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路径

2022-05-18 01:58杨阳贾亦心杨晟云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提升路径心理素质

杨阳 贾亦心 杨晟云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迫不及待的一项任务。文章以家庭、学校、同伴多元化的视角,首先从家庭系统分析父母情感养育在青少年亲子依恋和心理素质间的作用。其次从学校、同伴角度探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和心理素质、情感养育和心理素质间的作用,即亲子依恋会通过情感养育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当亲子依恋不足时,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而当父母支持性情感养育不足时,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能发挥补偿作用,为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家校协同;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028—04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广度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心理素质较低的青少年相比,心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内化问题、问题行为,如抑郁、孤独和焦虑、攻击性等行为较少,其生活满意度较高,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更好[1]。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全面研究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素质,探索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青少年的亲子依恋是指与父母建立的深层、坚固和持续的情感关系[2]。亲子依恋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同。有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父子依恋对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影响要大于母子依恋[3]。有研究显示,在子女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父母的反应方式不同,父亲一般会积极地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母亲更多的是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母亲在和孩子的沟通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孩子幼儿期、童年期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但控制孩子的程度要高于父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有着更高的话语权,随着孩子日益长大,父亲会逐渐采取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方式。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想法增多,因此,父亲在孩子青春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4]。与母亲相比,父亲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勇敢等积极的心理品质[5],这些品质正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养育是教养方式的重要途径,父母情感温暖对于父母教养孩子具有重要作用,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情感养育是指反映与青少年情感表达和体验相关的信念、目标或价值观的特定养育行为[6],情感养育是情绪社会化的直接途径,父母通过对情绪的反应和与子女进行情绪问题的讨论来促进青少年情绪社会化。情感养育分为支持性情感养育(例如,鼓励、认同儿童的情感表达)和非支持性情感养育(例如,忽视和惩罚儿童的情感表达)。

随着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增长,父母会调整情感养育方式以适应青少年的变化,而情感养育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与子女之间建立安全依恋的父母对青少年情绪需求更为敏感,更可能去接受青少年的负面情绪,鼓励青少年表达悲伤愤怒,并与他们讨论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而提高青少年的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然而那些与子女间有着非安全依恋的父母,采取忽视、批评甚至惩罚的方式处理青少年的负性情绪,这种非支持性情感养育可能会被其内化,增加青少年对自己的负性评价、降低适应能力,进而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因此,亲子依恋可能会通过情感养育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即与子女建立安全依恋的父母,会更多地采取支持性情感养育的方式与青少年相处,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根据自我扩张模型[7],个体在成长中会将关系亲密的他人纳入自我以实现自我扩张的需求,包括同伴、教师等重要他人,而社会心理模型指出外部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8]。据此,良好的同伴、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情绪管理和行為有着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与师生关系不良的青少年相比,师生关系良好的青少年,其自我效能感、学校适应水平、主观幸福感更高,能够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个体对成人的依恋有所降低,同伴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增强。有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良好的青少年,其自尊水平更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强,这都是高心理素质的要素。一方面,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补偿亲子依恋不足。青少年可以通过与老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减缓亲子依恋不足带来的消极影响,弥补个体早期没有得到的情感需求,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从而提高心理素质[9]。另一方面,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补偿父母情感养育不足。实现情绪社会化的途径,除了支持性情感养育外,良好的社会支持也能促进青少年情绪社会化。拥有亲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青少年,能够在人际互动中体验情绪,进而形成较高的感知情绪能力。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和心理素质、情感养育和心理素质中起着补偿的调节作用,即当亲子依恋不足时,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当父母支持性情感养育不足时,亲密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能发挥补偿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有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亲子依恋[10]。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亲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来提高亲子依恋水平。

1.加强亲子沟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而言,亲子沟通具有重要且基础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亲子间的良性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环境的积极探索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11]。因此,一方面,家长需要破除传统“父父子子”的长幼秩序,尊重孩子,不应该以树立绝对的权威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而应该尝试和孩子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在日常沟通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采取武断态度扼杀孩子自身的想法,这对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家长对孩子的分析能培养孩子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认知、个性的发展。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家庭系统中一个复杂的微系统,良好的家庭气氛可以使青少年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发现,家庭气氛和青少年孤独感、自我发展有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家庭气氛越和谐,青少年的孤独感越低,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因此,父母应当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首先,父母应当合理安排家庭经济生活,这也是家庭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在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家庭中生活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和睦、快乐的家庭氛围,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担。其次,家长可在适当程度上支持孩子的爱好与兴趣,这能促进他们形成开朗、乐观的心理素质。再次,父母可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家庭经济管理工作,这样能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使孩子产生成就感。最后,优化家庭生活环境。可以通过家具的摆放、房间空间的利用等方式来提升和改善生活环境,这有利于青少年保持心情愉悦,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加强支持性的情感养育

情绪社会化因素的启发式模型表明,父母的情绪管理是影响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父母应采取支持性的养育方式,用支持和鼓励替代否认和拒绝,用尊重和理解替代干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1.用支持和鼓励替代否认和拒绝。青少年的思维水平逐渐从形象性到抽象性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难免会与家长的观念相冲突。当青少年与父母产生不同意见时,父母不要急于改变或否定他们,而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感知到的情感温暖越多,会更利于其情绪社会化,进而使其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12]。所以,面对青少年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时,父母应注重鼓励和正确引导;面对青少年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时,父母更应该支持他们,使其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

2.用尊重和理解替代干涉。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如果父母过分干涉其思想,用绝对权威使青少年被动服从,压抑自我、压抑情绪,日积月累就有可能使青少年失去情绪自我觉察能力,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继而引发问题行为。有研究发现,与支持性的教养方式相比,在消极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低,更为羞怯,容易出现手机成瘾、学习倦怠等问题[13]。因此,父母应多采取支持性的教养方式。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母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面对问题的心态等都会影响孩子。父母选择积极面对、主动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幸福感和自我认识等因素。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补偿亲子依恋的不足,以减缓不安全型亲子依恋对其心理素质的负面影响。青春期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既相互交叉又各自侧重。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师生关系越好,学生的同伴关系也较好。因此,教师需要寻找与不同学生的相处方式,积极地构建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联结,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创设丰富的同伴交往、交流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时,特别是内化性的问题,相较于教师的理解,其更需要同伴的支持与帮助[14]。作为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他人交往,尊重同伴、求同存异,以实现更加和谐、良好的同伴关系。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学校、家长共同发力。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和家长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共同体,将学生培养为身心健康、能力突出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1):3-11.

[2]Armsden, G. C., Greenberg, M. T.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7(05):427-454.

[3]潘彦谷,张大均,李知洋.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个人中心分析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04):558-567.

[4]王旭,刘衍玲,林杰,等.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02):263-271.

[5]SHEK, Daniel TL.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 Chinese context[J].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99(01):27.

[6]MORELEN, Diana; SHAFFER, Anne; SUVEG, Cynthia. Maternal emotion regulation: Links to emotion parenting and child emo? tion regulation[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6(13):1891-1916.

[7]贾凤翔,石伟.自我扩张模型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01):137-148.

[8]JESSOR, Richard. Problem behavior theory,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adolescent problem drinking[J].British journal of ad? diction, 1987(04):331-342.

[9]BUHRMESTER, Duane.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 cence[J].Child development, 1990(04):1101-1111.

[10]吳丹丹.流动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GROTEVANT, Harold D.; COOPER, Catherine R.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J].Human development, 1986(02):82-100.

[12]蔡雪斌,桂守才,唐易齐,等.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影响: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的链式中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04):505-512.

[13]叶冬娇.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14]聂瑞虹,周楠,张宇驰,等.人际关系与高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自尊的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6):708-718.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教改实验委托重点课题“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176)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提升路径心理素质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