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

2022-05-16 01:16陈磊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吴道子太行山笔法

摘要:常看北方的雄伟峻岭,而能把北方山水的真实生动和雄伟壮阔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属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他著有《笔法记》。我将通过这篇文章来浅析荆浩的山水画艺术和著作。

关键词:荆浩;艺术浅析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荆浩在山水画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有著作《筆法记》,提出“六要”。我认为要分析荆浩的艺术生平和《笔法记》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图真,是《笔法记》中的核心观点,所谓“真”,就是物象的本质特征。他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这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画家只有通过“度”,即深入体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不理解这一要求,那只能得“似”——“得其形,遗其气”。而“真”则是“气质俱盛”。“真”和“似”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当于徒具形骸而无神气,“真”相当于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体到山水画,他认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画家不仅要表现出峰、峦、岭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为广大空间中互有联系的统一整体来描绘,即所谓:“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果,依稀远近。”荆浩把前人在人物画领域的理论成果“传神”、“气韵生动”引申到了山水画领域,发展为“图真”学说。荆浩隐居后,由儒而入道的思想转化是必然的。他对“真”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老庄的烙印。《庄子·渔父篇》说:“真者,精诚之至也。”又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因而“真”与真诚、纯真、天真、精神、本质等有着内在联系。荆浩由此引发出“气质俱盛”,并第一次把“真”与“似”明确区别开来。

第一,从时代背景分析:五代后梁画家,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唐末之时,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天下大乱。荆浩不出来作官,隐居在太行山中一个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种几亩山田糊口。他每天在山中写生,画了数万本之多的素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磨砺,荆浩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

第二,从作者背景分析: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孟州(今河南济源)人。他生于唐朝末年,士大夫出身,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第三,从创作背景分析: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第四,从绘画技术背景分析: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一直是山水画的主流,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以王维、张璪、吴道子为代表。’ 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第五,关于《笔法记》: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者简介:陈磊(1996年-),男,汉族,广东省,研究生,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当代版画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吴道子太行山笔法
《太行山写生》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画圣”吴道子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