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丧葬文化对现代殡葬改革的影响

2022-05-16 00:00任玲玲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火葬遗体习俗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社会现代化改革和创新对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党中央多次提到殡葬改革问题,然而,对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丧葬文化进行改革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有效推进对传统丧葬文化的改革,就更加有必要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对于丧葬和对于生死所承载的内核思想。

关键词:传统丧葬文化;改革和创新

一.丧葬界定

1.“丧”的界定

根据《说文解字》界定,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1]这是许慎对“丧”解读的关键。进入封建社会后,社会等级分化,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死者死后的称谓。

2.“葬”的界定

《吴越春秋》记载:“古者人民朴实,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2]大意是说“葬”是用白茅包裹住尸体,放置在原野中,饥饿的鸟兽可能会以之为食。

二.丧葬文化的思想基础

1.灵魂观念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科学的理论解释,转而表现出对天地,神鬼,灵魂等依赖和崇拜。比如,人们不能解释自己会在梦里梦到和白天一样的劳作行为,于是认为人是由肉体和魂魄两部分组成,人去世后死去的只是肉体,而魂魄则继续着生前的生活,不死的灵魂有可能回来给人们降福减灾,所以人们对死者的灵魂展示出极大的敬畏,希望他们死后安详宁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解现象,使原始生活的人们对灵魂存在说更是添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2.道家思想与神仙信仰

道家思想一直主张相信自然的力量,无为,永恒不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万物是不会死的。关于神仙信仰的起源已不可追溯,但根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不死和成仙的美好向往。在农耕社会,劳作工具和农耕技术落后造成生产力低下,人们就会借助神力或天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3.宗法血缘下的孝观念和儒家思想

在宗法制社会,农业生产经验的获得依靠经验丰富的老者耳口相传,为了表达对老者的感激,氏族成员会给予老者相应的照顾,老者逝世后,氏族成员一起合力完成老者的丧事。儒家学说对“仁义孝”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儒家思想一直主张礼与乐相辅相成,在维护政治统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教化民众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时至今日,“孝”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现代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丧葬方式。丧葬方式包括鸟葬、土葬、火葬、悬棺葬、崖葬、天葬、水葬、风葬、高棺葬等。其中,土葬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火葬在我国丧葬方式中也很常见有着悠久的历史。1997年, 全国推行以火葬为主的丧葬治理方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议。比如2012年3月底, 河南周口的“平坟运动”事件,半年内平坟两百万座,引发群众强烈不满。2015年5月,安庆市强制推行6月起全面实施火化的殡改政策,导致多名高龄老人自杀悲剧,以及江西上饶集中销毁五千口棺材事件。除此之外,古礼遗存和殡葬理念新规之间存在对立和冲突;国家推行火葬而部分群众坚持土葬;限制汉族丧葬自由而尊重少数民族丧葬自由;对传统丧葬文化中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定义不一等问题也广受诟病。这都给现代殡葬理念改革和有效实施带来不少阻力,最终导致殡葬改革困难重重,推进缓慢,收效甚微。

四.现代殡葬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把一些丧葬习俗简单地定义为陋俗现象的做法并不符合历史及民间丧葬习俗实际情况。丧葬习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与教化上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应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丧葬仪礼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比如继承丧葬文化中送终、摆设灵堂、戴孝、守灵等可以寄托死者家属的哀思也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的仪式,去除丧葬文化中攀阴亲、敲锣打鼓、热歌艳舞、大操大办、看风水敛财等与社会文明不相适应的习俗。在继承丧葬文化中合理的部分的基础上,推进其向现代化方向转化发展。

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任何一种丧葬方式都是在一个地区被大多数人接受固定下来、世代沿袭、传承的基本稳定的模式。在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的过程中,要考虑人口、耕地、交通、民族等现实情况,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火葬,但也要允许土葬,不能实行一刀切。

3.树立遗体资源化意识与专业化管理

遗体是宝贵的医疗资源,结合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现状,应更多地鼓励群众选择不同方式处置遗体,树立遗体资源化意识,从而推进我国遗体资源化进程。同样重要的是丧葬治理需要特定的组织进行监督和落实,需要专业执事人员严格按照丧事程序和仪礼办事减少丧葬治理中随意性。积极引导群众文明治丧,并对生态葬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殡葬改革有效实施。

4.推进祭祀方式改革

祭祀是生者对于逝者的思念、感恩等情感的寄托。合理的丧葬礼仪和仪式是需要传承发展的,在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祭祀时刻,可以倡导植树祭祀,鲜花祭祀或者网上祭祀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五.结语

数千年沿袭的丧葬习俗, 不是说改就能马上改,推进殡葬改革是需要大智慧的一件事。殡葬活动归根到底必须由千家万户自己完成,新时代,殡葬改革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把国家的意志同人民的意志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我国殡葬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406.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12,301.

[3]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三环出版社出版,1990,03.

[4]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0—409.

[5]王治国.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76.

[6]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230.

[7]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38.

[8]赵晔馔.崔冶译注.吴越春秋[M].中华书局,2019.

[9]张贤.论新时代我国的殡葬制度改革[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27-31.

作者简介:任玲玲,女,汉,河南省周口市,研究生在读,汉语国际教育,新疆大学4910A35E-4168-450F-96F8-AA9BB3B22E9C

猜你喜欢
火葬遗体习俗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宋朝盛行火葬
表错情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