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邹春盛语文名师工作室 化文本为学生精神成长 的力量

2022-05-17 16:16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修名师成员

刘乙鑫

GOOD TEACHER

邹春盛

厦门外国语学校教研室主任,福建省邹春盛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厦门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三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完成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研究,1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出版专著《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和《反讽四型》。

曾经在与工作室成员的对话中,邹春盛老師说道:“做教育研究,不要想着在各个领域都要有成果,而是要在某一个领域上做深、做精,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正如他对学员的教诲一般,他的一生,也始终致力对“语文文本”的研究。在35年的教学生涯里,他发表近百篇论文,出版两本专著,开设50余次市级以上讲座,无论是在个人研究,还是在工作室的指导上,都彰显着他“化文本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力量”的教学主张。

2018年,福建省邹春盛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有了工作室的平台,邹春盛的研究开始进入更深入的阶段。“借助工作室,我们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同探索,让我们的理念趋于成熟、趋向创新之路。”三年的研修,工作室的成员中一人评上特级教师,四人评上正高级,四人成为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四十余位成员,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提携成长的引路者

在邹春盛的职业成长道路上,少不了前辈教师的指引。从教初期,他经历了一段迷茫期,看着身边经商的朋友挣了不少钱,他也犹豫是否选择继续当教师。也正是那段时间,学校里前辈教师毫无保留的提携与指引,帮助他迅速站稳讲台,也坚定了继续做老师的理想。2012年,是邹春盛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他参加了福建省首届名师培训,也是在这个阶段,他与陪伴自己十年的导师——鲍道宏教授相识,在鲍老师的指导下,他的教学主张与教学研究趋向成熟,他也获评了特级教师与正高级教师等诸多荣誉。

“因为有过被名师提携成长的经历,我更加懂得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有前辈教师的指引是多么重要。”邹春盛说,这也是他成立工作室的一个重要原因。“名师的‘名,不仅仅指代教师的名气,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去辐射更多的老师,让他们有机会也成为‘名师。”

工作室一经成立,邹春盛便开始投入招兵买马当中。虽然一开始人手紧张,但邹春盛在挑选成员的时候依然秉持自己的态度。首先是要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愿意在语文学科的研究上下功夫,并且对学科教学有独到见解的有志之士;其次,他谢绝了不少已经成长起来的、小有名气的正高级教师、教研员,反而倾向接收那些处于上升阶段、有成长空间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引领示范和工作室成员间的相互研讨,促进其专业发展。

队伍搭建起来了,但是由于经验的缺失,福建省内也缺少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邹春盛与成员陷入了短暂的迷茫期。于是教育厅特地邀请了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成熟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核心成员来指导经验。随着交流的深入,慢慢地,邹春盛也摸索出一点门道,他认为工作室首先需要有一个名师团队,这样才能把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进来。于是邹春盛邀请了自己曾经的导师,诸如高校的赖瑞云、鲍道宏教授,以及陈日亮、刘卫平、俞发亮等特级教师,组成导师团队,通过他们的指导,工作室的研修活动具备更强的科学性、专业性,教师成长更加迅速、系统。

“除了专家、名师担任顾问,工作室内部,每一位高级教师都是指导老师,需要带领一级、二级教师进行研修,以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进步、成长。”邹春盛说道。导师制的实行,在工作室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教师之间既是扶持前进的伙伴,彼此也是竞争对手,谁也不甘落后。在指导后辈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也在巩固自己的教学阵地,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

深入浅出的研究者

“化文本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力量”,这是邹春盛的教学主张,也是工作室主要的研修方向。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邹春盛指出要重点关注三类文本,即阅读文本、教学文本和考试文本。

阅读文本指的是书籍、报刊等刊载的各类文章,也可以是发表于网络平台的文章,不限文体和字数,这一类文本没有阅读的时空限制,也没有其他介质的介入,是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而教学文本则有明显的区别:教学文本的解读,参与其间的,不仅有作为文本创造者的“作者”,还有把文本处理成教材(教学文本)的“编者”,他们都隐藏在教学文本的背后;在教学的现场,则有共同解读文本的“教师”与“学生”,正是这四种生命力量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教学文本解读”这一生动、复杂、丰富的生命运动。

2013年,邹春盛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答途径》一文,提出了“考试文本”这一概念,他定义道:“考试文本,是由命题者选定阅读材料并按照有关要求命制考题,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里由考生完成阅读和答题的一种文本。”考试文本是对前两种文本教学的检验,教师需要理清考试文本与阅读文本、教学文本的关系与不同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意识和答题规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考试文本。

文本研读需要找到一个抓手,邹春盛经过广泛的涉猎和思考,在工作室开展在“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文本细读系列活动。细读文本不是读封闭的文本,而是通过大单元教学主题、通过学习任务群将文本贯穿起来,例如在诗歌文本的细读上,工作室成员就会集中于研究隐喻、张力理论、反讽手法在诗歌文本中的运用。除了诗歌文本,工作室也同时进行小说文本、戏剧文本、散文文本的细读,同时致力于研究考试文本,形成答题规范。叙事学视野下的小说文本研究是工作室的一大亮点,三年内,邹春盛与工作室成员发表近30篇相关论文,其中10篇登于核心期刊和人大复印资料,开展省级讲座20余场次,在叙事学研究领域,邹春盛工作室取得了业界公认的优秀成果与口碑。

“提出‘化文本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力量的主张,不是一句口号,这个主张既强调文本学习的方法研究,更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结合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符合教学文本的基本特点,能够让文本解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化为他们的精神滋养。”邹春盛讲道。该主张提出“从变从义”的读解原则,“从变”指读者可依据自己所处的历史语境对文本进行灵活自由的理解,“从义”指读者对作品创造性阐述又必须符合作品本义的客观内涵和意旨,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文本解读时,才不会出现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培养学生科学的解读观。

“同时,该主张的现实意义也在于,要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吃亏。因此,教师也要精心研究考试文本,指出阅读文本、教学文本、考试文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考试文本的特点,掌握科学有效的解答途径,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受益。”

以研促实的探索者

從2018年开始,邹春盛与工作室成员便在着手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探究。2018年至2019年,邹春盛利用在新疆预科班教学的机会,在自己的教学班里陆续开展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在与一线教师的接触中,邹春盛了解到,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是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存有诸多疑惑,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在2019年11月,借工作室的研修活动,邹春盛针对性地组织了一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专题研究,尤其邀请《走出乡土》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心想教授作专家指导,通过讲座对《乡土中国》进行深层次解读。而这一次的活动也是吸引了漳州、泉州等市多所学校的老师慕名前来学习。在陈教授的讲座结束后,现场高一、高二年级分别派出选手,围绕对《乡土中国》的解读进行辩论,也有部分学生就自己的疑惑与陈教授及现场教师进行对话,学生的问题对现场老师极具启发,尤其活动之后,陈心想教授立即发表了两篇文章,阐述这场研修活动带给他的新的思考。

“每一次的研修活动,我们都希望通过问题来凝练一个清晰的研修目标,这样每一次的研修活动不仅仅是在做研究,而且是切实地在解决一线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这样的研修活动也是深受业界老师的欢迎。”邹春盛说道。他也从不将研修活动局限在工作室内部,每一次去各市开展研修活动,很多当地的语文教师都会主动前来参与,有时甚至达到了两三百人的规模。

在工作室内,邹春盛组织开展了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叙事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针对工作室内的初中语文教师,还进行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同时,邹春盛鼓励成员在实践中践行理论,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场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有条件的成员更要争取开展市级、省级公开课。同时,邹春盛要求每位成员要主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取得成效。

除了内部的研讨活动,邹春盛鼓励成员积极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室会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省内外高层次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了解学科教学发展前沿动态。邹春盛支持和鼓励成员对外召开讲座,系统、深入地挖掘、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每学年至少要完成3000字以上的学科论文并发表。

在与工作室成员的相处中,邹春盛与他们维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初识陈琳老师,他便与其交流:“论文不应追求数量,而要保证深度!”于是陈琳老师集中精力于“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于核心期刊;他喜欢张萍老师的课堂风格,便经常与之交流,促进了她“阅读阅美”教学主张的形成;在与欧阳国胜老师的交流中,他鼓励欧阳老师申报自己的工作室和国家级课题,向专家型教师迈进,而现在,欧阳老师也成立了自己的市级名师工作室,正在筹备申报国家级课题……三年的工作室经历有限,但教师的成长没有尽头,邹春盛希望工作室带给老师们的,不仅仅是三年的研修成果,更是为自己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在采访中,邹春盛老师也是打趣地说,自己也到了奔六的年纪,很快也要退出讲台了。“教育生涯即将退休,但研究生涯却是正当时。”未来,他仍然希望精进自己的研究,完成叙述学视野下的文本解读研究,撰写专著解读史记的叙事艺术。他也笑着说道:“争取在退休以后呢,能有时间写两本有价值的论著,也算是发挥发挥余热了!”

猜你喜欢
研修名师成员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两只挂钟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名师"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
名师读意林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