白的多重功能,使用AS ApoE-/-小鼠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因此,本研究通过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D3建立AS大鼠模型,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S的协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雄性SD大鼠(180~200 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合格证编号:SCXK(粤)2013-0034。实验动物购回后饲养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SPF级环境,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粤)2016-0112,温度22~24℃,相对湿度50%~70%。

1.1.2 实验试剂

受试药物丹参酮ⅡA由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研究室古练权教授提供;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LipitorTM)源自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美国);0.9%氯化钠注射液源自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D3注射液购自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源自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甲醛、NaCl、NaHCO3、KCl、KH2PO4、MgSO4、CaCl2和葡萄糖源自广州化学试剂厂;OCT包埋剂购自Sakura公司(美国);防脱载玻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试剂盒(H&E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普通饲料(小麦粉20%、生豆饼10%、玉米粉20%、标准粉36%、食盐4%、蛋壳粉5%、鸡蛋5%)和高脂饲料(普通饲料82.3%、炼猪油10%、糖5%、胆固醇2%、胆盐0.5%、丙基硫脲嘧啶0.2%)均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按标准配方配制。

1.1.3 实验仪器

Pl303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集团);LDZ5-2型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CM1905型冰冻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高兴技术公司);IX71-F22FL/PH型倒置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DV500显微数码照相系统(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造模及给药

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180~20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连续注射4 d,实验期间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70只大鼠连续4 d腹腔注射300 000 IU/(kg·d)维生素D3,实验期间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按照体重均匀分成7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7 mg/kg)组、丹参酮ⅡA中剂量(21 mg/kg)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63 mg/kg)组、阿托伐他汀(7 mg/kg)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7 mg/kg)+阿托伐他汀(7 mg/kg)组、丹参酮ⅡA中剂量(21 mg/kg)+阿托伐他汀(7 mg/kg)组,每组10只。丹参酮ⅡA和阿托伐他汀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成混悬液,现配现用。各用药组为预防性给药,在喂养高脂饲料的同时每天灌胃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d),连续1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1.2.2 一般情况观察

每天仔细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毛色、状态、活动、饮食情况。每周称量并记录大鼠体重1次。

1.2.3 血脂水平及生化指标的检测

第16周末,禁食12 h,用3%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仰卧位固定于解剖台,剪开腹部皮肤,拨开皮肤与腹腔内组织,暴露下腔静脉。自下腔静脉取血5 mL,收集于5 mL采血管(未包被抗凝剂),在室温下静置待血清析出后,2 6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分装于1.5 mL EP管中,置于-80℃保存待测。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所得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浓度,并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动脉硬化指数=(总胆固醇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1.2.4 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查

沿胸主动脉往下,分离腹主动脉直至髂动脉分支处,小心去除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及脂肪,用滤纸小心吸干残留血液,置于冻存管中,迅速投入液氮后转入-80℃冰箱保存。将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镜检(400×)。采用XnView软件计算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的比值。

1.2.5 统计分析

运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绘制图表,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sx)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各组间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AS大鼠体重和一般状态的影响

造模后连续16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1~3周,模型组体重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4周开始,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观察期间,各给药组体重较模型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图1)。此外,正常对照组大鼠毛色光亮,行为活跃;模型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毛色偏黄,行动迟缓;模型组与各给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图1 各组大鼠每周体重的变化情况aP<0.05,表示在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g.1 The changes of weekly body weight of rats in each groupamean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trol group vs.mode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2.2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AS大鼠血脂水平及AI的影响

为了确定受试药的降脂功能,我们检测了造模16周大鼠的血脂四项,包括TC、TG、LDL-C、HDL-C。由图2可知,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清中TC、LDL-C含量(P<0.01);丹参酮ⅡA虽能轻度降低大鼠血清TC、TG和LDL-C含量,升高HDL-C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均能大幅降低血清中TC、TG、LDL-C含量(P<0.01),且效果有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趋势,其中,中剂量的联合用药组降低血清中TC、TG、LDL-C的幅度最大。进一步分析各组大鼠的AI值,结果显示:造模后的大鼠AI值显著增高(P<0.01)(图3)。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虽能降低AI,但未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和联合用药组均能显著降低AI(P<0.01),且联合用药组的AI均较阿托伐他汀组低(图3)。以上信息提示,丹参酮ⅡA具有增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液中TC、TG、LDL-C及AI的功能。

图2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AS大鼠血清TC、TG、HDL-C及LDL-C的影响##:P<0.01 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 vs.模型组。Fig.2 Effects of tanshinone ⅡA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on serum TC,TG,HDL-C and LDL-C concentrations in AS rats##: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P<0.01,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图3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大鼠AI指数的影响##:P<0.01 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 vs.模型组。Fig.3 Effects of tanshinone ⅡA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on AI in rats##: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P<0.01,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2.3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AS大鼠主动脉结构的影响

尽管血脂水平是评估AS模型是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但是最终判断还是基于病理形态和功能改变。我们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查了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为单层扁平状内皮细胞,完整、均匀且平坦,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层次清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可见内膜大面积增厚,血管壁向官腔内突出,内有泡沫细胞、坏死组织和胆固醇结晶等物质,钙化和纤维化明显,同时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并向血管内膜迁移,形成早期AS病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够显著抑制血管内膜增厚,减少血管内膜下脂质沉积,减轻血管钙化程度,减少平滑肌纤维断裂并改善其排列紊乱;其中,联合用药组内皮细胞少量缺失,血管内膜增厚不明显,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轻度增生,排列较为整齐,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其他各给药组及模型组。各组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证实,维生素D3合并高脂饲料喂养成功建立大鼠AS模型,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大鼠AS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

图4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病理组织学切片代表照片(HE染色,400×)A.正常对照组;B.模型组;C.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D.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E.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F.阿托伐他汀组;G.丹参酮ⅡA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H.丹参酮ⅡA中剂量+阿托伐他汀组。Fig.4 Pathological sections of abdominal aorta of rats in each group(HE,400×)A.Control group;B.Model group;C.Low-dose tanshinone ⅡA group;D.Medium-dose tanshinone ⅡA group;E.High-dose tanshinone ⅡA group;F.Atorvastatin group;G.Low-dose tanshinone ⅡA+atorvastatin group;H.Medium-dose tanshinone ⅡA+atorvastatin group.

为了进一步探究受试药对AS大鼠腹主动脉的保护作用,我们计算了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的比值。结果如图5所示,模型组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的比值明显增大,说明模型组血管内膜增厚严重;各给药组均能降低这一比值,其中丹参酮ⅡA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及联合用药组均能显著减轻血管内膜增厚(P<0.01);两联合用药组较单用丹参酮ⅡA低、中剂量组显著降低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的比值(P<0.01),且中剂量的联合用药组较丹参酮ⅡA高剂量及阿托伐他汀组作用更显著(P<0.01)。这提示,相比丹参酮ⅡA和阿托伐他汀单独用药,联合用药能更有效地抑制血管内膜增厚,抗AS作用更强。

图5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对AS大鼠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比值的影响##:P<0.01 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 vs.模型组。Fig.5 Effects of tanshinone ⅡA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on vascular intima thickness/vascular thickness ratio in AS rats##: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P<0.01,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治疗AS常用的口服降脂药物。然而,阿托伐他汀导致的糖代谢异常、肝毒性以及肌肉相关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上的广泛使用[20]。此外,阿托伐他汀作为单药治疗严重高血脂的AS患者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降脂效果[4]。AS的发展受多种复杂机制的调节,联合治疗可能更有效。近年来,在一些临床试验中,阿托伐他汀常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AS,其中包括:1)非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如贝特类、烟酸、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4];2)抗高血压药物,如培哚普利、氨氯地平[8];3)抗糖尿病药物,如吡格列酮[9];4)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10]。但相关报道显示,阿托伐他汀与非他汀类药物的联合降脂疗法存在治疗不全面、潜在的副作用以及成本效益不佳等问题[11~13,21]。丹参酮ⅡA作为天然心脏保护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22]。本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独用丹参酮ⅡA或阿托他汀能够更加有效降低TC、TG和LDL-C水平,并进一步改善AS大鼠主动脉病变。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S,这可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脂质代谢紊乱是促进AS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过量的胆固醇摄入导致动脉内脂质积聚和斑块形成[23]。本研究通过连续4 d腹腔注射维生素D3并配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AS大鼠模型。造模后的第4周,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各给药组大鼠的体重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图1)。既往的类似研究也发现,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饲料制备的AS大鼠体重下降明显[24~25]。这可能是由于注射大剂量的钙诱导剂维生素D3对大鼠机体损伤较大,使得体重增长减缓[26]。在本研究中,造模16周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明显增加(P<0.01),而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对这些指标无明显影响(图2),这与以往的研究[27]相一致;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TC、LDL-C水平(P<0.01)(图2),这符合阿托伐他汀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药理特性[28]。此外,本研究发现,低、中剂量的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并且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P<0.01)(图2),这提示丹参酮ⅡA能增强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功能。AI指数是国际医学界制定的一个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29]。文中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单用虽未对AI产生显著影响,但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后能增强阿托伐他汀的作用(图3)。相关临床试验也表明,丹参酮ⅡA辅助治疗相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等炎症标记物的水平,调节血脂水平[30~3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局灶性纤维化增厚和AS斑块形成[32~33]。AS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会使血管内膜通透性升高,大量单核细胞黏附在血管内膜,并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吞噬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34]。这些泡沫细胞死亡后,其脂质填充物进入坏死核心,形成脂质条纹,并且积累从血管中膜迁移过来的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通过分泌纤维物质促进斑块体积增长,同时新的单核细胞不断向损伤的血管壁迁移,并伴随着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产生和积累的脂质填充物,最终导致损伤向外膜蔓延直至临界点[35]。我们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模型组血管内膜严重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血管壁形成长条斑块,钙化、纤维化严重;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血管内膜增厚,减少血管内膜下脂质沉积,减轻血管钙化程度,减少平滑肌纤维断裂并改善其排列紊乱(图4)。进一步的血管内膜厚度与血管厚度的比值分析结果显示,中剂量的联合用药组比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图5),这说明,联合用药在降低用药剂量的同时,也增强了治疗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降血脂和抗AS病变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但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发挥协同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丹参酮ⅡA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治疗AS的潜在机制之一。Li等[36]通过细胞共培养模型发现,丹参酮ⅡA能够降低AS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这与其抑制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Yang等[37]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诱导大鼠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中发现,丹参酮ⅡA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传导,降低黏附因子的表达。Chen等[38]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以减轻ApoE-/-小鼠斑块病变。另有研究报道,在AS大鼠、兔及ApoE-/-缺陷小鼠中,丹参酮ⅡA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并通过多个靶点,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 microRNA,抑制AS[39]。泡沫细胞的形成是AS病变的初始和关键步骤[40]。Liu等[41]发现,丹参酮ⅡA通过激活抗氧化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抑制巨噬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我们下一步计划在体内外AS模型中,深入探讨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在激活抗氧化通路Nrf2/HO-1和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中的协同作用。此外,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的最佳剂量尚未明确,我们仍需后续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来确定最佳联用剂量。

总的来说,本研究证明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强的降脂作用,能够减缓AS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为未来临床上使用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S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种联合疗法改善AS的确切机制未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分子机制。

猜你喜欢
丹参酮阿托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亚临界水萃取康定鼠尾草中丹参酮类成分工艺的优化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