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印象

2022-05-16 15:00徐思锦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绅士英国人德国人

徐思锦

对于欧洲文化印象,不妨选取三个最具典型的国家为例: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浪漫与德国的严谨。

提起绅士,我会不由自主想起一个3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穿着一套深色的英国式衣服,系一条矮领带,脚上是一双羊皮鞋;姿势应当是左手握着一根漂亮的手杖,右手拿着帽子臂膀放于胸前,身体微向前倾的行礼的样子。——这也是我们对绅士的第一印象。他们谦逊有礼,声音温和而带有伦敦腔特有的磁性,总是说着:“After you,madam.”(您先请,夫人)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一些细节:譬如说35岁之前的英国人是什么样子的?那套深色的英国式衣服下摆是不是有些许褶皱?领带是不是可能松松垮垮的?拿着手杖和帽子的手的指甲是不是有点长?会不会嘴上说着“After you,madam”的同时嘴角露出嘲讽的微笑?

而法国的浪漫,我立刻想到的是一个男生单膝跪下,一手捧着一束娇艳欲滴的玫瑰,一手拿着戒指,正对着一个女孩追求的情状。那么德国的严谨又是什么呢?是一个特写:他们戴着一双白色的手套,然后一手扶着眼镜框,一手捧着一本厚重的工图,认真校对、一丝不苟的认真模样;你甚至可以听到空气中细微的呼吸声。

然而,我们似乎又忽略了一些事情:倘使追求成功,那么接下来这对男女会去哪里?大概率会是找一处所,然后上演一场干柴遇烈火的性事。再說那个抱着书的德国人,真的可以连续好几个小时专注于书本一动也不动?我是不信的,至少也会有那么几秒突然发发呆走走神;更别说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能如此,尚且存疑。

可能有人觉得我多虑了,英国的绅士风度众所周知、法国的浪漫和德国的严谨世界公认。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事实上,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并没有在这些国家真正生活过,我们和这些国家、这些国民、这些文化,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这种距离使得我们同以上这些之间隔着化不开的迷雾,阻挡了我们看清真相的视线。

结合我在知乎上所看到的和身边朋友所经历的,我大概或许可以坚定地说:不是,至少不全是。大多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基本上是伪装出来的,但是很显然,绅士作为一种风度,必须应当是内外一致的;倘若骨子里自己都不相信,那么就肯定会暴露一些漏洞或者细节,让旁人发觉。更不必说,绅士风度由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演化而来,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至少应当是中产阶级才具有的一种风度,那么这就是少数人所有,而不应该一词概括了整个国家。而浪漫,假使如我所言,我并不觉得性欲等同于爱情,更何况法国人的滥交其实大家也是有所耳闻。当然,如果非要混为一谈硬杠,fine,那当我没说。最后再说德国的严谨。私以为,我们可能过于神话了德国人的严谨。我承认,德国的机械制造业确实发达,这与德国人的严谨脱不开关系。但是把少数人的严谨概括成整个国家的严谨,并将之神化真的合适吗?

距离或许可以产生美,因为两者之间的距离促使我们看事物产生了某种阻碍,使得事物陌生化。在这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是陌生产生美感。但是中国人似乎很喜欢给一件事物(包括文化)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于是乎给英国人打上了“绅士”的标签,又给法国和德国冠上了“浪漫”和“严谨”的代名词。

但是其实这些国家的人有时候也很好奇为什么给他们打上诸如此类的标签:一看到英国人想到的是“Lady first”,一提起英国人就是“罗曼蒂克”,一说到德国人就是“工匠精神”。我们似乎忽略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而人的独立性使得文化具有多元性。

我们似乎脸谱化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脸谱”本来是戏剧术语,但是后来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即是好是坏是什么性格一眼能看出来。此处我并不想提及过多的关于中国戏剧是否存在象征主义这种问题。但是文化作为一种抽象多元的存在并不适合“脸谱化”。否则我们只会深陷于刻板印象的泥淖之中,不去深究一个文化发展(兴盛抑或是衰落)的真正原因,而是认为理所当然的如此。

读到此处,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十分之理性。那么我再说一个我觉得很讽刺但也很有趣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问过我几个朋友,他们说了很多,但大体都有这么一个意思:用一个词概括是不合理的。我又追问了一句,假使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人呢?他们居然都立马回了一个形容词:勤劳。可能有些东西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并不是口头上否认便能否认掉的罢,我以为。

2020.5.16,凌晨

猜你喜欢
绅士英国人德国人
天然的还是养成的:《名利场》的绅士观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
谈天气
像绅士一样等4则
A Gentleman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