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

2022-05-25 17:08胡元华仇闽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项目化综合性学习

胡元华 仇闽燕

【摘 要】2022年春季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并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板块之中,成为其组成部分。这一修订并非简单的合并,而是说明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向着任务型、项目化、整合式的方向转变。这一改变,让单元学习更加系统化,增强了学习项目间的相互助力,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属性,优化了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材 综合性学习 习作 项目化

2022年春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一处较大的改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原先的习作《心愿》为独立板块,新教材将其并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之中,成为板块“写一写自己的心愿”的组成部分。

这一改动,不单将习作板块并入,还增补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除了“心愿”作为写作任务之外,该板块内容还包括三项:第一项,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借助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特别是本单元目标中提示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品质”“查找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等,去阅读综合性学习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后进行集体分享交流。第二项,制作小诗集。要求全班分成不同小组,分类收集“红色诗词”,并在小组内研读收集到的诗词,展开交流,最后制作成一本诗集。第三项,提供阅读材料。本次“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七篇阅读材料:《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此外还有两首诗歌《囚歌》与《春天的故事》。这一增补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融合了口语表达、写作、信息搜集与整理、文体鉴赏、群文阅读等多种语文学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未改变,与之前版本相同:第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教材的“变”与“不变”,必有其缘由。为什么习作板块会融入“综合性学习”板块呢?这样的融入,对于写作而言,是弱化还是升级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标的实施提示着语文教学领域应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着任务型、项目化、整合式的方向转变。教材在此大环境下做出的重要调整,至少带给一线教师三个启示。

一、启示一:让单元学习更加系统化

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后,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构成更为系统的学习单元。学习目标依然为整个单元学习的“统帅”。在目标统领下,单元中编撰的各部分学习内容的关联更为密切,让整个单元的学习的组合更加紧密,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系统,使学习的材料更具统整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文内容更充分,系统更丰富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红色经典中的革命历史文化,单元选编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三篇课文。如今教材又增加了“阅读材料”中的七篇红色经典课文,对内容的充实是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学习”的加盟,有利于教材中“红色经典”的整体选文占比率的提升,同时,让单元中的文化意味更明晰,强化了人文主题。内容的集中指向与扩容,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更有利于达成目标,系统更完善

融合与增补后的系统单元,使活动形式更丰富、学生参与的频率更高、实践的机会更多。教材编者并不是单纯地增补内容,而是做了精心安排。例如,习作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伴随或是经历“阅读分享会”与“小诗集制作”两个实践活动后推出。同时,新增的“阅读材料”还编撰了多处“批注”,提供了有效的助学信息。这些精心的部署,辅助学生明确目标“是什么”,理解目标“要我们做什么”,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毛主席在花山》中,编者提供的批注为“我关注了描写毛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等的语句,体会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一批注意在提示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应关注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也能有助于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又如:《囚歌》与《春天的故事》两首诗的批注为“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囚歌》和《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一批注提示學生在红色经典题材的诗歌阅读中,应更注重查找资料,跨越年代鸿沟,增加理解的准确度,达成本单元第二条学习目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板块,编者对学习任务做了更加全面的解释,一再强调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任务的分解、对参与学习过程意义的提醒,这些都构成达成目标的辅助力量。

(三)学习方式更多样,系统更灵动

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更注重学生的“接受”。对选文进行教读与自读,让学生理解、吸收、传承红色经典中的精神主旨。之后,配合习作进行表达练习。整个单元的学习,“训练”的意味较浓,工具性色彩偏重。这样的编撰,留给教师执教的弹性空间较小。

新教材“综合性学习”板块,为了让学习方式多样化,安排了读书分享会、诗集制作、群文阅读、诗歌鉴赏、习作表达等内容。方式的变化,让学习的体验感增加。这些改变都让本单元的学习具有了整合的意味,实现项目化的升级,让单元学习构成一个微小学习任务群。这一改变,符合新课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指导方向,也让教师在执教时有更多的设计创意空间。

二、增强了学习项目间的相互助力

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读”与“写”,有着相对弱化的关联。学生在语篇学习中,阅读了部分红色经典篇目,但在习作中未产生明显的作用,说明该学习不具备较强的迁移效果。具体表现在习作中,较大部分学生无法自觉实现自我精神、信仰、理念的提升,在表述自己心愿的时候,仅将其作为纯粹的“内心独白”进行表达与分享。全班学生在习作互评中,无法从同伴的习作中汲取精神营养。

改编后的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板块,与前后的学习项目关联,成为联动互助的学习链。首先,单元中的阅读学习,带给学生理念上的升华。其次,“综合性学习”中的先行项目,让学生发现这一次的“心愿”写作并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小心思”。如“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等内心独白,属于心愿的“自然流露”。作为毕业班学生,他们还可以有更宏大的心愿。例如,学生可以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体会到,应具备家国情怀,可以更多地关注家庭、关怀他人、关心周遭环境变化等;还可以服务社会,尝试参与社会生活,瞭望世界格局变化。关于“心愿”的写作,学生从向内的书写的心声独白,转为向外的宣誓、发布成长宣言。最后,分享习作阶段,是一种更高级、更有责任感的文字发表。教师通过写作,让学生实现心智的发育成长。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期间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成为未来教育的共享愿景,成为教育的公共目的。此次习作内容的改版,能让学生体验到这样的契约精神,让学习更加面向未来。

增加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让多样的学习相互助力,让原先较为独立的写作能力得到多方发展,更容易实现升级。学生在前后选文的阅读中,容易在书写心愿片段时,受到启发与感染,而阅读对其构成支撑与影响;在编撰诗集、交流读书心得时,其查找的资料、阅读的文章等,都会在丰盈内心体验、优化语言表达上形成促进作用。所以,在“心愿”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能较为自然地实现立德、立人、立志的目标。

写作是对心态、心智的一种调整,且与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增加息息相关。这些新增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更为特殊的学习环境,而环境也能产生优质的教育力量。

三、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属性,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学科。但教师常常忽略或弱化了实践属性,喜欢通过教师讲读、分析、告诫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记忆完成知识的获取、文化的传承。人文性偏重,一直成为学习失效的关键原因。例如,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都是经典的“红色主题”名篇,文字中记录的是名垂青史的革命先烈,赞扬的是可歌可泣的崇高革命精神。诚然,这些都能被学生理解、接受,但效果却也有可能因为教学方式的单一而“大打折扣”。

假如学生长期欠缺经历学习的过程,失去了真实的体验、真切的实践、真心的感受,学习的收效是短暂的,也可能是虚幻的。新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将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板块,让习作这一极具实践色彩的学习活动与动手制作诗集、参与收集资料、进行阅读分享、实施群文互助阅读等诸多实践活动相关联,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其操作性,让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语文学科特有的实践属性。

学生参与实践,展示学习成果,而这些成果之间是可以互证的,可以让学习的效果更为牢固,让学生的获得感更强。例如,读书交流会上的信息,可以作为搜集的资料,编入诗歌集;编写诗歌集中的资讯,可以启迪心愿,触发感受;“心愿”的写作,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篇目;综合性学习,一起助力目标的达成。而且,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是具有“表现性”的,展示阶段的学习结果也是可测评的。教师可由实践中表现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如交流会上交流是否顺畅;诗歌集编写后,展示效果如何;习作分享后,心愿能否打动读者、影响同伴;等等。实践的融入,让原先“看不见”“说不清”的結果,转变为“看得见”的言行,实现对结果的可视、可观、可评。对学习结果的评估,让学习的成效更明确、更稳定地纳入学生个体的认知系统中。

教材中这一处较大的改动,为一线教师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会有更多的发现。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教师不能仅盯着眼前的“这一篇”“这一段”,获取“这一个中心思想”。一味地将静态知识的获取作为学习的目的、将对结果的记忆作为效果的评测,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打通学科壁垒,拓宽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同时,教师要以任务群重新规划学习进程,调整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系统学习中,去除碎片化、点状式的知识,全面提升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项目化综合性学习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基于生产过程在电动汽车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