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2-05-23 11:56陆永兵
教育界·A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

【摘要】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稳住心态、抵御诱惑,慢慢地将知识内化。慢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的“教”更加细致、透彻,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知识,建构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思维品质。文章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应用慢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慢教育;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陆永兵(1973—),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但数学教师大多采用应试教育,以“多”“快”为主导方式,只要讲授的速度稍微慢一些,便会内疚很久,生怕教给学生的内容太少,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殊不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囫囵吞枣,往往会“消化不良”,尤其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抽象而复杂的,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不懂的知识更多,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种情况,慢教育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建构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慢”于知识衔接处,促进数学知识领悟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任何数学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数学知识体系当中,所有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让学生以自身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顺向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因此,在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处,教师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认真、仔细,采用慢教育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精细化处理,让学生通过对相似知识进行对比,展开多角度思考,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旧知,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真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很多教师认为让学生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入手,学生更容易理解,于是在导入环节直接引入这些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自主对三角形公式进行推导。乍一看,这个教学过程毫无破绽,而实际上,从四边形面积公式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是学生认知上的质的飞跃过程,简单的讲授并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内容。因此,对于这个知识衔接点,教师一定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图形的转化过程,了解转化的内涵,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更好地进行思考,熟练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认知水平。

数学知识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后续的知识点往往是前面知识点的发展和延伸。在此案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在知识衔接处放慢脚步,让学生充分思考,深化了学生对学过的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慢”于知识形成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很难理解并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形成部分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慢,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知,然后利用感性经验不断对概念进行填充,使概念在大脑中更加清晰明了,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结合现实生活素材,发现知识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学生大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就会逐渐具体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清晰。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慢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展开探究。教师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向学生描述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概念“几分之几”中的“几”到底是什么。其次,教师将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化处理,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事物,将“1”平均分为多份,取其中一份或多份,用分数将其表示出来,并让学生对分数的定义进行抽象概括,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分数的抽象概念。最后,教师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延伸,对单位“1”进行延伸,单位“1”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个图形、一个群体或是计量单位,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平均分配时,被分配的对象就是单位“1”。

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弱。在上述对分数概念的知识进行逐层教学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慢慢形成对概念的认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接近知识的本质。

三、“慢”于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消化吸收

隨着慢教育在教学中被推广应用,许多教师对其表示认可,但有些教师对慢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既然是“慢”,就要慢得彻底,只有自始至终都保持“慢”速度,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发展。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学索然无味,且不知道需要着重掌握哪部分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采取慢教育,要区分教学的轻重缓急,多花时间和精力于教学重难点处,这样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简单应用”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对分数的意义进行理解,并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了解分数的变化过程,明确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整个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并对练习结果进行分析、整合,认识分数的应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如从份数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可放慢脚步,通过动态展示课件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理解,如动态展示将8个苹果均分为4份的过程,同时向学生提问:“1份苹果是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进行知识汇总。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分数的概念的深刻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直保持匀速教学,而是在重难点处放慢教学步伐,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交流、探讨,使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学习重难点,必定会影响学生内化新知,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学而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慢”于学生易错处,深化数学知识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使其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出现错误并逐步纠正错误的过程。”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不可能毫无意外发生,总会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易错知识点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引起关注,否则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错误,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易错点的重视,放慢教学步伐,深度剖析易错知识的本质内涵,依据知识规律和学生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摆正学习心态,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丽今年6岁了,小丽的妈妈30岁,           。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探讨,给出了不同的问题:(1)妈妈比小丽大多少岁;(2)小丽比妈妈小多少岁;(3)小丽和妈妈相差多少岁;(4)妈妈的年龄是小丽的年龄的多少倍;(5)再过多少年,小丽和妈妈同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第五这种说法能够成立吗?应该如何修改?”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最后确定第五种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是小丽和妈妈的年龄会同时增长。依据题目内容,学生给出了不同的修改方案,第一种:多少年前,妈妈的年龄与小丽现在的年龄相同?第二种:多少年后,小丽的年龄与妈妈现在的年龄相同?就这样,教师让学生“慢慢”领悟了题目内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错误是其认知能力的真实反映,出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教师应该具有宽容之心,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也不能轻描淡写地处理,置之不理,进行“冷处理”。因为学生未能找出错因,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出现相同的错误,时间久了,必定会挫伤勇气和自信心。在案例当中,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教师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慢教育让学生自己领悟知识,使错误浮出水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让学生抛开错误知识的表层看本质,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了精彩的数学课堂。

五、“慢”于教学评价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将这一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部分教师为了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仓促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一定要放缓节奏,多一些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新的想法,使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真正地理解思维问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cm,宽是2cm,请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稍加思索便给出了答案:(1)(4+2)×2=12(cm);(2)4+2+4+ 2=12(cm)。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教师给予评价,但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反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学生再次陷入思考当中。有同学又给出了算式:4×2+2×2=12。教师还在等待。一位同学小心翼翼地说:“是不是可以4×3=12?”其他同学马上否定了这个答案,并疑惑地看着这位同学。教师鼓励这位学生:“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吗?”学生说:“长方形的宽为2cm,两条宽就是2+2=4,也就是相当于长方形的长,这样就相当于它有3条4cm的边长,长方形周长就是4×3=12(cm)。”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故意放慢了评价节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認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慢教育是顺应学生学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数学思考,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以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课堂教学的动向,依据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放慢数学课堂教学节奏,顺学而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琴.小学数学“数学好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新课程,2021(03):168-169.

[2]胡翌婷.境在情中,情在心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1):77-78.

[3]戴文英.试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天津教育,2021(03):99-100.

[4]江秀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教师,2020(S1):18.

[5]王莎.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真本教学课堂实践探析[J].读写算,2020(36):5-6.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小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