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2022-05-26 10:24邢阎艳
设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草编文创文化遗产

邢阎艳

关键词:红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品 产品设计 3D打印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种特别的文化概念,其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的是辉煌的历史记忆、蕴含的是先进的思想理论、代表的是宝贵的精神价值、表现的是不懈的实践追求,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厚重的精神支撑。[1]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探索和加深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的拓展及应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进程,红色文化不仅是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优秀红色基因和精神品质的情感记忆,又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发扬,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积极的新时代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自强不息而奋斗。红色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物化形态,其通过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具体表现为依托实体建筑和实物形象,如博物馆群、党史陈列馆、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广场、纪念性公园广场、红色景区以及革命先辈所到之处和所用之物等。这一形式的传承是各类实体红色资源的拥有方通过在建筑实体开展各类红色文化的展览、制作实体形象的文创产品、举办红色体验活动等形式,其主题是围绕红色资源物化形态本题而展开;另一种则为精神形态,即红色精神,在这些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我们称之为“魂”,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2]其表现为民众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记忆和寄托,是对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一形式的传承较之前者更抽象化,但是表达形式更丰富,既可以通过依附实体红色资源,如嘉兴红船精神可以衍生出实物文创产品、红色研讨会、革命烈士光荣事迹等众多形式,又可以脱离实体,单纯从红色精神文化内涵中提炼本质进行二次创作,如各类红色电影、音乐等文艺作品,其注重文化内涵和红色精神的表达,这一特点使设计和创作的丰富度和拓展度放宽,尤其是可以和一些具有共通性的文化来相融合,如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

(一)传承红色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指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创意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即其创意来自文化设计的产品。简单来讲文创产品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的产品,其核心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3]在我国,文创产业本世纪初才逐渐兴起,但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文创已融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热门的概念和新兴的行业方向,甚至“万物皆可文创”。红色文创产业是文创产业在红色资源上传承和应用的一个具体类别,伴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契机,迎来了双重发展机遇:一方面是文创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在产业模式和创新发展上已有成熟的经验和产品模式,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展具备了良好的背景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以及建党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等重要纪念节点和文化强国的大战略,给红色文创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通过设计的手段将红色故事、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等红色文化以产品形式具象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是通过提炼红色文化元素,用设计创作的手段把红色精神物质化提炼,最终以创意产品的实体形象来展示实现,其核心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在设计创作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产品背后赋予的深厚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其体现的是红色文化元素的表达,即具有“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红色元素的表达,产品是否能够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体现红色资源的各种形态展示;是否能够传承红色传统,用产品把党和人民的革命奋斗故事表述及传承;是否能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精神用产品表达,感染产品的使用者和观众。这三点是判断红色文创产品的基本标准,也是落实执行习总书记提到的把这三要素分别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的要求。

(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特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慰问一线非遗传承人,反复阐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物质文化遗产为何如此重要,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传统遗产,它具有如下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是需要通过人来传承和展示的活态性文化,是各地世代相传留存至今的艺术形式、传统技艺、服饰、民俗活动等,是不依赖于实体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财富。它可以是当地特色的乡土记忆、历史人文传奇、民间传说故事,民俗节庆等,也可以是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或者各类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等,这些都是活态的传承。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能够彰显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精神气质和独特的风貌的精神财富。[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强调了项目所处的地域,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特定地域空间会产生特定的文化空间,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该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征,如宜兴紫陶、苏州刺绣、东阳木雕等、潍坊风筝等非遗项目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也能反映其地域文化的内涵。

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设计意义: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工艺技巧,需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尊重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主要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原味传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现代的设计师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充分的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技艺运用到衍生的文创产品上,实现活态的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结合地域性特点创作出体现属地文化的作品,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

(三)实现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红色文创产品不仅仅是通过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爱国信仰和革命优秀的精神品质来塑造产品表达,更需要结合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综合打造,用当地代表性的文化讲红色故事,创红色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华,把红色文化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红色体验旅游线路等政策,既可以将两者的文化精神诉求叠加传承展示,又能突破部分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激活红色经济的潜力。

因此,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既要挖掘红色文化元素背后的精神信仰,又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技巧,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用设计语言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考虑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地域性特征,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创作阶段的关键是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即文化内涵的结合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其设计实现方法分三个步骤:

(一)寻找可结合的目标项目

寻找合适的、可结合文化内涵的目标项目,即红色文化项目的具体选取和与之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选取。相结合的两者不是随意选择搭配,而是通过文化内涵分析、背景研究等,将具备逻辑关系、具有叠加效应的、具有共通性的两者有机融合。

选取的两项目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共通,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共同诉求,还可以是各种逻辑关系的相通。如下文所附的产品案例,选取的红色文化“中共一大会址”和非遗项目“徐行草编”,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时间节点,用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讲本地知名的红色文化,因此两者是具有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具有碰撞出火花的可能。

(二)通过挖掘两者的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

1.挖掘非遺项目的特色文化内涵:当选定需要融合的目标后,需要分别对两者的文化内涵分别进行剖析。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5]其作为两者结合展现形式的主体,需对项目的历史渊源背景、发展现状、工艺特色和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整理出红色文化与之融合的设计表达可能性。

2.寻找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共通性:结合的两者项目其精神表述在本质上应当具有共通性,宏观层面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信仰和精神力量,是精神财富的具化表达。红色文化是讲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或物化形态承载的红色精神,如 “嘉兴南湖红船”“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往往是当地千年来历史文化人文的沉淀,源于民间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创作、勤劳坚韧的民族精神等。这两者都是人类和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体现,对于艺术设计的素材提取上,只要找准了共通性,确定了主题,设计表达的形式就可以尝试各种产品创意。

(三)探索产品的设计呈现形式

通过研究和挖掘两者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后,主要是根据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艺特色和技艺方法以及产品设计构思的特点,探索和创新文创产品的呈现形式、具体制作工艺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市场需要传统手工艺能在有效传承技艺为前提下,结合高新科技工艺,对接商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融合力度。[6]传统工艺与新科技结合,解决了部分传统非遗工艺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如3D打印技术在非遗、现代工艺美术和文创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与琉璃、陶瓷、漆艺、草编、景泰蓝等各类传统非遗工艺的结合已相当成熟(图1、2),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在这伟大的历史节点,为了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通过与徐行草编非遗传承人王勤老师多次的沟通,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建筑为原型,结合草编技艺和3D打印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3D打印技术结合“徐行草编”制作的“中共一大会址”红色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作为应用样本,从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特色、呈现及制作进行了分解剖析:

(一)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特色

1.设计理念:基于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基于两种文化结合进行设计创作,需体现两者的共通融合之处。

产品设计之初,立足上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抓取了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共一大会址文物建筑的契合点作为红色文化的元素。与此红色文化相融合的表现形式,考虑到市场常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文创产品并不能体现产品设计特色,故探索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助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色来进行融合设计,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既能反映该区域的历史自然风貌和勤劳手巧的文化内涵,又能把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两者具有绝佳的创作融合契合。

2.产品的设计特色:

采用非遗“徐行草编”精美的手工草编编织物的纹理质感作为外观呈现,以实体建筑“中共一大会址”建筑为设计元素主体,将上海本地的非遗草编技艺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特性通过具有典型的红色文化建筑模型展品呈现,从结构造型提炼、细节展示、色彩选择、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结合、未来的扩展应用等方面综合体现设计特色:

(1)结构造型的提炼及片状结构的细节特色:产品的整体造型、结构和细节图案,以“中大一大会址”的建筑物原型严格按照比例尺寸进行建模绘制,整体造型保持原真性。提炼门头、浮雕、墙面、屋檐等建筑细节的元素进行设计组合,利用中国传统大漆的技艺丰富浮雕的色彩和流线(图3)。

产品结构采用3D打印的片状输出,参考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进行拼装。因此每一片打印的原始片状结构均根据各部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设计和装饰,参考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墙饰、手工编织的纹理和质感、接口和缝边的设计处理,对每一片状进行设计后期的处理,使每一片状均能独立地保留建筑结构特色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各自部位的装饰特色以及细节元素的丰富度。

(2)色彩选择与重构:色彩上以保持整体原真性为原则,同时考虑到所有片状结构均以草编技艺的黄草织物进行装饰,需符合原材料黄草的选色及染色。“中共一大会址”是上海区域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各细节均为传统色彩,以徐行草编的纹理选材、染色及晾晒的技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整体上充分考虑各构件色彩搭配的原真性,局部考虑美观性和突出性,如青红交错的里面基础颜色,白线及黑色大门等,而红色门楣上方雕花采用中国大漆工艺的中国红,增加局部的色彩冲击力,丰富了整体色彩的明亮度和协调性。

(3)体现传统工艺与新科技工艺的结合:以时下流行的新科技3D打印技术为实现手段,并通过3D打印模块,搭建建筑基本框架,达到新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目的。通过分析“徐行草编”的历史源流,工艺特色,考虑到草编造型多样,图案不同编织方法也不同,一般包括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件等步骤。[7]其编织过程可以完美与3D打印的模块结合,因此确定产品的呈现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框架主体,用非遗草编编织和漆艺上色等技艺完善细节和外部装饰。

(4)设计的扩展性应用:文创产品从早期设计构思到模型成品后,需考虑未来产品的应用和扩展性,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产品。通过元素的提炼后进行设计创新,为未来各类拓展应用提供基础,例如本文的产品案例,其最初设计目的是作為红色文化展示品,后期可在此设计验证的素材基础上实现扩展性的设计应用:参考中国古建筑的榫卯建筑,延伸设计片状的可重复插拔的结构,为每片结构赋予相应的非遗草编技艺,制作拼装玩具,主打青少年儿童群体市场。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为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一个方向。

(二)产品的设计呈现及制作过程

根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筑测量数据,依照比例绘制图纸,并创建CAD模型。通过3D打印立体光固化技术制作实物模型,并进行试拼装(图4、5)。依据建筑外观颜色,设计草编的颜色、纹理等,并准备不同的材料并染色、晾晒。然后根据各模块开始逐步依次编织(图6),根据模型尺寸将多余材料切除,完成每个模块的编织及修建调整后,最后用胶水将草编和模型紧紧粘连。采用中国传统大漆工艺为立体浮雕门头上色。最后将所有零件试拼装,裁剪多余草编,完善细节(图7)。

综上,本次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品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综合的过程,后期产品制作过程相对流程化,而重点在于前期的文化发掘和构思设计过程,即从设计意义和设计方法中指导如何寻找可结合的项目,从而进行各自的文化内涵挖掘和设计形式的呈现。

结束语

未来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必将不断扩大市场,在此背景下,研究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设计创作思路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用新旧工艺结合的方式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制作以及市场化的实践工作均是值得反复探索和应用的课题,也是本文探讨和分享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基于红色文化的融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3D打印技术混合呈现,既对基于红色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又对其设计开发和拓展应用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草编文创文化遗产
陶溪川文创街区
刘力萍文创作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闻喜草编:曼妙于指尖的技艺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编织草编 助民增收
铧芯文创