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师眼中儿童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

2022-05-22 19:43时松于秀霞宫亚昕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

时松 于秀霞 宫亚昕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需要共同关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一年级教师的视角,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以北京市延庆区7所小学的62位小学一年级教师为研究对象,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系统梳理小学一年级教师眼中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包括学习品质、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读写与交流、社会、科学、艺术、特殊儿童7个维度,下属专注力、控制力、动作发展、识字、拼音、合作、冲突解决、数的运用等31项关键指标。该研究对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年级教师;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1-0028-05

【作者简介】时松(1986-),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于秀霞(1968-),女,北京人,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宫亚昕(1997-),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学前阶段儿童为顺利适应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与学习做好准备[1]。“幼小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早在1952年教育部张逸园处长解读《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禁止幼儿园识字教育时,就遭到了陈鹤琴专门撰文反驳,他主张学前阶段儿童可以适当识字,有关“幼小衔接”相关议题讨论未尝休止[2]。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此文件特别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小衔接”虽然已有较多研究,但是鲜有研究者从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视角去全面总结“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身上存在的学习与生活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访谈一年级教师,利用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系统梳理“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身上存在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进而为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新的路径和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研究者作为话题主持人,围绕“您认为一年级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访谈小学一年级各科教师。研究者总共走访了北京市延庆区7所小学。第一批调研对象为城区小学2所、乡镇小学3所。第二批调研对象为城区与乡镇小学各1所。研究者邀请受访者时尽量覆盖小学一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本次共访谈62位教师,每位受访者从01开始编号: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51人;班主任教师19人,其他任课教师43人;教龄1~5年的教师有10人,教龄6~10年的教师有7人,教龄11~15年的教师有11人,教龄16年及以上的教师有34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有2人,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有59人,学历为大专的教师有1人;语数教师20人,英语教师7人,品德与生活教师4人,体育教师12人,科学教师4人,音乐教师5人,美术教师4人,书法教师1人,信息技术教师1人,专题教育教师1人,教学负责人(曾带过一年级)3人。

每次资料分析至少有3位研究者同时参与,确保编码的一致性。资料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借鉴了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第一步,第一批5所学校访谈完后,提取出“幼小衔接”过程中小学一年级儿童学习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标。第二步,进行资料饱和验证,对延庆城区某小学进行资料饱和验证。资料饱和验证失败,出现了个别新的指标,进而补充完善。第三步,再次进行资料饱和验证,访谈第7所小学进行资料饱和验证,没有再出现新的指标。资料收集以及饱和验证结束,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三、研究结果

(一)学习品质

1. 专注力

专注力问题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受访者15:“孩子听课的时间特别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上40分钟的时间,他注意力可能就集中20分钟,甚至有些孩子更短,他就自己玩去了或者就在那愣着。”注意力时间短,尤其是到了课堂的中后段时间,教师普遍反映要不停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受访者54:“一直都得要强调你要看老师,而且必须是命令性质的,比如說小眼睛看老师,如果不提示他就会走神。”还有部分教师表示要走到学生身边提醒才有效果。

2. 自控力

自控力问题为:自控力差,坐不住,随意活动(需要一个月的适应期),喜欢离座。受访者06:“在一节课之内,没有特殊情况下,老师没有给孩子指令就不能随意活动。”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常见的现象有课堂上爱说话、频繁做小动作、坐姿扭动等。“坐不住”现象最为普遍,受访者19:“我有28年的教龄了,我觉得一年级孩子刚入学时,最大问题是课堂习惯,这个特别难调。孩子首先表现就是坐不住,然后再一个就是随便说话。”

3. 主动性

主动性问题为:学习主动性弱,做事依赖物质奖励。受访者49:“比如,看谁能坐好,老师要奖励一个什么,这样立马管事。现在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功利心,我觉得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是一个好现象。他是为了你的东西,不是我觉得上课就应该坐好,而是你给我东西我才坐好。”

4. 学习速度

学习速度问题为:学习接受能力差,学习速度慢。受访者05:“比如,一个左右转,在这教半学期了还有不会的。”受访者51:“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是真正学习起来学习的速度很慢。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里,他一直还想着一会我上哪玩一玩,我妈给我买什么好东西。”

5. 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问题为: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受访者02:“比如,你教他高瓶子与矮瓶子,下次换到杯子,孩子就不知道高杯子与矮杯子了。孩子想起来是谁就是谁,你说错了,他再想另外一个,然后再问你是不是另外一个。他会把以前学过的词往里套,不对就再换一个。”

(二)身体发展与健康

1. 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问题为:跳绳、摆臂、肺活量、直线跑需要加强;不会走直线;不会跨立动作;下肢能力弱;身体协调能力差。体育教师普遍反映入小学一年级后在体能测试中很多学生一些指标不合格。受访者26:“跳绳从幼儿园就应该开始练,你要到一年级才开始做,9月份开学10月份就要考试,就这一个月,根本就练不出来。”协调性差也体现在音乐活动上,比如,受访者04所言:“一个简单的4/4拍子动作教了一节课。”

2. 自我照顾

自我照顾问题为:喝水的主动性差;存在个别学生上课尿裤子现象;上课期间上厕所且存在跟风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自己穿衣服;不知道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会剥皮;酸奶吸管扎不进去;不会系鞋带;不会用勺,吃饭速度慢。受访者49:“学生他之前不上厕所,打铃他开始上厕所了,我说你不知道打铃该上课了啊。孩子下课光顾着玩了。”受访者41:“香蕉不会剥,鸡蛋更不会,酸奶的吸管咔咔咔10分钟插不进去。”

3.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问题为:对自己的物品归纳整理能力弱且速度慢(对课桌面、书包的整理);对自己所属物品缺乏自我概念,比如,经常丢笔;卫生习惯差,如乱扔纸屑、上完厕所不洗手等。受访者27:“比如说书包里面的东西,他就是乱七八糟,反正都往里边塞,下了课之后你让他找语文书,他可能找不到,找数学书找不到。”受访者01:“一年级老师桌子上经常有个笔筒,用不了多久就满了,因为孩子的笔老丢。你说这谁丢的,他也不知道是自己丢的。”

4. 健康的体态

健康的体态问题为:坐姿不端正。受访者46:“幼儿园应该适当训练下孩子的坐姿,可以不一定非要像小学这样严格。有的孩子上课坐不好,突然噗通一声摔倒了。大多孩子坐的时候,手还好点,脚是最明显的,脚都不知道要放平。”

(三)语言读写与交流

1. 识字

识字问题为:小学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对生活中的汉字缺乏敏感性。受访者01:“幼儿园得提前教孩子认字,因为一年级一节课要学10个字左右,很多孩子根本就记不住那么多。”受访者06:“既要学拼音,还要认识200多个字,还要会写100多个字,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压力挺大的。”受访者23:“识字、写字这块,孩子确实挺吃力,压力挺大的。”

2. 拼音

拼音问题为:拼音学习吃力。学生需要在一个月内学完,很多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尤其是拼音的组合以及给汉字注音。零基础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受挫厌学以及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及学习不踏实等现象。受访者01:“乡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有家长教或者上课外幼小衔接班,能够提前学习拼音。没有基础的话,孩子很难跟得上教学进度,因为课时安排得太少,一个月内要把拼音教完。很多孩子到了二年级还稀里糊涂的。”

3. 理解

理解问题为: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指令或其他言语,理解能力弱,反应迟钝;对古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弱。受访者32:“孩子现在都比较有个性,你说你的他写他的,而且他只写他会的那些,不会的也不听,就是玩自己的。”受访者58:“我觉得应该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背背古诗,不需要讲得很深。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拓展这方面知识,学生就不太理解,或者就根本没有接触过。”

4. 书写

书写问题为:握笔方式不对;写的能力欠缺,运笔困难;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握笔方式不对,而且很难纠正。受访者61:“幼儿园很少涉及写字,但是经常画画。我不知道幼儿园老师强不强调握笔姿势,现在有的孩子握笔姿势特别得不规范。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画画就形成这种错误的握笔姿势,到了小学想扳回来很难,因为他已经形成习惯了。”受访者15:“有的孩子上课好长时间,到现在为止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写一个姓。”

5. 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问题为:表达思维不连贯,不会说完整的话;词汇量少,表达能力弱;胆小,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发言声音不够洪亮。倾听与表达问题,乡村小学教师反映的较多,城市教师较少提到此问题。乡村教师——受访者42:“上一年级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连贯的表达,但是他还老是蹦字、蹦词。”

6. 閱读

阅读问题为:提取信息能力弱。比如审题、读题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数学题的答题要求;齐读能力差,如读不整齐等。受访者01:“很多学生其实都挺聪明的,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读不懂题。如果老师能给他们读题,这题他们就会做。如果老师不给读题他们就不会做。”齐读问题主要体现在英语与语文课堂上。

(四)社会

1. 规则

规则问题为:学生懂规则、守规则能力差。具体的表现有:对铃声没有意识,不知道上课该安静坐好;发言前经常不举手;集体出行走路时不能做到有序、安静、整齐,存在蹦、跑、跳以及手插兜等现象。受访者11:“一个课堂纪律,你得管一年,到二年级的时候能稍微好一点。”受访者49:“感觉现在一年级的孩子不像是一年级的,就像在学校待了五六年的感觉。老师说打铃了他也不会听,他能听见铃,但是他也不会坐到座位上去。反正就是铃声对他来说没有概念,对纪律没有概念。”

2. 合作

合作问题为:合作意识能力弱,分组讨论容易跑题。现在小学很多课程经常采用合作的教学形式,但是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合作能力弱。受访者14:“现在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有的孩子没有合作意识,不懂得合作,还有一些是独生子女,不懂得与人合作。老师需要教他怎么跟别人合作。”

3. 冲突解决

冲突解决问题为:学生冲突解决能力差,同伴交往能力弱,告状行为多。受访者58:“有一天我们班两个孩子你推我打,其实是两个孩子闹着玩的。但是回去之后,学生跟家长说今天有人打他了。家长一听立刻就和我说,你们班谁谁总是打我儿子。我一问,其实就是闹着玩的。我觉得幼儿园这块要加强一下,孩子矛盾冲突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4. 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问题为:不懂得尊重教师,缺乏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受访者50:“就文明礼貌说,学生就不懂得这方面的东西,所以说我就觉得在幼儿园里面应该训练哪些是文明、哪些是礼貌。”受访者56:“今年新入学一年级的孩子普遍脾气大,他不认为你是老师、应该尊重你。”

5.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问题为:幼儿没有及时转变成小学生的角色,缺乏相应心理准备。受访者19:“小学开始步入正式学业了,老师没有那么多精力总是去关注安抚学生的情绪,更多只是关注学习,所以很多孩子有心理落差。小学老师很少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去无微不至关注孩子。”

6. 抗挫力

抗挫力问题为:不够坚强,而且抗挫能力弱。受访者39:“因为现在孩子都比较娇气,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受伤。我觉得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咱们现在的孩子特别缺乏。要让他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他。”

(五)科学

1. 空间意识

空间意识问题为:左右不分;站队困难,记不清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好地分清书的正面、背面。左右不分与站队困难,主要是体育教师反映的问题。受访者56:“体育课都要编队,2队变4队,今天教完了,可能一个班40个孩子,30个孩子记住了,然后还有10个孩子不会。等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可能就10个孩子记住了,30个孩子变成不会的了。”

2.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问题为:数学知识感性经验不足;部分学生数的分解与组合能力弱,如一二年级学生算数过于依赖手指头;学生口算能力差。受访者59:“比如,认识1至10数字的时候,这边有5个圆点,他不能把数字5跟圆点联系到一块。他们虽然认识这个5,但是对5这个数字的实际意义理解不了。”受访者61:“我们教口算特别困难,到现在还在掰手指头,当然不是多数的,有一部分孩子还在掰手指头。”

3. 数的运用

数的运用问题为:学生翻书翻页不准,男孩的表现比女孩更差。受访者29:“翻第几页书都找不着页,15,他会念这是15,但是他就找不着这页,好像不能学以致用。”

4. 时间

时间问题为:时间概念弱,做事拖沓;不知道什么是上课下课;不认识钟表。受访者29:“最简单的一件事,什么时候去上课,什么时候下课,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上课应该干什么了。不认钟表,全靠老师说。很多学生现在就靠铃声来辨别,他们不认识整点半点。”受访者39:“有的孩子特别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事情想干多长时间就干多长时间。”

5. 工具和技术

工具和技术问题为:学生使用工具能力弱,如剪刀、科学实验所用的量杯等。受访者54:“比如说,像工具的使用,我觉得很慢。我觉得幼儿园应该也是会使用一些工具的啊。但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我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去强调这个工具怎么使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六)艺术

1. 大与小的表现

大与小的表现问题为:在绘画活动中学生对大与小的表现不准确。受访者07:“我觉得一年级小孩在画画这方面,他感知大和小这个能力比较差。比如,说要画大一点,他都画很小。”

2. 涂色

涂色问题为:美术活动中学生涂色不均匀。受访者21:“现在很多孩子还不会涂色,尤其美术课的时候。我觉得大班孩子应该都挺大的了啊,幼儿园应该教他涂色,涂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涂均匀。”

3. 想象力

想象力问题为:学生思维固化,想象力不丰富。受访者32:“现在好多孩子在外边上课外班,他们不敢想。我觉得小孩绘画时应该有幼稚的、稚拙的那种状态,很多孩子都没有。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不敢想、不敢动。”

4. 歌唱

歌唱问题为:很大声音唱歌,不会轻声唱;音乐审美能力不足。受访者35:“一定不要让孩子张嘴就大声唱,在没有音准的情况下不要张嘴就唱。幼儿园要引导孩子轻声唱,丰富孩子的肢体语言。有的教师上音乐课让孩子大聲唱,觉得这样很好。可是这样以后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就会降低。让孩子多听,多表演。唱可以,但一定是孩子听了几遍熟悉了以后再轻声唱。”

(七)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问题为:需要关注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智障等特殊儿童,尽早进行干预。很多受访者表示班级里的特殊儿童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占用了教师很大的精力,不少受访者提议针对特殊儿童要从幼儿园阶段提前干预。受访者08:“建议在幼儿园里边筛查出一部分特殊儿童的状况,然后专门针对性培养。因为特殊儿童越早干预效果越好。虽然这是小比例的孩子,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学校的老师最头疼的就是这块。”

四、反思

一是,“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全面撒网”兼顾“突出难点”。“全面撒网”是因为基于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视角,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诸多“幼小衔接”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31项关键指标都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难点”是因为“幼小衔接”问题反映最为突出的是“学习品质”下属的“专注力”“自控力”和“语言读写与交流”下属的“识字”“拼音”。已有研究指出学习品质对儿童当下以及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早在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幼儿的学习品质,学术界也倡导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自主性、探究性等学习品质[4]。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学习品质对后续学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也提醒幼教领域要更加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识字”与“拼音”问题长期以来是幼儿园教育领域谨小慎微的“雷区”,但是从当前“幼小衔接”的角度,其又是无法回避的难啃的“硬骨头”。幼儿园应坚持《幼儿园工作规程》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国家政策文件科学开展保教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是,“幼小衔接”需要特别关注乡村地区。相对而言,乡村小学教师反映的“幼小衔接”问题更为严峻。例如,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弱、拼音和识字学习困难、人际交往能力差、不会合作等现象,在城区小学可能只是部分或个别现象,但是在乡村小学可能就是普遍现象或部分现象。即乡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身上的学习与生活问题更多、更普遍,一年级教师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乡村小学生的学习会出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恶性循环。较为务实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加大乡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力度,同时针对乡村弱势家庭的儿童提早进行补偿性教育,尤其是重点关注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 王喜海.幼儿识字教育:有关争议的回顾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49-54.

[2] 张烁.提前学拼音在哪儿踩“刹车”[N].人民日报,2020-01-05(005).

[3] 索长清.幼儿学习品质之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35-44.

[4] 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3-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幼儿园教师留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EHA1904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时松,545000095@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
一年级学生有序思维启蒙方略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防治结合 消灭错别字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