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信息化校本教研的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2-05-18 01:58白园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存在问题重要性

白园

【摘要】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依托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能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信息化时代,研究信息化校本教研的路径,符合时代要求,能丰富校本教研文化,增强教研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为切入点,探讨了信息化校本教研模式。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校本教研有三种途径,一是线上研究,二是线下研究,三是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研究。

【关键词】校本教研;信息技术;重要性;存在问题;助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08—0024—0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型教育的助推器。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变革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们的生存方式。”[1]作为教学活动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媒介,同样会影响教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所带来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就学校校本教研而言,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难题,成为学校最为紧迫的课题。就西部农村中小学而言,掌握并使用好信息技术是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利器,也是农村中小学实现“弯道超车”可能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利用支教期间对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农村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校本教研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升信息素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2]。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为满足教学需要,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而将信息技术与教研相融合,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学校要结合本校现状,聚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高效开展,从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提倡教研信息化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对于西北贫困地区来说,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组建的教研组人数少、教研力量薄弱。农村小学往往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即便偶尔开展,也存在教研活动规模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师资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十分低效。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名师和教研员共同学习、交流,达到共享资源、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校本教研,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使其在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

西北地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受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制约,教师专业发展速度缓慢。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和部分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区域教育整体高位发展态势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本教研缺少科学指导

教育教研部门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缺乏统一指导,缺少系统、科学的统筹安排、合理管理和有效评价体系,州县教研员来学校检查多、指导少。州县教研员没有对教师存在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短期内看,貌似解决了农村一线教师的燃眉之急,但是由于没有指导学校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个人发展规划制度,不利于教师的长期发展;助推教师发展的各种活动流于形式,缺少针对性,教育效果不理想,教研的价值和效果事倍功半。如此教研,是造成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育理论和教研方法有待提高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先要开展高效的教科研活动,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根据调查显示,9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研意识薄弱、教研能力不足,造成农村教研活动开展时出现诸多问题与困难。从州县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学校和专家重视学科培训,缺少理论学习和方法指导,忽视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专业方面的培训。

(三)各种教研模式不能有机融合

教育科研见效慢,不适合当地教育实际,造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倦怠情绪。各种教研模式之间契合度不够,对于教师培训后的跟踪不到位,存在的疑难杂症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最重要的是深度常态融合还不到位,多种教研模式同步进行,缺少合理规划和安排,没有把自我研修、校本教研、区域互访与网络培训有机结合。往往各种研修培训主题不成体系,没有起到同质共促、异质互补的作用。

(四)教育科研与教师个人日常生活存在矛盾

西北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工作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山区学校交通不便,很多教师因此而长期住校,环境封闭,信息闭塞。二是由于学校紧缺教师,许多教师兼任多门学科,工作负担繁重,缺少教研的时间。此外,西北地区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程度相对落后,所以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解决课后作业和辅导功课。经调查发现,很多教师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十个小时,还要兼顾家庭,时常觉得疲惫不堪,缺乏职业幸福感。

(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创新教研模式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能实现成员间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建构,交互良好,使用便捷,反应迅速,给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满足广大一线教师深层次的个性化需求和更大范围的交流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引导组建以提升育人能力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并借助微信、腾讯会议、钉钉、QQ群等平台,打破传统教研模式限制,建立内部研讨和交流制度。此外,定期召开相关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利于帮扶支教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形成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共同体

传统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积极发挥校本教研作用,开展校际交流、区域研讨、参观访问、帮扶支教、送教下乡、跟岗培训等教研活动,利用传统教研校本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共享性的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西北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研能力,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三)通过线上教研和线下教研双措并举方式,创建混合式教研新途径

通过各种教研模式互补融合,促进多维度信息互動。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就要把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相融合,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达到促进教育智慧共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具有很多相似性,教师之间都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联合区域之间几所学校一起教研,同时和教师个人自我研修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机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活动,组织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活动,以观察、调研教育教学中的“微问题”[3]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树立研究意识,再利用精准扶贫、支教下乡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实现互相探究、平等对话、交流协作的校际交流,促进农村学校教师快速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只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保障教育方法变革顺利进行[4]。

(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制订校本研修计划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在教研活动开始之前,积极调研一线教师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找到一线教师问题的关联点和内在逻辑,系统、完整、有层次地对一线教师进行科学指导,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按照节点实现教师个人教研能力的提升。根据研修前的调研结果,各个学校制订符合本校特定发展轨迹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计划,避免浅层教研,杜绝教研活动的“内卷”。学校确定校本教研内容的时候,既要遵照国家政策要求,又要兼顾本地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盲点,整体规划。研修前的“热身”准备,既适合农村学情和教育现状,又有全盘考虑、统筹安排,确定的教研内容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有效提升了校本教研实效。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多层次、多维度引领校本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1.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快校本教研发展进程。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利用信息化技术,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投入实践,并在网络上公开交流探讨,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相融合,更加强调共享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培训的目标性更强。例如,利用名师工作室教研团队的引领优势,通过学科网络培训、名师讲座、教育论坛等方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适合农村学校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西北地区农村小学范围内实现共享,促使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这样教研,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使校本教研资源优化。校本教研应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载体,发挥名师课堂示范效应,骨干教师在线授课,推送“专递课堂”优质课例,指导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多向度的成长表达,可以是评课议课时的即兴阐述,也可以是教学展示中的实践探究,还可以是基于反思的书面表达。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采用“名校课堂”“双师课堂”等线上备课方式,共同磨课研课,课后评课议课,并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普通教师教研水平不断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校本研修共同体,探索网络环境中校本教研活动新形态[5]。面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偏低、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同一个教研的培训主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从专家、名师、骨干和普通教师四个层面,真正落实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变。对于农村教师,最难的就是如何解读理论知识,最缺少的就是怎样把理论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我认识和教育教学素养。例如,学科专家利用网络平台定期指导农村教师课堂教学,专业引领新理念;名师现场示范,承上启下,将最新理念本土化、实践化,有效地补充专家输出信息的损耗;普通教师交流与分享碎片化教学经验,这些最基层的教育经验就可以被引领者移植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校本教研的反馈和跟踪

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评估时,应该多关注教研活动过程性的评估[6],并抓住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重要步骤进行评价。在实践研修方面,按照“调查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内容——进行校本教研——研修实践检验——反思提高改进”的步骤,引领教师横向互动发展,扩大研修辐射面。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教师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教研轨迹,研修教师“两课两研”: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课堂——基于团队研讨下的教学设计——基本团队研讨设计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实践的反思总结。从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出校本教研团队协作助力赋能的重要作用,也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

总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与校本研修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信息技术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生命力[7]。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下,有效地改善了西北地区一线小学教师教研低效的问题,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的短板,提升了农村学校教研共同体的影响力,促进农村教师深度学习,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

参考文献

[1]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聂红林.农村教学点教研的困境与突破[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07):43-45.

[4]王亚东.以教研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求知导刊,2021(06):91-92.

[5]黄慧芳,辛一君,俞树煜,等.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5):34-41.

[6]钟海平.多层次引领,多维度互动,多向度表达——农村初中构建校本教育新样态,提质强校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1(10):10-13.

[7]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三研一体’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教研共同体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894)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存在问题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