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对比中揣摩编者意图

2022-05-24 03:01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000是菲菁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因数苏教版人教版

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000)是菲菁

分数课程主要分为四大块:一是概念,主要包含分数的基本意义、分数单位的定义、分数的读写规则、分数的分类等内容;二是分数的相关计算,主要是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简算;三是分数的应用,也就是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是分数知识的综合应用。本文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分数内容(如表1)进行对比,发现有以下异同点。

表1 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分数内容对比

一、难易顺序相似

两个版本教材均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写的,以分数为主阵地,适当融入其他知识:(1)前置和分散难点,梯度性安排知识。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将分数意义“打散”,提前做出嵌入式和分段式的设计。两个版本教材都是在三年级就开始编排分数知识,尤其是苏教版教材,将由一个物体得到的分数和由一个整体得到的分数分设在上、下两个学期,为渗透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做好部署。(2)根据学情调整内容,在分数与除法之间搭建桥梁。学生在第三学期接触除法时,知道什么是等分除,以及商一般为整数。对此,两个版本教材都运用知识迁移,以平分物品为背景,让学生经历不能彻底平均分,也就是商无法取整,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顺理成章地引入分数。两个版本教材重点突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将本应于六年级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大大提前,教将其紧随“认识分数”之后。图1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83页的教学内容:

图1

如此安排,一方面让学生用等分除的意义来解决平分物品的问题,勾连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并在解题过程中渗透和深化几分之几的意义,为推出单位“1”造势;另一方面,利用除法解决六年级的分数问题,抓紧时机渗透分数的第二重意义,既减轻了学生六年级的学习负担,又增厚了三年级的分数的知识底蕴,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如图2,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分数乘法”的例2),进而掌握算法。

图2

二、“借助直观”方面相同

借助直观操作渗透意义和算理,掌握算法。(1)借助直观操作渗透意义和算理。在最初教学分数时,两个版本教材都是先直接出示物品分割图、创设动手切分物品的情境,然后阐释分数的意义和算理。如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90页的例3,呈现两个小学生在画图涂色中描绘分数。(2)运用画图策略,渗透算理和算法。两个版本教材在解决分数问题时,热衷于通过画图来揭示算理,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如在诠释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中,先画出长方形,通过两次画分数来表述分数相乘的现象,最后通过直观图呈现的结果来归纳算法。又如类似“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问题,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35页给出了“根据题意补完线段图,思考首先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的提示语,并且配上线段图,让学生边画图边领会数量关系。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13页则在提示“折纸或画图可以使思路变得直观”的基础上配了折纸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

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中。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从结绳记事开始,数字的出现就带有物品计数的特征,低年级的数数,都是从对常见物品的累计开始的。学生从一个个物品(如苹果、鸭子)中抽象出整数,但直观操作对简易运算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学生在此时已经形成丰富的经验和路径依赖。分数是比整数更加抽象的数型,分数的学习和理解需要继承之前的直观学习法。因此,先用平分物品(单位“1”)的方法构建分数,再用平分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演示分数运算的算理,就能将分数的意义和运算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方法与几何直观完美融合。后续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需要对单位“1”做重新解读(将后者标准量看作是单位“1”)时,采用线段图就能更好地显示前者占后者的比例(利用线段的单位长度来对比)。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几何直观素材,贴切得体。

三、内容先后各异

约分、通分与因数、倍数等内容的出场顺序不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直接关系到因数、倍数的学习和运用,直至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可谓涉及很多知识。两个版本教材在这一连串知识的编排顺序上大相径庭。苏教版教材是在第十册第3单元单设“因数与倍数”一章,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全部推出,在紧随其后的第4单元安排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第5单元安排分数的加减法,前后逻辑缜密、严丝合缝。人教版教材则在第十册第2、第4、第6单元间隔安排了同一内容,断断续续,且第2单元虽然也安排了“因数和倍数”,但是却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其他子概念安排在第4单元,与约分、通分交织在一起,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的安排稍逊一筹,显得零零散散。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目的是为通分和约分服务,通分和约分又是为分数的运算服务,这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都是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理论依据的,约分需要用到公因数(最大)概念,通分需要用到公倍数(最小)概念,于是,因数和倍数就成了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应该将这所有的内容安排到一个版块,一气呵成,而不应该分散教学,要与前面所有和分数有关的直观学习法“抱团”形成合力,打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摇篮。

四、归属与风格不同

倒数的认识和比的单元归属不同。倒数起源于分数乘法,但是却在分数除法中“发扬光大”。苏教版教材循旧例,将“倒数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后;人教版教材则把“倒数的认识”作为“分数除法”的引言。分数和比密切相关,人教版教材循旧例在“分数除法”之后单设“比”这章节,在这个单元中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则把“比”渗透到“分数除法”单元中,作为拓展内容讲述。比较两个版本教材的处理方式,前后联系都较为紧密,不分伯仲。

分数应用题选题风格和解题过程差异大。两个版本教材都是将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融入分数乘除法中,让学生边解决问题边学会计算。人教版教材在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单元重提和倍、差倍,以及工程问题和小数分数混合相乘问题,恰到好处地渗透了方程思想和假设思想,尤其是简单的工程问题,不仅渗透了假设法,还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是为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形互化的意识。比较解题过程后发现:人教版教材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提示明确直白,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在“分析与解答”环节落实逻辑推理,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梳理解题流程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苏教版教材则是利用小卡片提示语提点学生,解答过程主张“填空”,弱化读题能力的培养。虽然苏教版教材“回顾与反思”环节的内容不多,但“小卡片”总结很到位,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例2,多张卡片提示非常翔实,分析、解答、反思的过程细致,详略得当。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分数相关内容的编排上各有千秋,只有详细研究,摸透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归纳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

猜你喜欢
因数苏教版人教版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