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研究

2022-05-26 20:00吴青李心怡林春鸿黄向
中小学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适应力学农生涯

吴青 李心怡 林春鸿 黄向

摘 要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同”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以质性方法探究劳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研究发现4个机制:个体及感受是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中介;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生涯关注、好奇、控制、自信、人际与调试六个维度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经历的再加工深化了这种影响;基于课程所形成的感情和关注在学生日后的人生轨迹中若遇到与课程经历契合联结之处将转换为具体的生涯行为。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课程;生涯适应力;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33-04

生涯适应力,即“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和应对能力”[1],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生涯做准备普遍被认为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2],较高的生涯适应力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对新事物有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主动关注未来并进行自我探索[3],对不确定的未来有更强的协调和发展的能力。

以劳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从身体素质、责任担当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也正在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華附”)从1990 年开始,已进行三十余年的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简称“学农”)。师生共同前往清远农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同”学农活动,即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接受更深刻的教育”为主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作,逐步构建了以理想信念、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研究创新和发展指导课程为内容的“五类课程”,形成了“三三五育人课程体系”[4]。本研究试图以华附“三同”劳动教育课程为案例,以参与课程的学生及校友为研究对象,探究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完善活动课程育人机制与效果的研究,为其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一)理论基础:生涯适应力理论及其维度扩展

Savickas的生涯适应力模型认为,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是沿着四个维度发展的,分别为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态度、信念和能力,这三个因素又会对四维度有调节功能[5][6]。生涯关注指能够对未来能够主动关注,积极觉察、投入和准备[7];生涯控制指个体相信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起责任的,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未来的权利;生涯好奇指个体的好奇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其进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以发展自我和职业角色的契合度更实际的做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生涯自信指个体将生涯目标转换为现实和成功的解决生涯问题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赵小云等在Savickas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这一模型增加了生涯人际、生涯调适两个维度。生涯人际是个体在生涯发展中能较好维持并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生涯调试是个体在面对和处理生涯问题时借由某种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弹性应对以获得积极感受[8]。

为此,本研究以Savickas的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综合赵小云等新增的两个维度,以生涯关注、好奇、控制、自信、人际、调试六个维度为基础进行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探究。

(二)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

因研究涉及对未成年人的资料收集,本研究首先进行并通过了伦理审查,编号为SCNUSTM-2021-004。资料收集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华附2021年度学农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和预访谈,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对26名校友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在征得师生及家长同意后,向华附高二高三在校生派发开放式问卷,共回收700份;采用理论抽样方法,对学农活动后以学生的总结和感想为材料精选制作的《学农专刊》《学农征文·优秀作品集》等,以及学农30年特编《校友回忆》中符合研究主题的文段进行摘取。结合已有总结性文字资料,共形成约74万字的语料库。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非参与式观察得到的观察笔记及主要用于影响机制的解释,对半结构访谈(除关键人物访谈)、开放式问卷与总结性资料所形成的语料库,使用Nvivo12软件进行逐级编码,采用“概念—范畴—主范畴”的逻辑,最终建立以“劳动教育课程”和“生涯适应力”为核心范畴的影响机制模型。

机制一:个体及感受是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中介

学生个体特征与感受在劳动教育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机制中起着中介作用。个体的身份、特质、对待课程的态度、生活背景以及专业兴趣方向或直接对生涯适应力起中介作用,或通过影响学生的感受共同起中介作用。高二年级与青少年时期这一共同的自然身份使得学生具有对世界好奇、社会责任感加强的共同特征,也存在对未来的思考、压力焦虑的感知、对专业职业的了解等差异,使得学生参与同样的课程而收获体验不同。而社会身份,如是否负责人的区别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任务及参与感有差异,组织者等角色会使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而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收获。个体特征如本身适应能力等的强弱会使得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效果不一,对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偏弱,以及喜欢探索、自身状态与乡村状态契合的学生影响更大。大部分拥有放松心态、好奇心态、认同劳动等态度的同学会在劳动课程中积极参与和体验,并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其收获会更大。若学生已有专业意向方向,则在专业关注这一方面的影响或是更加坚定或没有影响;若是暂无兴趣方向,则可能基于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学生的各种感受也对作用机制起着中介效应,如舒服、放松、新奇等感受会影响学生的探索能力;拉练、干农活等活动中产生的苦、累以及完成后充实、开心等感受影响自我效能感。

机制二: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形成中间影响对生涯适应力发挥作用

深入乡村及研究性课题等活动,学生接触到与其原本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的人群和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促进其认识社会的多元和实际情况,从而对其自身的生涯关注、好奇有所影响;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经历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态度和信念,从而提高生涯调试的潜力。劳动课程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也会作为中间影响对生涯适应力产生作用,如同理心、换位思考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综合思考、具体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生涯控制的能力;灵活应变、发散思维促进积极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在一个新环境与其他人同生活同劳作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整体生涯适应力。

机制三:个体对实践经历的再加工深化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学生对这一段经历的再加工深化了课程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乡村环境与生活带来的差距感会使学生对农村与城市、自己与农户产生对比,或会激励学生关注未来生涯是否有可能为乡村做贡献,或会使学生以知足常乐、乐观积极对待生活等态度调试所面对的困难;而集体活动中不同学生所展现的能力、优势、角色也会促使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并对自身进行思考与探索;学农当下的经历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过去经历进行思考比对的契机。课程结束后的各种复盘形式使得学生对这一段经历与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而进入大学或者工作拥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后,在与他人提起或回忆时“在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体悟新的意义”,能发现并深化这一潜在影响。

机制四:课程实践形成的情感与关注加之人生轨迹这一触发点会对具体生涯行为造成影响

华附劳动教育课程“三同”的形式会促使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情,如对乡村的关注和感情、保护乡村的愿望等,这些感情在后期遇到触发后会形成显性的生涯行为。据对校友访谈及回忆录的分析,当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这一段劳动教育经历有契合之处,“如果你的发展轨迹恰好需要它,将会显现出实际的影响”。专业选择上,学农时发现“在世界的角落有很多和我生活环境不一样的人”对一名校友选择社会学专业有一定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当学农的经历,如小组合作形式、社会调查方法和所学专业有契合点时提高了学习效能感。职业行为上,当人生轨迹中有“职业规划里有关乡村的”“做了很多乡村的事情”的触发,会使校友在为三农做出一些实际贡献或增强其自身的职业效能感,如“在乡村建设领域时带来养分”“校友会成立研学基地”“做建筑项目时思考如何更有利于乡村發展”等。

四、结论

以“劳动教育课程”和“生涯适应力”为核心范畴,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对已提出范畴进行逻辑梳理,最终探索得出劳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机制理论框架(见图1)。这一劳动教育课程基于乡村的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试错、进行思考等机会,通过学生个体和学生感受这两个中介对生涯适应力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影响通过拓展眼界、提升思维品质和适应环境这些中间影响产生;而个体对其经历体验的再加工会深化影响;生涯适应力转换为显性的生涯行为需要以感情、关注为前提,以与劳动课程经历有关的人生轨迹为触发点。

华附劳动教育课程对生涯指导作用是隐性和潜在的,要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效用,应注重更多主题与类型的实践课程及其与生涯规划课程的结合。以真实乡村为场景的劳动教育课程,何种内容与形式更能让学生认识中国乡村真实的一面,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造成更有效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avickas,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2]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9):1503-1510.

[3]徐娟.综合素质视野中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培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02):55-59.

[4]肖朝云.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农村社会实践活动30年[J].中国教师,2020(03):30-33.

[5]Savickas,M,L.Career construction: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vocational behavio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In D, Brown(Ed),2002:149-205.

[6]Savickas,M.L.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M]. Hoboken, NJ: Wiley,In S.D.Brown & R.W.Lent (Eds.),2005:42-70.

[7]Anna C.van der Horst.Enhancing career adaptive responses among experienced employees: A mid-career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9(111):91-106.

[8]赵小云,谭顶良,郭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06):463-46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广东中小学‘学农教育’的感知价值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JKDY020);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重点项目“时代新人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QJK072)。

猜你喜欢
适应力学农生涯
预初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特点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无芯卷膜式残膜打包装置设计与试验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学农活动是极好的实践育人途径
谈谈怎样的数学教学更能适应现在的高考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的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