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生万彩 画意寓人间

2022-05-23 12:44忍冬
中华瑰宝 2022年5期
关键词:陶瓷红楼梦创作

忍冬

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生涯的直观体现。他们的筚路蓝缕、思悟感遇,都内化在作品中,变为成长的见证。从人物肖像到红楼经典,从画的艺术到瓷的语言,从工笔写实到意趣表达,裴永中步步前行,寓万彩人间于瓷板之上,生画意无垠于百态之中。

上午8点,裴永中驱车来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创意园的陶瓷工作室,开始了他钟爱一生的陶瓷艺术创作。工作室内,盆植郁郁葱葱,春意盎然,一幅幅色彩丰富、质感细腻的瓷板画陈列其间,桌上摆放着已完成的《红楼梦》十二钗人物铅笔手稿及未完成的陶瓷画板。

出生在江西鄱阳的裴永中于2018年由深圳市政府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引进而定居深圳,他的到来,填补了深圳没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空白。“我一生漂泊,到过许多地方—景德镇是我陶瓷艺术的缘起之地和立基之本;在北京的十年磨砺了我的创作,成就了我把《红楼梦》搬上瓷板画的梦想;东北三省则让我收获了家庭的幸福,我妻子赵耕曾是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师,她是我的贤内助,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如今定居深圳,是为了实现我们一家人的梦想。”郑重的话语背后是年过五旬的他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陶瓷艺术炙热的初心。

磨砺:画尽人间形色

裴永中有一幅瓷板画作品《白石老人》,以齐白石晚年形象为创作原型。瓷面之上,白石老人白须凌乱,皱纹蜿蜒,时间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也赋予了他饱经沧桑后睿智而深邃的目光。一代国画大师的晚年风采,被裴永中用粉彩与新彩定格在瓷板上,栩栩如生。

人物肖像是20岁的裴永中来到景德镇最早接触的瓷板画题材。据他介绍:“瓷板画是以陶瓷为载体的绘画,除具备绘画基本技法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陶瓷颜料的特性及其烧成后的效果。”其大体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釉上彩善写实而重画工,人物肖像画即属于釉上的绘画,鬓间须发、皮肤纹理、动作表情等处处精微。

“人的形貌、神态各异,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各不相同的性格与气质,所以画人很难,要画得形神兼备更难。”面对“画人像难不难”的问题,裴永中如是回答。十多年时间,他一直浸润在瓷板肖像画领域,从景德镇画到福州,又从福州画到北京,他给家人画过像,给侨民画过像,给演员画过像,给伟人画过像,也给来访中国的外国友人画过像。“大量的肖像画奠定了我的绘画基础。”裴永中诚恳说道。

西方许多经典的肖像油画也被裴永中搬上瓷板,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俄国画家查良卡的《沃伦佐娃》、英国画家洛德·莱顿的《姐妹》等均生动传神,在色彩烧制方面精益求精。油画成为裴永中表现肖像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思潮》中,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屹立在滚滚巨浪前,决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神情坚毅,姿态从容;《毕加索》中,强而有力的画家之手,紧闭的双唇,仿佛看穿世界的深邃目光,共同组成了一位个性复杂的绘画大师;《新年》中,一生劳作、脸上尽是风霜痕迹的姨妈,为了迎接新年,戴上了一顶粉色的针织帽;《苗韵》中,待嫁的苗族少女身穿华丽的盛装,佩戴繁复的银饰,端庄静坐,满怀期待。百态人生,在裴永中的瓷板上一一上演。

成名:再现红楼盛景

2004年是裴永中在北京的第五年,陶瓷肖像仍是他的主业,但他已明显感知到局限,唯有突破,才是他通往更高艺术境界的正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博物馆中见到了清代画家孙温所绘的《全本红楼梦》,230幅绢本工笔彩绘耗费画家半生心血,画作笔法精细,设色浓丽,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情节描绘连贯生动,寓情于景,耐人寻味。如此鸿篇佳作,深深吸引并触动着裴永中。“我本身就很喜欢看《红楼梦》,书中集合中国古典文化的众多元素,人物丰富而各具特征”,是不是可以将这样一部巨作搬上瓷板,用陶瓷语言去表现经典名著?想到这些,他兴奋而迫切。

当雀跃的情绪冷却,接踵而至的是大量难题。首先,古典绘画是裴永中之前较少接触的类型;其次,如此大型的作品需要投入极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花几年时间是否值得?裴永中在心中一次次问自己,得到的答案是:我要做。“就当我用五年又读了一次大学,学成毕业,我就可以很好地進入国画领域。”他的神情格外坚定。

五年时间里,裴永中把自己关在北京一个租来的四合院里,反复研读《红楼梦》,每天花十几个小时进行创作。“孙温所绘《全本红楼梦》中有65幅是他人所作,人物造型、服饰、发型、头饰以及场景等风格与其他100多幅并不统一,另外第103回至108回的空缺也是一大遗憾。”对此,裴永中以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蓝本,一边临摹,一边创作,对这65幅画面作了很大调整,并且就残缺部分重新创作了12幅,完善了《红楼梦》绘本。有了画稿,之后便是综合运用粉彩、古彩、新彩、古雅彩、墨彩描金等多种传统装饰工艺将其呈现在瓷板之上,重彩渲染,反复加色,多次烧制。“整套工艺繁复,烧制中的风险难以预料,是慢工出细活。”裴永中说。

“不同装饰手法各有特点与长处,巧妙地加以综合应用,使之优势互补、和谐搭配、相映生辉,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对陶瓷工艺的运用,裴永中颇具心得。人物面孔以新彩绘制,可凸显明暗层次,绫罗服饰以粉彩进行点染,可产生华丽的效果,再搭配墨彩描金更显绮丽华贵。而以古雅彩绘制的楼台亭阁、假山拱桥等园林建筑,则显古朴典雅。

“《红楼梦》成就了我”,全身心创作瓷板《红楼梦》是裴永中做出的重要选择,在古典人物题材和工笔画法上有所精进是他最大也最期望的收获,因此而获得的关注则属意料之外。2009年,《瓷绘全本红楼梦》面世,其由242幅瓷板画组成,全长240多米,涉及人物3800余个,场面宏大,各色人物神态细腻贴切,亭台楼阁、花木鸟虫生动逼真,画面明暗清晰、层次分明,线条工细流利,色彩明净高雅,再现了荣宁二府的兴衰场景和《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对这样一件开拓性的作品,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裴永中名声大噪。

“《红楼梦》与我有一辈子的渊源,我喜欢它,也愿意用作品去呈现它。”裴永中站在最新创作的《金陵十二钗》系列作品旁,轻声讲解道,“妙玉是孤傲的,《红楼梦》中一个精彩的片段是贾宝玉去栊翠庵向妙玉索要梅花,梅花是妙玉孤芳自赏的性格象征;探春精明能干,工诗善书,关心家国大事,主持大观园改革,最后远嫁海疆,我用远山云雾中的房子去间隔画面,寓意大观园存在于她的回忆之中……”对《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经历和性格,裴永中都如数家珍,带着自己的理解用画笔与陶瓷去一一诠释。

回归:探寻陶瓷本真

“完成‘红楼后,我觉得是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突破,开始进入国画领域。”裴永中说。自此,儒释道、敦煌、京剧等种种传统而珍贵的文化元素进入裴永中的创作主题。他对于陶瓷工艺的探索也越发回归本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陶瓷烧制特征为裴永中所推重,色釉的缤纷与色彩的窑变在他的作品中被赋予了神奇而瑰丽的效果。

其作品《道》用颜色釉窑变后产生的无穷变化去表现老子端坐潭边静心悟道的场景,与“道法自然”的境界正相契合;《佛光普照》用丰富的色彩去填充佛祖的衣袂配饰,并配合雕刻等技法,展现佛光普照、众生吉祥的气度;《大美无言》以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扮相为表现对象,大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凸显人物的雍容华贵。他作品中的观音似在窑变产生的香烟缭绕中通连宇宙,敦煌人物既有传统飞天或神佛的形态,也有现代化的创意表达。

“创作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感悟与审美,也相应地会呈现为不同风格的作品。现在我希望在画与瓷的语言、写实与写意上做更多融合尝试。”裴永中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有清晰的认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颜色釉的窑变所生发的写意气息,也能看到线条的动感所带来的飘逸气质。

“最近我在尝试创作山水作品,用颜色釉分春夏秋冬四景去表现祖国的锦绣河山。”裴永中辗转于《长白山》《黄山》《哈尼梯田》等作品之间介绍道。大片的色彩在瓷板上肆意变化,既有国画山水的淡雅,又有陶瓷艺术本身的魅力。“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多接触,多学习,多创作。”他真诚地说。

2018年9月,裴永中作为工艺美术领军人才正式落户深圳。“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前半生,我一直行走在不同的城市,它们触发了我不同的灵感。我希望在深圳可以创作更多新的作品,做更多事。”他感慨道。

2021年,以裴永中为代表的“深圳八友”正式揭牌,这八位陶瓷艺术家致力于在深圳推进陶瓷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未来,我希望在深圳建一座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不一定局限于我个人,也可以囊括景德镇甚至全国的陶瓷作品,在深圳这座开放的城市向世界展示瓷板画艺术之美。”不囿于市场进行创作,是裴永中的希冀与坚守。

猜你喜欢
陶瓷红楼梦创作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Jazz
趣图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