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设计——设计课程的思维培养

2022-05-21 07:39颜大威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关联思维设计

颜大威

(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

人的思维决定着人的行为。这种规律体现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节中,对于艺术范畴下的设计类专业也不例外。从性质上,设计类的专业课程分为两个类型,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技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计思维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能培养学生如何更好的去运用设计技能解决问题。我们一般教导学生把设计分为两种,“从无到有”的设计与“改良”的设计。这两种形式的背后其实所探讨的是同一个内容,就是培养一种由问题开始,到“价值产出”结束的新过程,设计的大部分价值体现都存在于这个新过程中。因此,在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每个阶段,强调设计思维的培养不论是塑造学生今后的职业素质,还是思维方式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设计思维与传统制造思维

人类所有有意义的工作,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中心针对问题,着重于问题本身的客观分析。处理问题的人通常以线性的思路来推进问题的解决:问题分析——罗列方案——评估筛选——最优结论。这种线性思维的方式长久以来一直是传统制造业乃至整个商业社会价值产生的基石。很多咨询机构也通过不断地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分析工具和模型,比如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法、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和工具以田园数据为背景,强调了人理性、逻辑的思维体系。

不过,人脑的理性逻辑并不是电脑程序。绝对理性的电脑程序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每一步决定都不需要进行迂回验证,因为程序要么报错,要么执行,不会出现第三种自己不知对错的局面。而人在推进问题的解决时是非常会出现“自己不知对错”局面的。这就使得人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由经验或实践来说服自己,只有被自己肯定后才会继续下一步。就像当人提出与一个理论是总会附带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一样,人的逻辑思维属于相对理性的范畴。

今天,随着各类信息越来越趋向复杂、多元化,大脑的人性处于逐渐被释放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比以往任一时刻都更加关注“人”,只有人才是问题产生和解决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这时,有别于传统制造思维的设计思维就应运而生了。设计思维所关注的不再是不变的、最优的选择,而是不断变化、允许迭代、更优选择的可能性。它的根源来源于人的渴望和需求,这一点与传统制造思维有很大不同。(表1)

图表1 传统制造思维与设计思维的区别

由表1能很直观地表明,两种思维在不同层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假设传统制造思维是数据驱动、结构性的思维,那么设计思维就是基于用户本质需求的实践性、本能性的思维。当然,在过去的工业时代,传统制造思维为中心的大型企业为当时的全球制造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产品的设计师的所作所为也被证实是有效的,但是时代也给出了完全坚持传统制造思维之后相应的 答案。曾经的蓝色巨人诺基亚,其统治移动终端界多年的塞班系统与别出心裁的硬件设计在“一夜”之间崩塌,同样倒下的还有柯达、摩托罗拉等等巨头。它们的产品和服务从那一刻起不再能顺应社会环境(人的环境)变化,也没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生产策略来挽救颓势。和这些巨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一些濒临倒闭的公司,在领导人思维方式的扭转,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到了很高的市值。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在1996年苹果陷入危机时重回公司,对所有产品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随后推出的系列产品都是将人的体验和需求拉至第一位的改革,这些产品所带来的理念变化乃至今天的决策者和设计师都备受其影响。

尽管设计思维与传统制造思维有很多的不同,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在我们的大脑中它们更像天平的两端。左面是我们的传统制造思维,也就是理性、逻辑的一面,右面是我们感性、审美的艺术思维,而设计思维就是中间维系平衡的指针。它的作用就是在逻辑与直觉中寻找平衡点。

二、以人为中心

在设计类课程中,我们经常会指导学生“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学生会在设计初期针对一些方向投入很多努力,同时默认已能满足目标的需求,但往往他们却从没停下思考过目标真正的需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熟练运用设计技能和具体外观、功能上,不断按自己的理解让产品越来越强,等得到了结果后猛回头才发现自己离真实的目标越来越远。

通过一个人之常情的故事就能说明对待设计,我们到底要关注什么。一位父亲由于工作原因,每月在家待不了几天。他一直因为无法陪伴自己的儿子而内疚,因此他每月回家就会给儿子买最新的玩具,随后又是近一个月的在外奔波。然而儿子并没有因家里的玩具逐渐增多而感到快乐,相反却越来越容易在父亲再次出差前痛哭挽留。这个故事发人省醒,父亲起初通过送儿子玩具来弥补无法陪伴的内疚,就像设计曾经是服务于消费那样。但是儿子的需求却不是得到玩具本身,那么如果父亲陪儿子一起玩玩具,那么玩具也就只是解决这个父子问题上的一个道具了,同理设计,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把“设计”本身也看作如同玩具一样的工具,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它,那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把关注点放到真实目标的需求和期待上,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足以改变当下的创新,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设计思维的核心。这种理念意味着一切从人的需求开始,不是思考设计什么,而是为谁设计,这种指向性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往往学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接到一个设计题目,想象一下用户的需求或匆匆上网查找一下同类商品后就马上进入了造型建模阶段。老师所要求的用户调研经常被写成“八股文”式的文字,无实际价值。这样的设计过程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剖析,最终出来的解决方案是为学生自己的设计,完全没有真正服务到用户。

以人为中心,意味着尊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更好地为个性化需求服务。在用户调研时不再是按传统的性别、年龄之类指标划分目标群体,而是藉由相似问题而归类。如果一个群体都出现相似的需求,那么这群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就能归为一类。通过对用户所在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剖析,能更深刻地认识他们真实的处境,找到他们的需求。

以人为中心,意味着整个过程中人比事物甚至问题更重要,需要是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在设计过程中,清楚了解谁是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是哪一部分人的需求,影响过程的人是谁,最终受益者是谁,一直携带着这些去思考才能保证解决方案始终贴近人的需求,不容易走偏。在设计思维中我们都会倡导“设计原型”,它的意义在于设计者能更好地接受来自用户的反馈,便于不断迭代,直至无限贴合用户的期望。

三、设计思维的多种分支

在指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时,我们常从一些具体的手法进行切入,比如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关联思维等。

(一)图像思维

图像思维,就是用地图和图解等方式起来让学生表达其想法、概念、流程和关联等。目前,“可视化”一词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就是因为人对于图像的想象和发散能力会高于文字、数字。图像拥有的第一个优点就是直观,避免了大段文字所带来的烦躁感。同时,使抽象的概念或者数量具象化,变得更容易理解;第二个优点是有趣,图像不像文字给人以“堆砌”和“攀爬”的感觉,画图则是填充的过程,有助于刺激大脑、启迪创造力;第三个优点是促进共识,同一个图像可以被来自任何地域或文化的人基本理解成相似的含义,即使他们的成长背景、阅历都不相同。

当然,图像思维并不单指画图,而是通过涂鸦、速写、图形、图表、照片甚至动画等资料,遵循着思路联结起来的一组视觉化产物,借助它在设计阶段的初期可以很好地引导思维。

(二)情景思维

场景思维是一种以“场景中的人”为思考对象、以交互关系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具体表现。目前充斥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其中联结各种数据从而使某物与某人原本很难产生关联的,在出在某个特地场景中后产生了关联,它的架构原理就是产生于情景思维。

情景思维在实践中一般有三个技巧,第一是观察,基于情景的观察。尊重事实是最重要的,避免加入设计者的主观判断和理解。在开始观察前,首先需要记录下时间、地点以及背景。然后从物理空间开始观察,由浅入深,比如室内的装饰什么风格,灯光和温度如何,有几个人,都是什么打扮,手里拿着什么,表情和动作有什么变化等等。这里的关键在于,观察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有事实推断的主观判断。

第二个技巧是讲故事,目的是为了使情景引发共鸣。讲故事本身是一种领导力,通过讲故事,比如产品设计师能更好地带入情感和 角色体验,既可以理清思路,产生共情,又便于他人理解,触发想象。讲故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人、场景和活动。人物角色的设计可以虚实结合,人物可以是虚构的,但“他”的产生过程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从而提炼出来的人物典型特征。其次,场景是描述人物在其中活动的分镜头,比如有一天,A在一个怎样的场景中,想要什么,然而没想到碰到了什么阻碍,A只能做出了什么选择,做着做着他发现什么事物可以解决他的问题,最后A完成了他想要的结果。在讲故事里有几个节点:人物、目标、场景、行为、互动关系、体验、结果。

第三个技巧是造景,它相当于设计一个场景。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解需求——创意设想——执行这三个步骤哦。首先是明确目的,这个场景为谁服务?这些人有什么需求?其次在思考中形成整个体验过程的画面,最后就是动手制作。

(三)关联思维

关联思维是将看似没关系的一组实物、问题或想法联结起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人看到实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启发新视角和创造力。如果说图像思维针对注意力,情景思维针对感知力,那么关联思维就是针对想象力。

通常运用最多的是关联概念。方法是先分析每一个概念的深层含义或隐喻,然后将这些概念两辆分组,观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是否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力,比如“潮湿”和“时间”组合能联想到防水手表等。最后从各种看似很古怪的组合中找出几个有意义的组合,进一步思考组合起来的事物还能否修剪和演绎。

第二种常用的关联发生在事件之间,一些事件之间的“蝴蝶效应”。这种关联有助于把握新几号回、增强忧患意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设计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事物多一些敏感度,抛开事不关己的态度,为自己多积淀一些将来有用的东西。

第三种关联是领域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科交叉”。一方面。跨专业学习与合作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行业内的竞争了,看似跟自己完全没有竞争关系的行业,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颠覆本行业。提高领域之间的关联思维能力,一是要保持 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多学习,勤思考;二是要多跟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接触或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新鲜的视角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训练关联思维,最关键的还是要多走、多看、多思考、多问:“这跟__有没有关系?”甚至偶尔做做白日梦,让思绪飘散一会儿,奇思妙想一下,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设计思维的展望

在运用设计思维驱动价值创造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政府职能转变到教育改革,再到企业创新,每 迈出一步都意味着改变,在设计思维的传播和实践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心态的转变。如果把设计思维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项事业来推动的话,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我国商业及人才发展现状做好教育的衔接和课程的转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内外融合,真正促动新一轮创新的发生。往小了说, 设计思维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大了说,全民的设计思维实践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尽管路漫漫,但只要全民接力,从播下一个个设计思维的种子做起,相信设计思维很快会在国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切都始于一个信念——我们有力量,赢在加速度!

猜你喜欢
关联思维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BUBA台灯设计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奇趣搭配
有种设计叫而专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