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后代谈《聊斋》:为何写很多狐的故事

2022-05-19 08:12
新传奇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八旗聊斋蒲松龄

“满族人,就是历代所说的胡人。以‘狐寓胡,以狐人相交,寓满汉通婚。我的祖上很赞赏民族团结的……”蒲松龄的第十四代孙女蒲力认为,蒲松龄之所以写很多狐的故事,有力举民族团结的意图。

《聊斋》为何经久不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和艺术高峰。从其产生以来,备受文人、学者赞誉。在国内,远至清朝文坛名人王士祯,近至现代的鲁迅,都给予《聊斋》高度评价。其面世距今虽已有三百多年,但仍然经久不衰。

改编自《聊斋》的戏曲、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最早将《聊斋》作品改编为戏曲的是蒲松龄自己,今存的14种聊斋俚曲有7种是由《珊瑚》《张诚》《仇大娘》《商三官》《张鸿渐》《江城》等篇改编的。《聊斋》不仅思想和故事性强,爱情作品还多富有诗意,适于戏曲歌唱抒情,故被各种地方戏大量改编。

电影传到中国不久,《聊斋》作品就被搬上银幕。第一部聊斋影片是由《珊瑚》改编的《孝妇羹》,在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至1947年,共计拍摄聊斋片9部,内含香港拍摄的《胭脂》与《马介甫》。上世纪后半期又拍了10部,内含香港拍摄的 《画皮》《倩女幽魂》系列和动画电影《小倩》等。

至上世纪末,《聊斋》已被译为20多种外文。东西方不仅多有从事《聊斋》翻译的汉学家,也有普实克(捷克)、乌斯金(俄罗斯)、前野直彬(日本)等一批大力从事《聊斋》研究的著名学者,写出不少颇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

蒲松龄笔下的狐精妖怪有情有义

民间口口相传的鬼怪故事,在蒲松龄的润色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成为一篇又一篇的不朽之作。《聊斋》中绝大部分都是爱情故事,而其中狐妖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不是只懂得利用美貌来魅惑人心、祸国殃民的妖怪,而是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女子。在《聊斋》世界中,狐妖怀着好奇心幻化成人形,开始一段如梦似幻的人狐之恋。虽然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但人妖殊途,或许当作一场梦便是最好的结局。

除了美艳动人的狐妖,那些善良温柔的女鬼也是《聊斋》中艳丽的一笔。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些女鬼在生前都是命运坎坷的年轻女子。或是患病身亡,比如聂小倩18岁染病身亡、连琐17岁因病丧命,又或是遇人不淑,像梅女被贪官诬陷不堪受辱选择自尽。

她们死去时都正值青春年华,生命还没来得及盛开就已经凋零了。但即使命运如此坎坷,她们依然憧憬着光明与美好,向往着真挚的感情,宁愿为此作出牺牲,这种高尚的人性是很多人所没有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蒲松龄的笔下,狐精妖怪有情有义,比某些披着人皮、为非作歹的人更加像人,這也是蒲松龄孤愤之下对于当时社会的愤慨。

蒲松龄有“力举民族团结”的意图?

那么,蒲松林为什么要写很多关于狐的故事呢?

一般的分析认为,从人的角度看,《聊斋》这部作品意识到了狐性遭人鄙弃,实际上是人们内心欲望的影射。而狐性中最值得赞美的是狐身上所蕴含的不骂于礼的真实,最后又重新归于礼。

另外,狐与人的形象也发生了对调,《聊斋》中人多成为负面形象,而狐则多成为正面形象。作者运用或对比或反讽的手法,借狐深刻地揭露人性贪婪与丑陋的一面。不同的美狐形象也不过是镜中的幻象,对狐性的审视实质也是人心的自省,狐即是人,人亦是狐。

不过,蒲松龄的第十四代孙女蒲力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她给出的答案是:满汉通婚。“满族人,就是历代所说的胡人。以‘狐寓胡,以狐人相交,寓满汉通婚。我的祖上很赞赏民族团结的……”蒲力对《聊斋》的这种见解,可谓别具一格。

翻阅有关资料,确有满汉通婚一说,但时间不对。那是光绪年间,慈禧下的懿旨。清入关之后,就不准满汉通婚。况且蒲松龄主要生活在康熙年间,满汉通婚是不可能的。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八旗之内可通婚。清建制有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既是旗内可通婚,那满汉通婚也就名正言顺了。

中华民族自古不可分。所谓“胡”,也是对北方各民族的统称。天下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那时的民族矛盾。大一统的传统文化筑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蒲松龄若确有力举民族团结的意图,那就不愧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先哲。

(《北京晚报》《北方文学》等)

猜你喜欢
八旗聊斋蒲松龄
聊斋书介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聊斋书介
梁晓声:我与《聊斋》
蒲松龄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
蒲松龄妙批
我们班的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