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味道的地方

2022-05-25 21:24
现代苏州 2022年8期
关键词:炒面苏州人砂锅

有人说:“疫情这三年,感觉时间都停摆了,很多记忆中熟悉的东西渐渐消失了。”小编也深有同感。在苏州开了二十多年的唐宫在今年2月28日宣布结业,在苏州给三代人带来甜趣的潘玉麟糖粥也因为主人年纪太大选择收摊……那些曾经以为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味道,竟然也会和我们说再见。今后,可能只有靠记忆找寻这些老味道了。

在苏州有很多虽称不上百年老店,却在苏州人心中妥妥占据C位的老字号。这些老店扎根苏州二十年以上,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口味,它们区别于那些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又转瞬即逝的网红餐厅,它们不需要包装,不需要宣传打卡,却总是能时不时出现在苏州人的心里。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在你的胃和味蕾上播下种子,让你上瘾。

祥鑫饮食

从小吃到大的味道

在那个没有网红的年代,这家开在锦帆路体育场边上的小吃店自1995年开业以来,一直都自带流量。祥鑫饮食是很多苏州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软糯的鸡爪、甜蜜的赤豆小圆子、开胃的皮蛋瘦肉粥、鲜美满足的咖喱角……这些小吃,可谓是所有老苏州、新苏州、游客的心头好。

后来祥鑫饮食搬到了十全街,味道还是以前的那一口。“小时候在附近上班的妈妈会带我来吃,而现在我会带着我的孩子来吃。”顾客朱玉婷说。

老板万阿姨如今已是古来稀,她是很多苏州人的老朋友。她喜欢美食,也喜欢种花。祥鑫的粉丝一定知道店里那幅放大的“凌霄花”照片,就是万阿姨亲自种的,她特别喜欢,她一直说:“做人就是要像凌霄花一样,一直向上。”这或许是“祥鑫精神”吧!

在万阿姨眼中,祥鑫饮食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步步成长至今。“店里的顾客看见我很热情,我看着有的顾客小时候来,后来带了女朋友来,后来带了儿子来;还有些人从国外回来,都会再来店里买东西,说是来看看我。二十几年真的一晃就过去了,我很欣慰,完全不觉得吃力。”说起店铺的老顾客,万阿姨感慨万分。

现在万阿姨和老伴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也有些跟不上了,生意更多交由子女打理,但是闲不下来的她还是会在店里做美食。不过大家也别担心,记忆中的美味并不会因为老夫妻俩隐退而消失,因为,儿子小林还有儿媳已经承袭了老两口的手艺,这一口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会继续陪伴下去。

阊门姚记豆浆

苏州人的“深夜食堂”

苏州的“夜宵江湖”里,少不了阊门姚记豆浆。

忙碌了一天的城市,也渐渐陷入沉睡。然而在城墙下的这家豆浆店,却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从一开始的摆摊设店,阊门姚记豆浆在苏州阊门城下开了将近四十载。

这家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是许多苏州人心目中真正的“深夜食堂”。老一辈的苏州人,当年经常有上夜班的,很多夜班是半夜下班,那个时候下班没有吃的,于是阊门姚记豆浆就用那冒着热气的豆浆,安慰了那些夜风里空荡荡的胃。

至今,店里都能经常看见,穿着睡衣的老苏州,散步来到这里,一碗滚烫的豆浆下肚,他们才能睡个好觉。

老板老姚和妻子,当年开豆浆店时还都是小年轻,他们也没想到,这家豆浆店一开竟是近四十年。如今夫妻俩日夜轮流值守,同在一个店却聚少离多,只为夜旅人在这个城市提供一个得以果腹的去处。只要能看到食客脸上满足的微笑,是俩夫妻最幸福的时候了。那一瞬间,似乎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姚记豆浆的招牌咸豆浆是一绝。老姚告诉记者,店中那碗招牌的咸豆浆是从《地方志》上复刻而来的,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镇店之宝”。

热气腾腾的咸豆浆里撒了虾米、油渣、油条碎,用料十分丰富。口感是肥糯糯、香喷喷的滋味,尤其是那碎片了的猪油渣,那真叫香啊!此外,还有豆腐花、油条、粢饭糕、荷叶包美人等美食,让多少苏州人魂牵梦萦。

天桥炒面

天桥下的故事,全在这一碗面里

这碗炒面填充了苏州城三十年的夜晚,天桥下的故事更是根本说不完。

天桥炒面在苏州夜宵界的地位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本来只是东环路高架桥下一个小摊,大家都是坐在露天的小椅子上吃的,每天晚上从6点做到凌晨3点,每天凌晨排队的人只增不减,光炒面最少能卖掉300份。

这家只做夜排档的小摊,连名字都是顾客给取的。经常来吃的人,参照了边上的建筑物,取了“天桥炒面”的名字。现在的小摊已经改造升级,有了自己的店面,并在苏州开出了好几家。

这家店其实卖的品种并不多,炒面、炒饭、炒年糕和砂锅,还可以加荷包蛋、鸭胗、鸭肠等浇头。

这里的炒面已是经典。滚烫的油锅加一点猪油润滑,肉片一放,瞬间滋起的油花香气四溢。煎炒一分钟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白面,再用大火翻炒两三分钟。等面条半熟后,淋上一勺独家秘制的红烧大排汤汁,加一勺高汤入味,最后撒上一把青菜继续翻炒。不一会儿这带着甜味的浓油赤酱炒面,就出锅了。虽说并不是什么饕餮美味,普普通通的食材却让几代苏州人怎么都吃不厌。

老板老沈,当年还是“小沈”,19岁时候从安徽来到苏州,开始拜师学做炒面。从1999年开始,他开始摆摊卖炒面,最早时候4块钱一份,也不算便宜,但顾客却是络绎不绝。凭着这个炒面摊,老沈把老家几个哥哥都带到了苏州,不仅有了自己的店铺,还开了分店。

老沈是一个细心的男人,很多老顾客的口味,都默默记在心里,陈姐喜欢吃青菜,不要吃蒜泥,他在做面的时候,会多放点青菜,就这些被注意的小细节成为老沈和顾客之间,心照不宣的小默契。因美食结缘,老沈和顾客都慢慢变成了老朋友。小杨每次必点炒面加排骨,再加一个卤鸡根。他的老婆小慧爱吃砂锅。贪嘴的小夫妻俩,要等到孩子睡着了,偷偷跑了出来享受一下天桥下的二人世界。

一份炒面,一碗砂锅,一段老回忆,这就是苏州人的天桥故事。

蒙自米线

“这是我来观前街的理由”

苏州人吃东西向来是挑剔講究的。外来的食物一般很难打入苏州市场。能够深入人心,长盛不衰,必然是极度有实力的。蒙自米线就是个典型代表。虽然口味来自遥远的云南,但是这个口味却深深地抓住了苏州人的胃。

从1998年开业至今,蒙自米线已存在二十四年,一直开在观前街富仁坊巷。记得高中时候,在苏州第一中学读书的记者会趁着午休时,拉着同学一起到蒙自米线,点上一碗现代过桥+大排+可乐(玻璃瓶),记住,这是“标配”,当年加起来不过十元出头,便宜又大碗,入口的层次也很是丰富,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莫大的享受。

现在的观前街已经渐渐被其他区域的商业中心所分流了,不再是独霸的中心了,但依然有很多老苏州心甘情愿来到这里,一解相思,大快朵颐。很多老苏州表示,去观前街的动力是为了去吃蒙自米线。

现在的蒙自米线也涨价了,但是三十几元钱一样可以吃到“标配”。在饭点时候来蒙自米线,店堂内食客很多,但不至于排队,需要尖着眼睛去找座位,恰有一張空桌客人离去,便可以拿着小票坐下。不一会儿工夫,服务员把残存的碗筷收了,桌子擦拭完。另一个服务员便“噌噌噌”地把菜盘子搬上来,随机摆放着。过一会滚烫的汤底就被端出来,汤料上浮着一层油,将菜由荤到素依次放入。烫上五分钟,便可以吃了。

怎么烫,怎么吃,不好意思,这里的服务员是不会告诉你的。你不问,他们绝对默认你是肯定知道的。说起这里的服务员,也全是“老面孔”,他们都是老板老板娘的亲戚,在这里帮忙做事,一干就是二十年。甚至在外面偶遇,都能一下子认出来。这些年下来,老板和老板娘一直守着这一家店,始终没有扩大,唯此一家,别无分店。

西西里西餐

多少苏州人的初吻献在这里?

“西西里西餐”,这个拥有美丽名字的老牌西餐厅,在观前街邵磨针巷静静地开了二十几年。它的门头很小很隐蔽,不起眼得就像电影里神秘的交易场所,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很多苏州人是在这里第一次打开西餐的味蕾之旅,从此爱上了西餐无与伦比的美妙享受。上世纪90年代整个苏州西餐厅都屈指可数的时候,西西里就开始向苏州人传达西餐的独特魅力。

问问你身边的苏州人,他的初吻是不是在这里发生的?西西里西餐厅罕见的地中海的风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在这里相恋,还有的在这里求婚。

西西里西餐厅其实并不豪奢,就像意大利路边一家很随意的餐厅,里面灯光暖暖的,暗暗的,好像什么情话在这里说出来都很合适,这里给人一种温馨,笃定的踏实感。

西西里的西餐并不昂贵,从以前到现在,走的一直是亲民路线。这么多年过去,在西餐遍地的今天,还是有很多老顾客会来西西里,点上一份经典烤肋排、千层皮、罗宋汤……再用手指抚摸过那些桌子的纹路,感受那里岁月流淌过的印迹,追忆一下自己的青春。

朱新年点心店

要吃汤团,肯定这家

老苏州都知道的这家“新年点心店”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开在山塘街上,虽然店面很小,但是每天前来吃汤圆的人总会排成一条长龙。腊月廿四、春节及元宵时,这里更是挤满了赶来买汤圆的市民。这个店平均一天要卖掉三千多只汤圆,最多的一天一万五千只。

苏州人嗜甜,但是汤团却爱吃肉的。肚子饿的时候,鲜肉汤团来一碗,简直不要太惬意。朱新年点心店的汤团是传统手工制作的水磨挂粉汤团。什么是水墨挂粉?糯米泡了五六个小时之后再上磨浆机打成浆之后,要用布袋将米浆装好再挂起来,将米浆里的水分花10小时沥干,只有经过时间打磨的粉,才够白够细够滑够糯,也只有这样的粉才能称之为挂粉。

朱新年,就是“朱新年”的老板,店名即人名。老板从出生就和这汤团结下了不解之缘。朱新年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11点钟,生下来一个小时,过年,所以长辈给他取名:“新年”。

店里招牌汤团的手艺是从他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到现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现在朱新年用上了科技手段,部分工序用机器取代,粉也变得更细,口感更好。汤团馅也有很丰富,鲜肉、花生、萝卜丝、豆沙、芝麻,五种口味每一种吃完都是唇齿留香。新年的汤团还有还有一大特别之处,买回家后如果一下子吃不掉,即使到第二天回锅烧,也不会烂掉,还是滋味好味道佳。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朱新年点心店已经不光只做汤团,还有馄饨、生煎、小笼、苏式面等特色小吃,也是收获了老苏州们的一致好评。

矮脚楼

苏州人的“下午茶”

下午有点饿怎么办?苏州人可是有自己体系里的“下午茶”,那可就绕不过这个名字——“矮脚楼”。

矮脚楼,那是童年每个放学的下午,奶奶牵着我的手会走进的店。半客生煎,一碗馄饨,当时还扎着小辫儿的我狼吞虎咽,奶奶总是时不时拿着手绢擦掉我嘴边溢出来汤汁。即使现在,奶奶已经去世多年,每每走进矮脚楼,童年的画面,奶奶的脸庞,依旧历历在目。矮脚楼确确实实承载了不少苏州人的童年回忆。它的一碗三鲜馄饨,是特色招牌,用鲜肉、开洋(腌制晒干后的虾仁干)、榨菜制成的馅心,称为“三鲜”,吃起来很有家的味道,有一种“奶奶做的馄饨”的亲切感。还有荠菜馄饨、虾仁馄饨等,也是高人气美食。

生煎馒头也别具风味,色泽金黄、皮薄馅丰,鲜香诱人。吃的时候,要先开一小口,吸掉里面鲜美的汤汁,再蘸醋,将皮和馅一起吃下。

如今的矮脚楼还开在书院巷,白天的店里总是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尤其是带着孩子来填肚子的。这是独属于苏州人的“下午茶”,小饿时候,冒到头脑中的选择不是什么蛋糕咖啡,而是一碗三鲜馄饨或是一客生煎馒头。

德仔恩卿煲仔饭

苏州人自己的“黯然销魂饭”

德仔恩卿煲仔饭,可以说是苏州煲仔饭的“鼻祖”,很多苏州人对于煲仔饭的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1年前,德仔恩卿煲仔饭还叫“德仔煲仔饭”,一直开在十全街,印象中换过一次门店,现在藏在十全街的张思良巷,但依旧隐不住光芒,很多老苏州在想不出外卖该点什么的时候,看见平台上“德仔”两个字,便就会不自觉地下单了。可以说,在那个没有满城小黄人、小蓝人的日子里,德仔煲仔饭是苏州为数不多,率先开启外卖形式的餐馆。记得学生时期,在图书馆苦苦刷题奋战的日日夜夜,德仔的煲仔饭绝对是首选。

如今的德仔恩卿煲仔饭依旧那么“不起眼”,小小的门店,简单的装修,一样的味道,从每一天的开门到营业结束,店里“滋啦滋啦”的声音就没有停过。德仔最灵的就是它的酱汁,熬得非常黏稠的酱汁,淋在刚端上桌还在滋滋响的三元或是叉烧煲仔饭上,简直是最有诱惑力的操作。

在饮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德仔的菜单上也多出了很多炒菜可以选择,但一个煲仔饭配上一份软绵绵的西多士依旧是很多怀旧的苏州人不变的搭配。

哑巴生煎

苏州生煎界的第一块招牌

生煎馒头,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作苏州的特色小吃,这种外脆里嫩的肉馒头让苏州人狂热。在苏州有一家生煎馒头店,名气响当当,每一个苏州人小时候几乎都吃过,他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去吃过,甚至爺爷奶奶年轻时也是这里的常客。它叫做“哑巴生煎”。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家店的故事,也难怪,光听这个店名,就知道这家店必定有故事说。哑巴生煎的创始人是一对听障夫妇。当初可能随意定下名字的他们,也未曾意料到在长达几十年的光景里,“哑巴生煎”这四个字会成为苏州响当当的名号吧。

创始人俞二媛从9岁就已经开始学习制作早点,也是在这一年他失去了听力。随后的70多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如何把生煎做到“出神入化”,让每一位食客吃过一次就能爱上一辈子。2009年,70多岁的俞二媛将秘诀传授给下一代。现如今,他虽已逝,但自己的孩子们仍在用心打理着这家店,严格按照俞老研制的独家秘方为食客精心烹饪。正如观前店门口挂的那一副对联:食客口福有口皆碑享誉苏城,哑巴无言传承姑苏生煎真谛。

哑巴生煎,它的美味很难用言语形容,热气腾腾出锅子后,面皮煎的金黄,吃起来香酥脆,还带有芝麻的香气。轻轻一咬,里头汤汁多到满出来,一口都咽不够,新鲜的纯肉馅,口感鲜甜,肉汁浓郁,甜而不腻。正如美食家叶正亭在《寻味苏州》中描述:“‘哑巴生煎历来是要排队购买的,队伍排在大观楼外,排队人眼看着一锅锅生煎馒头的诞生,盘算着这一锅能卖几个人,轮到自己该是第几锅。”

珍珠饭店

要什么黑珍珠,苏州人自己有珍珠!

如今,各家饭店餐馆为了争一块“黑珍珠餐厅”的名号,可谓是“卷”得头破血流。但在苏州观前街的珍珠弄有一家自带“珍珠”的饭店,与世无争,自顾自地美味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

珍珠饭店开了至少三十年,整体风格和它的名字一样老派。这里是做正宗苏式菜的,浓油赤酱,不时不食。一方水土养一方舌头,这是家的味道,很多附近的居民时不时就要过来吃吃,他们说:“有念头的。”这种“念头”,可能是一代苏州人的情结。

招牌的响油鳝糊,油滋滋响的一瞬间,香味便出来。这道菜甜香,但又不像在无锡吃到的那么甜,总体就是喷喷香。这里的一碗葱油拌面,也是特色,别看它越简单,却是越难做好。原料简单,葱、油、酱油、白糖、面。但是各家各味,完全看厨师水平,水平差的,面糊在一起而且不入味。珍珠饭店的葱油拌面,重油重葱,面条整个拌在一起,爽朗劲道,响油鳝糊再淘淘葱油拌面,别提多美味了。

吃拌面要有汤,这个时候再配一碗当季的莼菜银鱼汤,可以起飞了。用正宗水八仙莼菜,滚一滚太湖三白的银鱼,这个羹倍儿鲜美。最后再来一碗,苏州特有的甜品——桂花鸡头米。清香四溢,入口弹牙,咀嚼起来糯糯的,搭配点金桂的清香,眼鼻口通嗨,哪怕再饱也要吃完。

阿福砂锅

青春热烈,砂锅滚烫

让我第一次接触砂锅这种料理,不是在沙县小吃,而是在“阿福砂锅”。

阿福砂锅,存在在很多苏州人学生时代的记忆中。这曾经是很多学生党,在观前街的聚集地。二十年来,这家砂锅店承载了名为青春的记忆。在沙县小吃还没有遍地开花的当年,阿福砂锅将砂锅带进了苏州人的生活。

阿福砂锅开在观前街小商品市场里面,背靠玄妙观。那时候的寒暑假约同学一起逛小商品市场,中午饭一定是在阿福砂锅解决的。记忆中,阿福砂锅是一位很实在很和善的阿姨开的,砂锅又实惠又大碗。就算现在去吃,砂锅里的菜和粉丝依旧盛得满满当当。

招牌的咖喱牛肉粉丝砂锅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来,一瞬间带你回到那个青涩的年代,牛肉粉丝汤顺口入味,咖喱香气浓郁,味鲜且带有些许辣味。砂锅里的粉丝劲道,牛肉酥烂,连着汤吃完,浑身上下都舒坦。

这是一家适合约上发小死党结伴一起去吃的店,一起回忆热烈的青春,嘬上一口滚烫的粉丝汤。

朱记羊肉

这口羊肉,是苏州人的执念

苏州人的基因里,就对羊肉汤有执念。毕竟出自苏州的藏书羊肉,在羊肉界也算声名远扬。喝得藏书一碗汤,抵得寒冬一床被。说起冬日里去哪里来一碗羊肉汤,转头问问身边的苏州人,得到的回答,百分之八十都会说“朱记”。

朱记羊肉开在五卅路与十梓街的交叉口,1996年开店,曾经的小朱,已经变成了“老朱”。至今。他和老婆依旧一起守着这家羊肉店。夫妻两人为人厚道,27年来从不短斤缺两。老朱的一刀准在老苏州圈子里已是很有名气了。老板娘是温柔漂亮,土生土长的藏书人,讲起话来轻声细语的,说苏州话尤其软糯好听。冬天那几个月他们从早晨7点营业到凌晨3点,那些“冻手冻脚”的清晨或深夜,夫妻俩用一碗羊肉汤温暖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记者从20岁约会到如今孩子快上小学,每个冬天都会来这里吃羊肉。老朱见证了我恋爱、结婚、生子,还有孩子的每一年成长。有趣的是,老公觉得老朱是见证了他的成长。一直以来,吵架了,老公会带上一碗我爱吃的羊肉面表示道歉。而他遇到开心事或是烦心事时,我也总能在朱记羊肉找到喝酒喝得脸红红的他。

对不起,扯远了。说回店里美食。朱记羊肉,最勾人魂魄的就是那一碗“藏书羊肉汤”,白汤白肉,配上白菜、粉丝、豆腐泡,汤色乳白、香气浓郁,原汁原味。也有人爱吃面,毕竟面是苏州人的灵魂。苏式细面,吸饱红汤鲜味。汤头鲜甜微辣,撒上一把葱花,香气馥郁,一口下去,心满意足。一碗羊肉面活羊肉汤配一碟羊糕或羊肝,虽然偏硬但粉糯,肝脏特有甜味让人想咪一口黄酒。蘸上酱油,鲜甜余韵如碟中水波一般在嘴中回荡。

最后再来一份红烧羊肉,朱记的红烧羊肉胜在甜味不像其他店那么突出,只留了一点微甜,每块羊肉滋味饱满。这一顿组合,绝对是苏州人心目中冬天最诱人的味道。

代阿姨喜蛋

痴迷喜蛋人士的心头好

苏州喜蛋江湖的初代网红大多无名无姓,只以某个桥头或巷口作为据点,能吃到的都是缘分。

不少老苏州对喜蛋是很钟情的。比如我和我们的美编小祁。苏州卖喜蛋的地方不多,菜市场目前也就葑门横街有得卖,生的熟的都有。但你要说起来苏州人的喜蛋江湖,那必定有代阿姨的名号。

每一个喜欢吃喜蛋的老苏州都知道,车水马龙的阊门吊桥桥头,有一个阿婆坐在桥边,面前支着4口大锅,一口卖喜蛋,一口卖茶叶蛋,顺带卖红薯和盐水花生。木头椅子,蜂窝煤炉,不锈钢大盆里,几十只可爱的鸡蛋鹅蛋挨挤翻滚。

这个阿姨,叫代阿姨,她的喜蛋摊已经开了20年,每天中午12点出摊,一开摊,前来卖喜蛋的人络绎不绝,卖的快,收摊也早。这个深受苏州人喜欢的“无证摊点”在金阊街道的帮助下,在去年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店,就在西中市107号。

店面不大,就12平方米,但是店里传出的阵阵香味,正是20年里不变的味道。只要去买蛋,代阿姨就抛出灵魂拷问:“全喜、半喜,还是浑蛋?”科普一下,全喜就是20天毛发长齐,鼻子眼睛已成型的小鸡仔;半喜就是15天成型到一半的鸡仔;浑蛋就是7天正在成形的胚胎蛋。

几元钱就可以吃到的喜蛋,别看它价廉,在经过清洗后加入酱油、茴香、八角、桂皮等作料,以文火慢炖后, 就变成让人欲罢不能的垂涎美味。

乐惠馄饨

刘嘉玲回苏州都要吃

在《姑苏繁华图》中,学士街上挂着“小馄饨”招牌的食肆,胥门外有也有一处店铺招牌叫“清洁馄饨”,可见苏州人吃馄饨的喜好从古时候就开始了。

苏州人是爱吃馄饨的。一大早或是下午来一些汤汤水水的东西,暖胃暖心,尤其钟爱这诞生于苏州的“泡泡馄饨”。

泡泡馄饨,顾名思义,它在碗里像个泡泡一般漂浮着,皮儿之薄能透出里面星星点点的肉馅儿来。泡泡馄饨之所以能像泡泡,技术难点在于包馄饨,皮儿包裹住之后仍留有空间,下锅之后被热力“吹”鼓起来,就能像个小气球一般漂浮在水面上。

苏州最出名的泡泡馄饨店就是乐惠馄饨了。这家店在姑苏区,地方不大,店里不到,10张桌子, 老板做了30多年的餛饨,靠的是传统手艺,一直保持上世纪70年代的味道不变。就连刘嘉玲回苏州,都会来上一碗。

乐惠的泡泡馄饨味道是让人安心的。一碗泡泡馄饨端上来的时候所有的馄饨都浮在面上,清汤里只撒了几颗葱花,无论是外形还是味道,都只能用一流来形容。一个个非常饱满就等着你来咬,感觉一口下去就可以爆汁,劲道紧致透明,让人胃口大开,尤其是那一碗加了勺猪油的汤底,鲜得直呼过瘾。

写完这一篇,小编回忆的泪水感动地从嘴角流了出来……这些老味道,只有做了20年以上苏州人的,才会上瘾。

对于苏州来说,这些老店都承载着独家的印记,都是无可替代的美味与回忆。请你们坚持下去,这座城市不想失去你们!

猜你喜欢
炒面苏州人砂锅
炒出来的麦香味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峰会炒面”
做炖菜砂锅最好选无釉的
团子的生活日记
张建霖
炒面蛋糕
砂锅里也有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