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民俗与幼儿艺术创造性游戏的融合

2022-05-23 18:57张莲芝徐子明
求知导刊 2022年5期

张莲芝 徐子明

摘 要:中华传统民俗,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产物,每一个传统民俗活动,都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在传统民俗活动中探寻适合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够让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文章以幼儿园在春分、元宵、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中开展的相关民俗活动为例,介绍具体活动经验和开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俗;创造性游戏;幼儿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2020ZJY0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莲芝(1988—),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福园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徐子明(1988—),男,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公园街道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国历史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凝聚成中华传统民俗。传统民俗活动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通过活动建立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归属感。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传统民俗教育活动,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实践技能及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幼儿园以传统节日的活动开展为契机,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孩子从小得到耳濡目染的浸润式教育,有益于幼儿形成文化情怀。这无论是对幼儿的个体成长,还是群体的共同塑造,或者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有趣的春分民俗活动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到来之际,我们带领孩子们玩起了“巧竖蛋”“放风筝”“筑鸟窝”“做花环”等游戏。

(一)巧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竖蛋的传统活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还会举行立蛋比赛,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基于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巧竖蛋”活动。

伴随著清晨的阳光,孩子们带着一个个干净的鸡蛋来到幼儿园。吃过早餐,孩子们自己动手将绘画材料准备齐全,小心翼翼地在鸡蛋的表面进行创作,把每一个鸡蛋都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在孩子们灵巧小手的摆弄下,一个个干净简单的鸡蛋变得生动有趣。紧接着,立蛋比赛在孩子们紧张激动的欢呼声中拉开序幕。孩子们分为四人一组展开比赛,只见他们一个个手捧鸡蛋,屏住呼吸,慢慢地将鸡蛋立于桌上,然后轻轻松手,在鸡蛋即将倒下的一刻又立即稳稳地扶起……竖蛋成功的孩子,看到立起来的鸡蛋,亮晶晶的眼睛里闪耀着喜悦;还没有成功的孩子,还在不断地尝试,虽然屡屡受挫,但他们在失败中汲取经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终于收获了成功。成功的孩子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坚持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没有成功的孩子也在伙伴们的安慰中勇敢面对失败。

竖蛋游戏为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游戏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认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等品质,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乐观、坚持的种子,并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它生根发芽,不断壮大,使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不怕失败,勇敢面对。

(二)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分节气前后,微风轻拂,暖阳高照,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古时,人们就有通过放风筝来趋吉避凶的习俗。春分前后,孩童们会在散学后带上自己制作的纸鸢,喊上三五好友一起玩耍。如今,我们也会借放风筝表达对新春的美好期盼。我们把风筝带进幼儿园,在绿色的草坪上,让孩子们用最自由舒展的姿势绘制属于自己的风筝,让每一个风筝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色彩。风筝绘制好后,孩子们兴奋无比,他们手持自己的小风筝,在绿色的草地上快乐地追逐、奔跑,承载着祝福与欢乐的风筝在空中自由地翱翔,与欢声笑语构成一幅鲜活的春趣图。酣畅淋漓的放风筝活动,培养了孩子自主创作的能力,激发了孩子的艺术潜力。与自然相融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感知能力的过程。

(三)筑鸟窝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分后燕子陆续从南方回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组织孩子和家长开展了“为小鸟准备一个漂亮舒适的‘鸟窝’”的亲子活动。

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纸箱制作了各种样式的小房子作为小鸟的家:有的是一层小房子,有的是屋顶尖尖的小房子,有的是好几层的大高楼……小朋友们把要送给小鸟的房子带到幼儿园,共同为这些房子涂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色彩,希望能吸引小鸟的注意。有的孩子还精心地在鸟窝的里面铺上软软的稻草,让小鸟能够住得舒服。他们一边装饰一边说:“好希望小鸟一家住进我们的房子里,一楼让鸟妈妈住,二楼是姐姐住,三楼是弟弟住……”

随着社会的发展,千姿百态的高楼大厦巍然屹立。孩子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楼房,为小鸟建造了很多美丽的“家”。“筑鸟窝”的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爱护动物,积极维护和谐的自然环境。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情感,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具有重要作用,还能让家长共同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共同传承民族文化。

(四)做花环

古代民间有在春分前后举办“花朝节”的习俗。花朝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神节”,是民俗传统节日之一,寓意是“百花的生日”“花神的生日”。“花神节”期间,人们经常与好友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俗称“踏青”;姑娘们还会剪下五色彩纸兴高采烈地粘在花枝上,俗称“赏红”。古人喜欢在这百花盛开的时候,或举家出游踏青、赏花,与山林融为一体,或与好友相约喝酒,其乐融融。人们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寄予在这诗情画意的“花神节”之中,尽情地表达要与春日、生命、绿色亲近的渴望[1]。我们据此设计了“做花环”的活动。

北方的春天,百花虽开得迟一些,但挡不住孩子们的爱美之心。他们用各种材料精心制作出美丽的花环,和好朋友交换佩戴,一起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围坐在草地上玩着“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好不愉快!

兒童是自然之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孩子们与自然的互动有所减少,更有甚者出现对周围的事物漠视、麻木,不识五谷,不辨六畜以及“自然缺失症”的现象。这些都不是教育工作者想看到的。我们通过开展“筑鸟巢”、过“花朝节”等活动,借助传统习俗的仪式感、文化感等,唤醒幼儿的自然觉悟,激发孩子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引导孩子了解与关心周围的动植物,爱护环境,建立孩子与自然的联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欢乐的元宵民俗活动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春风拂面万象新,正月里来闹新春。”我们当地的“扮玩”活动是元宵节“闹新春”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中最热闹的,“扮玩”就是开展游艺活动。“扮玩”活动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形式多种多样,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

在元宵节来临之际,孩子们从长辈充满温情的回忆讲述中听到,也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与“扮玩”活动相关的故事与视频,使孩子们对“舞龙”“舞狮”“打鼓”“扭秧歌”“划旱船”等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开展了“扮玩”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比如锣鼓敲什么节奏、舞狮舞龙怎么玩、秧歌如何扭、什么是旱船及怎么配合划等。“扮玩”活动开始后,操场上的孩子有的手持鼓锤,敲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有的扮成狮子,将狮头轻松愉快地进行摇摆;有的腰系红绸,条条红绳上下翻飞;有的手持彩条,喜庆的“长蛇”在空中旋转出层层涟漪;有的扮成小船和船夫,划动“旱船”前后游走。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孩子们舞出了激情和活力,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孩子是天生好动的,“扮玩”活动不仅体现了“闹元宵”之“闹”,又贴合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通过在趣味盎然的民俗游戏活动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快乐的“扮玩”游戏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中。

三、美好的中秋民俗活动

中秋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通常以月之圆,寓意人之团圆。中秋节是人们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情感的日子,是人们祈盼丰收、祈求幸福的日子,由此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大家耳熟能详,“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也代代传承。此外,中秋节还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结合中秋节传统民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将中华传统民俗与幼儿艺术创造性游戏相融合。

(一)我知道的中秋节

教师引导孩子提前在家中通过网络搜寻、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们还成立了“记者小分队”,在幼儿园中随机采访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表达“我知道的中秋节”。

(二)走近神话故事,了解中秋传说

老师们精心编排了《嫦娥奔月》的舞台剧,用心地准备道具、服装,将这个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体会“团圆”的含义,珍惜眼前的幸福。

(三)做月饼,品月饼

幼儿园精心为孩子们准备好制作月饼的各种材料,教师和孩子一起动手做月饼,团圆、压扁、包馅、粘合,再利用模具制作出一个个好看的月饼,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开展。月饼烤制出炉,当看到满盘的月饼的时候,成功和自豪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孩子们体会了中秋食俗,形成独特的中秋羁绊,拥有了美好的中秋记忆。

(四)玩花灯,猜灯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秋团圆之际,我们抓住家园共育的契机,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中秋花灯,每个家庭的花灯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精美巧妙,还在下面缀了一个小灯谜。老师们把所有的花灯悬挂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来到灯笼的海洋,欣赏每一个漂亮的花灯,相互猜着灯谜,寻找不一样的快乐和惊喜[2]。

中秋时节,人们对着明亮皎洁的圆月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开展这一系列的中秋节活动,能引导孩子们感受团圆,珍惜当下,懂得感恩,体会古人的浪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每个传统节日的内涵,汲取其中思想、感情的养分,在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幼儿初步认识历史、社会和人文知识,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使孩子浸润在活动中,感受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形成优良的品质。我们借助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的契机,在感受与体验中,共同探寻适宜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活动,从而更好地拓展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促进幼儿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各领域的技能发展,培养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肖克之.二十四节气自然绘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