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生活的补丁

2022-05-22 08:43张映勤
广西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针线活针线家庭主妇

张映勤

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问他:“你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孩子郑重其事地答道:“知道,补丁就是游戏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出一些程序来弥补原来软件的缺陷。”

孩子熟悉电脑游戏,回答得对不对不好说,但是与我要问的问题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我想问的其实是衣服上的补丁。当年上了初中的孩子别说在生活中没穿过补丁衣服,恐怕连见也没见过。那么,补丁衣服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没有了吗?当然有,但是只有在电影电视舞台上才偶尔出现,而且还得限于历史题材,当代现实题材的影视舞台作品已经很少再见到补丁衣服了。

实话实说,我基本上也没穿过补丁衣服,但小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接袖衣、接腿裤却没少穿。身体长高了,衣袖裤腿短了,而衣服还不破不旧,母亲就将腿裤袖口接出一块让我将就着穿。改革开放之前,孩子多、条件差的家庭,穿衣服大多是接力式的,弟弟拣哥哥的,妹妹接姐姐的旧衣服穿在当年是常有的事,勤俭节约嘛!

那时候,家庭条件差的孩子穿补丁衣服的遍地都是,并不稀奇。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备有一个针线笸箩,里面放着针头线脑小碎布,哪个孩子的衣服袜子破了,做母亲的会找出一块颜色相近的碎布头补上,孩子不嫌不怨,照穿不误。“笑破不笑补”,人们笑话那些穿破衣服不缝不补的人,穿补丁衣服却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大家同样都过着苦日子,谁笑话谁呀!

从遮体保暖的角度考虑,带补丁的衣服与完好的衣服没有多少差别,就是审美效果差点,可当年不少家庭生活困难,哪有闲钱总给孩子添置新衣服。俗话说:“人配衣裳马配鞍。”有钱谁不愿意穿件漂亮体面的衣服,打补丁不都是因为贫穷闹的嘛!

缝补丁是当时家庭主妇的一项基本功,从颜色搭配到针脚细密都能看出一个家庭主妇的手艺。孩子的穿戴是母亲的脸面,做母亲的是手巧勤快,还是懒惰笨拙,一看孩子身上的补丁就能明白个大概。

而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白领们有几个会缝补衣服的,不说是百里挑一,至少也是百里挑二。远的不说,我的老婆至今也没混成什么白领,却已经多少年不动针线了。经过四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衣服多得穿不过来,别说是补丁衣服,就连捐助贫困灾区,旧一点的衣服都没有人要了。前些年,单位每年一次号召职工冬季捐献衣服,条件是衣服要全新的,还得带发票。如今,想要一件带点补丁的衣服比要一件新衣服还难、还贵,为什么?那得专门加工,得特意制作!

有一回家里一位晚辈从外地回来看我,穿着一件样式新颖、质地高档的毛衣,袖子肘部却补了两块皮制的补丁。“好好的毛衣怎么打上了补丁?”我好奇地问他,这位晚辈嘿嘿一笑,“伯伯,这您就不懂了,这不是补丁,是一种装饰,就为了与众不同!”可见我是老了、落伍了,好多东西跟不上潮流。

当然,更有甚者,现在时装店里还有专门卖破衣服的,俗称“乞丐服”,将好好的新衣服做旧,捯出毛边、磨出破洞,“愤青”们穿着它招摇过市,特立独行,体现了一种着装上的返祖现象。不过,这种破衣烂衫奇形怪状的“乞丐服”是人家特意买的,就是为了“扮酷”,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你要人家打块补丁人家还不干呢!

改革开放之前的贫困生活,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缝缝补补,补衣服、补袜子,针线活是每一个家庭妇女必须掌握的手艺,自然,放那些针头线脑的就是笸箩,一种敞口无盖,柳条或篾条等编就的扁圆或方形的盛物器具。

针线笸箩,顾名思义,当然是盛放针线的笸箩。这东西,多少年不见了,基本上成了被生活淘汰的旧物,尤其是年轻人的家里,我敢打一分钱的赌,百分之百找不到针线笸箩。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到衣服被褥,小到鞋袜帽子,哪一件不是在商店里买现成的,破衣服破袜子早就不穿了,缝缝补补的活计基本没有了,家里也许还备着针线剪刀,但物件极少,使用率也低,至多用个小盒子放在抽屉里,不可能再用笸箩盛了。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过去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家庭作坊式的生活用品逐步退出了生活舞台。

可是过去不行,过去谁家离得了针线笸箩?谁家少得了缝缝补补的针线活?

早年间,一般人家的闺女出嫁,别管是痴傻呆嗫,还是聪明伶俐,别管她横不拿针,竖不拈线,会不会针线活,娘家陪送的嫁妆里面必定少不了针线笸箩。大姑娘、小媳妇成了家庭主妇,缝这补那,针线笸箩就是她们的百宝箱,里面放着针线、布头、剪子、锥子、尺子、顶针、纽扣、袜板鞋楦儿、鞋底子、袜样子、画粉片、松紧带、针线包,等等,包罗万象,一应俱全。这么说吧,只要是和妇女针线活有关的东西都收罗到笸箩里。您想想,这么多零七八碎的针头线脑小物件,没有个笸箩盛着行吗?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困难,家里孩子大人的许多衣物都要自己缝制。缝衣服,打补丁,纳鞋底,扦被褥……大大小小的针线活不计其数,针线笸箩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物件。人口多的家庭,家庭主妇隔三差五地都守着个笸箩干点针线活。

在我的印象里,街坊邻居、婶子大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针线笸箩,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主妇,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母亲的家里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个针线笸箩,脸盆大小,正方形,平时放在衣柜里很少被派上用场,但真遇上个用针用线缝缝补补的时候,准能在笸箩里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我见过最别致的针线笸箩不是柳条的,是用纸夹板糊的,相当的精致美观。

小时候,我们家楼上住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开着一家布匹店,女的在家操持家务,我们叫她二大娘。二大娘没有孩子,吃穿不愁,闲着没事,就爱做些针线活,平时除了编织就是刺绣,手里从不闲着。她们家大大小小的笸箩、罐子十几个,都是用硬纸板糊的,外面糊着美观漂亮带有各种图案的彩色纸,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女人用的针线笸箩和男人用的工具箱,曾经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容器。钉钉子、紧螺丝、劈劈柴、砸东西、修车补胎、收拾家具,男人的工具箱里放满了榔头、改锥、钳子、扳手、钉子、螺丝等小物件,工具箱其实就是他们不叫笸箩的笸箩。

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时代进步了,男女都一样。现在的女人们大多告别了针线笸箩,而男人们在家里还始终保留着工具箱,女人们基本上不干针线活了,可我们还得照样拿着钳子改锥修这弄那。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妇女不再被针线活儿所拖累,针线笸箩也基本上消失殆尽,难觅踪影了,但愿它所承载的那份勤俭持家的文明,不要随之一起丢掉。

补衣服不用说了,但当年补袜子却有专门的工具——袜板儿,这物件现在很难再见到了,过去却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东西。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现在成了稀罕之物,跑到了旧物市场的地摊上。

袜板儿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用来补袜子的。下面是按照鞋的形状制好的木板,上面钉好木头的前脚和脚后跟,中间用一根小木条连接,形成丁字形。

袜子破了还要再补好接着穿,现在的城市年轻人听着都觉得新鲜。在他们眼里,袜子破了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往垃圾桶里一扔,再拿一双新的穿上。他们哪过过穷日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泡在蜜罐里,早不知艰苦节约为何物了。可是六十岁上下的中年人,有相当一部分人都穿过补丁袜子,就连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人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困难时期还穿着补丁袜子,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

在全民学雷锋的年代,人们都记得雷锋那双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千层底袜子,自己省吃俭用,却给灾区邮寄了不少善款,雷锋精神之一就是他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进城的三排长陈喜受“十里洋场”的香风熏染,嫌弃农村来的妻子,通过把补丁袜子从窗户扔出去的细节,表现了他思想发生的蜕化变质,不珍惜补丁袜子就是忘本,就是丧失了艰苦朴素的作风。老百姓没这么高觉悟,没这么多说道,补衣服补袜子纯粹是生活所迫,为了节省。

当年,人们穿补丁袜子也不完全是买不起新的,勤俭节约养成了习惯,修修补补能利用的东西绝对让它派上用场。

因为袜子的形状特殊,补袜子时用脚状的袜板儿衬上,补出的袜子才看着好看,穿着舒服,所以家庭主妇们大都准备一只袜板儿备用。

我小的时候,脚下的袜子意志薄弱,常常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前脚趾后脚跟偶尔露出峥嵘。袜子破了,母亲便找出袜板儿,将袜子套上,勒紧袜口,剪一块小碎布补上。用板袜儿补好的袜子,平整结实不硌脚,藏在鞋里,面貌依旧。

现在别说袜子破洞了补上,就是开了线缝上的都少。袜板儿是干什么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人知道。

到我结婚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小时候养成的节俭朴素积习难改,袜子开线了、破洞了我还舍不得扔掉,想让老婆给缝缝补补接着穿。人家根本不理会,顺手扔过来一双新袜子,还振振有词道:“你看现在还有谁穿补丁袜子,别寒碜人了。袜子破了就扔,买新的!”后来想想,老婆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双袜子值不了几个钱,如果大家还像过去那样都穿补丁袜子,那织袜厂就该关门了。为了国家GDP的增长,为了维持织袜企业的生存,咱多少也得做点贡献。从此,我再也不穿补丁袜子了。

当然,袜子不用补了,袜板儿何用之有?它早就被人们不知扔到何处了。

当年,人们的工资收入低、经济条件差,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极少买件新衣服穿,这才因陋就简、缝缝补补,通过勤劳的双手将生活补缀完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商品极大丰富,服装的质量提高了,而且花色、品种、样式层出不穷,不少人衣服多得穿不过来,等不到穿旧,稍一过时就扔到一边了,补丁衣服以及相应的工具自然就在生活中绝迹了,这本身就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变化。

猜你喜欢
针线活针线家庭主妇
中秋之后
爱过所有的庄稼
新年小福袋
伤口抹盐时轻些吧
第一批80后主妇已成魔
小约卡学干针线活
可爱的袜子兔子
何政军回归“针线活”:和爱妻24载相濡以沫
来做思维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