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生培养探究

2022-05-26 02:08胥芝韵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自20世纪以来,农民学历教育以及各类农民培训在各个地区不断开展,形式较为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经营的需要。自“百万扩招”政策出台以来,高职院校成为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的主阵地,文章主要讨论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意义及问题,探究相应解决措施,旨在提升高素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新知识和新技术。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生;校村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0-0084-04

当前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阶段,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衔接,保障农村事业发展进步,农业农村部逐渐与高职院校达成合作,培养高素质农民,不断推动政策、制度的平稳过渡。该措施的实行,不但能保障当地人员教育素质提升,也能够巩固农业生产成果,实现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全面结合,促进乡村发展。

一、高素質农民的思想现状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高素质农民数量显著提升,农民群体思想素质得到显著改善。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也逐渐加宽,在此情况下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当今高素质农民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应鼓励各高素质农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扩展自身思想。高素质农民既受到老一辈农民艰苦朴素作风的影响,又于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吸收了新的观念,因而保障其高素质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一)思想进步

据相关调查,城镇化发展进程下农民年龄普遍较高,且由于其思想的局限性,许多农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国家农业政策扶持的影响,高素质农民数量不断提升,新型农村产业结构模式——“公司+农户”也逐渐应用至农村,高素质农民对该产业模式接受度较高[1]。高素质农民的思想更为进步,使得该类人群与其他农民相比素质具有显著提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高素质农民能够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落实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如今,高素质农民在进行党的政策学习时,积极性相较于以往农民更高,且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也更高。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该类人员能够充分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实际要求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实践。

(二)意识转变

以往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小农思想较为明显,农业生产人员的更迭,使得市场经济意识逐渐落实于农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使得农业从以往自给自足的经济范围逐渐扩大至市场经济范围,农民的市场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小农思想不断变化的当下,自给自足经济已无法满足农民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寻求变革,农民在踏入社会后,仍旧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并不断认知到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经细致化、具体化的理论性学习后,高素质农民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当今市场的开放性,并形成一定市场经济意识。

(三)认可变革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我国发展地区由东部逐渐发展至西部,由过去的沿海逐渐发展至内陆,同样,农业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高素质农民学生能够更为清楚地认知到变革的重要性,并认可变革的开展[2]。国家的各项方针变动,使得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该类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意义

由前文分析可知,新的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农村与农民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服务,使得农村人口逐渐享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优势,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更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应用。乡村振兴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为人才振兴。人才作为农村、农业生产队伍以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实际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村应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中的人才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以及创业型。

对于社会服务型农民学生,高校应着重引导其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技能、服务以及市场管理营销等相关知识学习。此外,对于农民学生的培养,不应只是单纯对于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农民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农民学生整体文化素养,为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学生奠定基础。对于专业技能型农民学生而言,则应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根据市场所需设定相关专业方向,竭力满足当下农民求职需要。高校应逐渐实现“校企联合”的培养方法,与当地政府、企业进行全面衔接,为专业技能型农民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就业机会。

对创业型农民学生而言,高校应积极引导具有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展开相关学习,主要通过国家相关政策、信息化技术以及相关投资贷款等支撑,帮助这类农民学生发现市场所存商机,并开拓市场。现阶段,许多线下产业都开始进行转型,产销模式发生极大改变,这一现象更加体现出科学务农、多元化经销的好处。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农民学生时,应着重针对“产教一体化”的营销模式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以往工作之中,高校多关注培养大学生村官,希望通过其较高的学历与管理能力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但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对农村了解甚少,且该类人员往往更善于管理,但对农业专业知识掌握量不足,在工作中可能产生冒进情况,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年纪较轻,往往难以适应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阻碍,任职期满后,能够扎根农村的人员较少[3]。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发挥教育特长,不断培养高素质农民学生,从本土农民中培养一批对农业与管理均了解较深的高素质农民人才,使其成为“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一词最早于2012年提出,但在此之前便有相应的农业发展战略,即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够更为适应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适当的职业教育,避免农村人口、人才外流情况发生。2019年,国务院逐渐确定通过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学生方针,高职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至100万人,并与当地农村合作实施学历提升计划。随后又提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渐将工作落至实处,从最初的职业农民培育阶段转移到高素质农民培养阶段。高素质农民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得农民受到新理念、新方针以及新要求的影响,逐渐树立生产经营管理意识,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以点带面地促进农民增收,逐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成员,保障农业农村发展进步。

三、高素质农民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生源不稳定

高素质农民经教育教学后,主要参与到农业种植、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经营方式中,农业种植需要高素质农民作为生产力,农业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则需要高素质农民作为劳动力与负责人。人才培养工作的报名条件较为宽泛,16—55周岁之间的人员均可报名,且对学历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该情况導致了人才培养工作报名人数较多,但坚持学习的人员较少,且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本地招生,学生往往职业背景较为复杂,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使得生源并不十分稳定。

(二)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教学开展数量较少。该模式并不适用于高素质农民学生,主要是由于高素质农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逐渐下降,大部分农民学生还需要兼顾农业生产,多种因素导致农民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学习任务较重,无法在短期内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使得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高职院校对教学方式缺乏探索精神,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低,无法利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需求不同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使农民群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高职院校接受人才培养工作的学生多具有较为复杂的职业背景,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农业种植人员而言,主要希望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学习内容也更偏向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对于农业企业负责人而言,更多地希望学习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保障自身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4]。就此问题进行细化,还可以依据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多项划分,该情况充分体现了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实际教学带来较高难度。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多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并不贴近,并未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法满足农民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如何满足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成为后续高职院校探讨的目标。

(四)相关资金不足

农民学生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式。新型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撑,但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体积极参与其中。高职院校对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培养,是有效提升当代农民群体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国家、对于农民、对于农业发展都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在对农民学生进行高素质培养时,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若资金出现匮乏现象,则会对培养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支出资金与收入资金难以达到平衡,给当地政府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难以保证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可持续培养。

四、高素质农民人才培养工作建议

(一)重构培育方案

近年来,高素质农民从数量上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但就教学质量来看,教学内容、教学专业水平、教学领域宽度均无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主要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阵地,其教学经验并不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人才培育方案不太贴近高素质农民学生实际,使得教学效果受到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在高素质农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培养对象作为特殊群体,依据其文化基础、专业背景以及学习需求的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构,以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为目标,在加强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二)注重素养形成

态度决定效率,学员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影响“高素质农民学生培养计划”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选拔获得学习机会的学员肩负着学好知识、造福家乡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出于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是为了不辜负推举自己的干部群众的信任,学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项目实际开展中,可以尝试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形式,开设一些免费网上课程,提高农民学生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从而打造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让更多农民受益。其次,要严抓学习风气,明确“高素质农民学生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农村带头人。

(三)创新教学模式

过往的高素质农民学生培养侧重于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从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入手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经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5]。新时期,对高素质农民学生的人才培养更应该倡导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方式,平台包括公共平台、素质平台以及技术平台,技术平台由种养殖、加工、管理等不同模块组成,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培养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重心向以工作实际为重心的战略转变,从原来的以专业为基础,转向以学科为基础、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简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便于高素质农民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华,学得懂、会实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推进校村合作

农民群体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要对象,农民学生的学习成效将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农民学生大多都源于农村且长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许多农民学生都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开展农业产业活动。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需面向全部学生群体建立半工半读教学机制,可参照校企合作机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推进校村一体发展,在聚焦农业发展的同时,开展有效专业教学,将“三农”发展注入相关学习教学,提高学习有效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农民学生还可以通过农村农业产业基地建立相应实训基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由于农民学生普遍是农民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以及骨干力量,就读于高职院校后,不仅可以促进个人自身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五)给予充足资金

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为满足所需资金,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应积极展开多元化资金筹备活动,对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起到缓解作用,提高农民学生的培养效果。当地政府应认识到高素质农民学生的价值,在保证政策与资金的完全扶持下,通过专项资金对其进行拨款,加大资金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体切实享受到全面培养。此外,应积极改善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鼓励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稳定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用人压力,形成双赢的局面。

五、结语

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高素质农民的参与,因而在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当下,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农民想要保证自身发展,则应进入高职院校接受人才培养工作,充分提升自身的技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理念。不断的研究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能够为培养高素质人民提供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问题,在日后实践中应对其进行改善,并探究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 曹红梅,叶克.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究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模式创新[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04):63-69.

[2] 汪磊.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298-300.

[3] 李文津. 高职院校创建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究[J]. 农家参谋,2020(19):284-285.

[4] 苏海滨. 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5):76-77+80.

[5] 颜云青. 高职《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1.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20254);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素质农民学生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DJYB082)。

作者简介:胥芝韵(1983—),女,硕士,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